天天看點

司馬徽:促成三國鼎立的幕後推手,諸葛亮都要尊稱他為老師

作者:史海漁夫

三國是一個英雄揚名立萬的時代,也是一個謀士縱橫捭阖的時代。

出道比較晚的劉備在創業初期混得很慘, 他雖然擁有關羽、張飛這樣的猛将,但依然改變不了颠沛流離的命運。

要想在亂世中打江山, 除了要有能替你沖鋒陷陣的兄弟,更要有能為你出謀劃策的軍師。對于創業初期的劉備來說,最缺的就是一位頂級謀士。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劉備坎坷的争霸之路,從遇上諸葛亮後開始發生了轉折。

衆所周知,劉備與諸葛亮的隆中對,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基本方略。如果說諸葛亮是改變天下格局的直接推手,那麼,司馬徽便是那隻幕後推手。

司馬徽:促成三國鼎立的幕後推手,諸葛亮都要尊稱他為老師

何出此言?因為,諸葛亮是司馬徽推薦給劉備的。

司馬徽是何許人也?他是東漢末年颍川陽翟人,字德操,精通奇門、兵法、經學,時人稱之為“水鏡先生”。需要說明一下的是,他與司馬懿家族沒有什麼關系,如果一定要說有,就是同姓司馬而已。

為躲避戰亂,司馬徽避世隐居,半耕半讀,日子雖然過得清苦,倒也逍遙自在。

在司馬徽所處的那個年代,讀書人想要成就功名是極其困難的。因為朝廷選拔賢才都要靠地方舉薦,而地方舉薦的名額又很少,一州通常隻有一兩個名額。那些世家大族幾乎壟斷了舉薦的名額,普通人再有才華,也很難有出頭的機會。

貧寒子弟拼家底兒和人脈,肯定是拼不過世家大族的,但是他們又不甘心一輩子碌碌無為。

于是在市場稀缺性地催生下,誕生了一個叫做“品評家”的職業。

所謂“品評家”,也就是今天的“大V”。無論是在資訊匮乏的古代,還是在資訊泛濫的當下,“大V”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經過“品評家”或者“大V”的推薦,無論是人或物,都能在短時間内名聲大噪,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

“品評家”對讀書人做品評一般不會拘泥于他們的身份和地位,這就讓品學兼優的寒門子弟有了脫穎而出的機會。這種機會非常寶貴,也就變相地拔高了“品評家”的價值。

是以,東漢末年的讀書人想盡千方百計,也想要得到“品評家”的一句點評。這些“品評家”對讀書人的才華和品德做出的品評,會成為各方向朝廷舉薦賢才的依據,是以讀書人才會極度渴望得到“品評家”的評價。

司馬徽:促成三國鼎立的幕後推手,諸葛亮都要尊稱他為老師

司馬徽便是東漢末年的頂級“大V”,受世人敬仰的“品評家”。司馬徽之是以得到這樣的地位,主要有四點原因:

一是學識淵博。司馬徽熟讀經書,通曉奇門遁甲,對兵法也有相當的研究,可謂是才高八鬥,學富五車。遠在益州的尹默、李仁,因為當地隻流行今文經學,不遠千裡來荊州跟随司馬徽學習古文經學。

二是品行高雅。《三國志》用2個字對司馬徽的人品進行了評價,那就是“清雅”。推豬與人、臨蠶借簇的故事,足以證明司馬徽是個品德高尚的名士。

三是善于知人。俗語道,知人知面不知心,由此可見識人之難。司馬徽有着一雙慧眼,通過與人聊天唠嗑,便能判斷一個人的才華和潛能。

四是人脈廣泛。司馬徽的朋友圈都有哪些人呢?龐德公、韓嵩、石韬、孟建、崔州平都是他的密友。 龐德公是東漢末年的高人隐士、資深“品評家”,司馬徽的“水鏡先生”之稱、諸葛亮的“卧龍”之名、龐統的“鳳雛”之号,都出自龐德公之口。石韬、孟建、崔州平三人都是諸葛亮的死黨,皆非等閑之輩。

司馬徽與創辦“月旦評”、喜歡“臧否人物”的許劭(字子将)不同,他從來不對别人的水準高低做出直接評價。如果有人問他這個人的才華如何、品行怎樣,司馬徽一律回答,“這個人好,很好”。

司馬徽的妻子很看不慣他這種和稀泥的态度,在家裡教訓他:“你這呆子,别人問你某人怎麼樣,你應該說點具體的,一律都回答‘好,很好’,這怎麼行呢?别人來問你,也不是想聽你都說‘好,很好’的啊。”

司馬徽不假思索回答妻子:“你剛才說的話,也很好。

成語“好好先生”,就是這麼來的。

那麼,在曆史上有沒有人真正得到過司馬徽的品評和推薦呢?答案是有,這兩位幸運兒便是龐統和諸葛亮。

198年,司馬徽還住在颍川陽翟務農。在這一年裡,20來歲的龐統從南郡趕到颍川,慕名拜訪司馬徽,希望能得到一句好評。

司馬徽:促成三國鼎立的幕後推手,諸葛亮都要尊稱他為老師

龐統見到司馬徽的時候,他正在樹上采桑葉。龐統坐在車裡,對司馬徽傲嬌地說道:“大丈夫處世,就應該地位顯赫,哪有委屈自己的雄才大略去做蠶婦的事情呢!”

司馬徽不以為意,溫和地說道:“小夥子,你暫且下車。你隻知道走小路快,卻不考慮迷路的問題。”随後引經據典,來了一通長篇大論,把年輕氣盛的龐統說得面紅耳赤。

龐統意識到自己的話語淺薄,連忙找台階下:“我來自窮鄉僻壤,沒什麼大見識。如果不親自敲鐘擊鼓,那就不知道鐘鼓的聲音之響。”

司馬徽覺得眼前的小夥子反應靈活,言語有趣,便邀請他進屋喝茶、吃飯、聊天。經過通宵暢談之後,司馬徽對這位小年輕的才華大為贊歎,給了五星好評,對外宣稱龐統是南州名士之首。自此之後,龐統聲名鵲起。

幾年之後, 荊州牧劉表在襄陽設立學校、廣求天下名士,一時之間,群賢畢至,少長鹹集。博學多識的司馬徽被聘請到荊州,擔任州學教授,講授《五經章句》。

司馬徽作為聲名遠揚的儒學大師,很多青年才俊成為他的學生。在這些學生裡面,最為出色的便是諸葛亮了。

197年,十三歲的諸葛亮随叔父諸葛玄從山東徙居襄陽。劉表設立州學後,諸葛亮就成為了司馬徽的學生。

司馬徽:促成三國鼎立的幕後推手,諸葛亮都要尊稱他為老師

天資聰穎的諸葛亮,很受司馬徽的賞識。幾年之後,司馬徽覺得自己能傳授的東西不多了,便将這位具有經天緯地之才的學生推薦給了隐居在汝南靈山的名士——酆公玖。

諸葛亮跟随酆公玖學習《三才密箓》、《兵法陣圖》、《孤虛相旺》等法家、兵家、陰陽家的著作,廣泛涉獵衆家學說, 博學精取,修學儲能。

201年,可憐兮兮的劉皇叔被惡霸曹操追着屁股打,無奈之下他投在劉表帳下。寄人籬下的滋味并不好受,劉備在荊州數年,自覺老之将至而功業未建,遂有“髀肉之歎”。

207年,屯駐在新野的劉備前去拜訪大儒司馬徽。這次拜訪為處在創業低谷期的劉備,創造了一個逆天改命的機會。

司馬徽對劉備說:“一般的讀書人和見識淺陋的人怎麼能認清天下大勢呢?隻有能認清天下大勢的人,才稱得上是俊傑。”

劉備問誰才可以稱得上俊傑,司馬徽毫不猶豫地回答說:“諸葛亮、龐統”。

水鏡先生推薦的人物絕對錯不了!謝别司馬徽之後,劉備火速前往隆中拜訪諸葛亮。在三顧茅廬之後,劉備終于見到了這位大神,諸葛亮向他獻上了《隆中對》。

至此,劉備終于擁有了争霸天下的底氣。

參考資料:《三國志》

更多精彩,請關注@史海漁夫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