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步學會斷舍離,過上舒适又自在的生活

作者:莉雅讀書分享彙

作家蘇岑曾說,每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我們隻有學會舍得和放棄,才能過上一個輕盈的人生。

這和《斷舍離》一書的作者山下英子的觀點不謀而合。

山下英子是日本的一名雜物管理咨詢師,從2000年開始,她在全國舉行斷舍離講座,引起各大媒體紛紛報道,還是以吸引全國人民進行斷舍離。

《斷舍離》一書,緻力于讓所有人都可以通過斷舍離,來改變自己的居住環境,進而過上舒适又自在的生活。

三步學會斷舍離,過上舒适又自在的生活

圖檔來源于網絡,侵删

接下來我就分三個部分為大家講解書中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不需要的東西,當斷

如今,各種商品層出不窮,競争十分激烈。商家為了生存,會想方設法去吸引客戶的購買欲,比如利用消費者撿便宜的心理,設定各種打折陷阱等等。

而我們很多人會因為控制不了自己的欲望,買很多看着便宜但不需要的東西,導緻家裡的儲物櫃被塞得滿滿當當。甚至有人因為瘋狂購物,差點釀成大錯。

比如,之前有報道說,一位男子想輕生,原因是妻子總是無節制地貸款網購,而他每個月隻有幾千塊的工資,好不容易還完20多萬,沒想到妻子又欠了30萬。面對不聽勸的妻子,男子精神崩潰。

後來,在民警的勸說下,他妻子承認了錯誤,并答應以後好好工作,一起還錢,他才放棄了輕生的念頭。

這個妻子無法控制自己的購買欲,不僅破壞了家庭關系,還差點導緻一場悲劇的發生。

為了控制購買欲,作者建議我們在購買時反複問自己一個問題:“這個物品是不是當下自己必需的、合适自己的?”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不要買。

每次購物時,如果我們都這樣實踐的話,就可以從源頭切斷沒用的東西進入家中。

接下來,我們就要進行斷舍離的第二步了:把家裡多餘的東西統統清理掉。

第二部分:多餘的東西,當舍

所謂家裡多餘的東西,是指自己當下不需要的、不适合的、不舒服的東西。

作者拿自己的切身經曆舉例:之前為了學習英語,她買了一年的、按月寄的英語教材,但是她因為各種理由始終沒有學習。每次看到那些教材,她都感到壓力好大,索性直接把它們打包放進箱子裡收起來了。

很久以後,當她再次打開箱子的時候,發現家裡的CD播放機已經放不了錄音帶,書也過時了。是以,她果斷把那箱書處理掉,頓時感到痛快極了。

她不由得感慨,如果早把那些書處理掉,她就不會因為一直沒看它們而内疚這麼多年了。

在講座期間,作者認識了很多家裡堆滿破爛兒的人,這些人大緻可以分成三類:

第一類是逃避現實型。他們平時工作很忙,幾乎沒什麼時間待在家裡,也就沒法收拾房間了。另外,他們一想到家裡到處都是破爛兒,下班了也不想回家。

第二類是執着過去型。他們會把相冊、獎狀或獎杯之類的統統收起來,舍不得扔,因為那些對他們來說是非常珍貴的,那裡是他們最留戀的過去的美好時光。

最後一類是擔憂未來型。他們總是擔心未來會陷入一些困境,是以會過分地提前囤一些大米、油等各種日用品,以備不時之需。

為了幫助我們扔掉家裡的破爛兒,作者建議把多餘的東西都扔掉或送人,隻留下自己需要、合适的、舒服的東西就可以了。

此後,家中隻剩下适量的、對自己有用的東西,會讓我們心情舒暢很多。

完成了斷和舍之後,接下來還有一步,就是脫離對物品的執着。

第三部分:對物品的執着,當離

所謂脫離對物品的執着,就是指通過收納整理,讓每件物品各得其所,物盡其用。

為此,作者建議我們用7:5:1的總量限制原則來創造出一個充足的空間。

所謂7:5:1原則,就是指在抽屜、衣櫃等看不見的儲物空間,我們隻放滿7成;在碗櫃、餐具架等看得見的儲物空間,我們隻放滿一半;而在裝飾性的别人看得見的儲物空間,我們隻放滿1成即可。

之是以留出這些空間,是為了讓我們有欲望和心情去收拾整齊它們。而且在這個總量控制原則下,通過反複的斷和舍,永遠隻有最好的東西留下來。

漸漸地,我們會發現自己的品味也在不斷的提升。

打個比方,我們将普通玻璃杯換成進階酒杯的時候,剛開始可能會以“自己用了好可惜”來貶低自己。但是等适應了以後,我們會發現其實自己是可以使用更進階的東西的。自然而然地,自己的品味就随之提高了。

是以說,斷舍離的過程,其實也是一個重新認識自己、逐漸認清自己内心想法的過程。

通過斷舍離這三步,我們的居住環境會煥然一新,我們會感到輕松愉悅,從此過上舒适又自在的生活。

講到這裡,《斷舍離》這本書就解讀完了。我們再來一起梳理一下今天分享的要點:

首先,我們講了斷絕不需要的東西進入家裡;其次,我們講了應該扔掉或捐出家裡多餘的東西;最後,我們講了要脫離對物品的執着,打造一個充裕舒服的居住環境。

有句話說得好:你的人生,其實就像是你的房間。

願我們所有人都能通過斷舍離,改變自己的居住環境,過上一個全新的美好生活。

#斷舍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