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JVM源碼分析之堆外記憶體完全解讀

概述

廣義的堆外記憶體

說到堆外記憶體,那大家肯定想到堆内記憶體,這也是我們大家接觸最多的,我們在jvm參數裡通常設定-Xmx來指定我們的堆的最大值,不過這還不是我們了解的Java堆,-Xmx的值是新生代和老生代的和的最大值,我們在jvm參數裡通常還會加一個參數-XX:MaxPermSize來指定持久代的最大值,那麼我們認識的Java堆的最大值其實是-Xmx和-XX:MaxPermSize的總和,在分代算法下,新生代,老生代和持久代是連續的虛拟位址,因為它們是一起配置設定的,那麼剩下的都可以認為是堆外記憶體(廣義的)了,這些包括了jvm本身在運作過程中配置設定的記憶體,codecache,jni裡配置設定的記憶體,DirectByteBuffer配置設定的記憶體等等

狹義的堆外記憶體

而作為java開發者,我們常說的堆外記憶體溢出了,其實是狹義的堆外記憶體,這個主要是指java.nio.DirectByteBuffer在建立的時候配置設定記憶體,我們這篇文章裡也主要是講狹義的堆外記憶體,因為它和我們平時碰到的問題比較密切

JDK/JVM裡DirectByteBuffer的實作

DirectByteBuffer通常用在通信過程中做緩沖池,在mina,netty等nio架構中屢見不鮮,先來看看JDK裡的實作:

JVM源碼分析之堆外記憶體完全解讀

通過上面的構造函數我們知道,真正的記憶體配置設定是使用的Bits.reserveMemory方法

JVM源碼分析之堆外記憶體完全解讀

通過上面的代碼我們知道可以通過-XX:MaxDirectMemorySize來指定最大的堆外記憶體,那麼我們首先引入兩個問題

  • 堆外記憶體預設是多大
  • 為什麼要主動調用System.gc()

如果我們沒有通過-XX:MaxDirectMemorySize來指定最大的堆外記憶體,那麼預設的最大堆外記憶體是多少呢,我們還是通過代碼來分析

上面的代碼裡我們看到調用了sun.misc.VM.maxDirectMemory()

JVM源碼分析之堆外記憶體完全解讀

看到上面的代碼之後是不是誤以為預設的最大值是64M?其實不是的,說到這個值得從java.lang.System這個類的初始化說起

JVM源碼分析之堆外記憶體完全解讀

上面這個方法在jvm啟動的時候對System這個類做初始化的時候執行的,是以執行時間非常早,我們看到裡面調用了sun.misc.VM.saveAndRemoveProperties(props):

JVM源碼分析之堆外記憶體完全解讀

如果我們通過-Dsun.nio.MaxDirectMemorySize指定了這個屬性,隻要它不等于-1,那效果和加了-XX:MaxDirectMemorySize一樣的,如果兩個參數都沒指定,那麼最大堆外記憶體的值來自于directMemory = Runtime.getRuntime().maxMemory(),這是一個native方法

JVM源碼分析之堆外記憶體完全解讀

其中在我們使用CMS GC的情況下的實作如下,其實是新生代的最大值-一個survivor的大小+老生代的最大值,也就是我們設定的-Xmx的值裡除去一個survivor的大小就是預設的堆外記憶體的大小了

JVM源碼分析之堆外記憶體完全解讀

為什麼要主動調用System.gc

既然要調用System.gc,那肯定是想通過觸發一次gc操作來回收堆外記憶體,不過我想先說的是堆外記憶體不會對gc造成什麼影響(這裡的System.gc除外),但是堆外記憶體的回收其實依賴于我們的gc機制,首先我們要知道在java層面和我們在堆外配置設定的這塊記憶體關聯的隻有與之關聯的DirectByteBuffer對象了,它記錄了這塊記憶體的基位址以及大小,那麼既然和gc也有關,那就是gc能通過操作DirectByteBuffer對象來間接操作對應的堆外記憶體了。DirectByteBuffer對象在建立的時候關聯了一個PhantomReference,說到PhantomReference它其實主要是用來跟蹤對象何時被回收的,它不能影響gc決策,但是gc過程中如果發現某個對象除了隻有PhantomReference引用它之外,并沒有其他的地方引用它了,那将會把這個引用放到java.lang.ref.Reference.pending隊列裡,在gc完畢的時候通知ReferenceHandler這個守護線程去執行一些後置處理,而DirectByteBuffer關聯的PhantomReference是PhantomReference的一個子類,在最終的處理裡會通過Unsafe的free接口來釋放DirectByteBuffer對應的堆外記憶體塊

JDK裡ReferenceHandler的實作:

JVM源碼分析之堆外記憶體完全解讀

可見如果pending為空的時候,會通過lock.wait()一直等在那裡,其中喚醒的動作是在jvm裡做的,當gc完成之後會調用如下的方法VM_GC_Operation::doit_epilogue(),在方法末尾會調用lock的notify操作,至于pending隊列什麼時候将引用放進去的,其實是在gc的引用處理邏輯中放進去的,針對引用的處理後面可以專門寫篇文章來介紹

JVM源碼分析之堆外記憶體完全解讀

對于System.gc的實作,之前寫了一篇文章來重點介紹,JVM源碼分析之SystemGC完全解讀,它會對新生代的老生代都會進行記憶體回收,這樣會比較徹底地回收DirectByteBuffer對象以及他們關聯的堆外記憶體,我們dump記憶體發現DirectByteBuffer對象本身其實是很小的,但是它後面可能關聯了一個非常大的堆外記憶體,是以我們通常稱之為『冰山對象』,我們做ygc的時候會将新生代裡的不可達的DirectByteBuffer對象及其堆外記憶體回收了,但是無法對old裡的DirectByteBuffer對象及其堆外記憶體進行回收,這也是我們通常碰到的最大的問題,如果有大量的DirectByteBuffer對象移到了old,但是又一直沒有做cms gc或者full gc,而隻進行ygc,那麼我們的實體記憶體可能被慢慢耗光,但是我們還不知道發生了什麼,因為heap明明剩餘的記憶體還很多(前提是我們禁用了System.gc)。

為什麼要使用堆外記憶體

DirectByteBuffer在建立的時候會通過Unsafe的native方法來直接使用malloc配置設定一塊記憶體,這塊記憶體是heap之外的,那麼自然也不會對gc造成什麼影響(System.gc除外),因為gc耗時的操作主要是操作heap之内的對象,對這塊記憶體的操作也是直接通過Unsafe的native方法來操作的,相當于DirectByteBuffer僅僅是一個殼,還有我們通信過程中如果資料是在Heap裡的,最終也還是會copy一份到堆外,然後再進行發送,是以為什麼不直接使用堆外記憶體呢。對于需要頻繁操作的記憶體,并且僅僅是臨時存在一會的,都建議使用堆外記憶體,并且做成緩沖池,不斷循環利用這塊記憶體。

為什麼不能大面積使用堆外記憶體

如果我們大面積使用堆外記憶體并且沒有限制,那遲早會導緻記憶體溢出,畢竟程式是跑在一台資源受限的機器上,因為這塊記憶體的回收不是你直接能控制的,當然你可以通過别的一些途徑,比如反射,直接使用Unsafe接口等,但是這些務必給你帶來了一些煩惱,Java與生俱來的優勢被你完全抛棄了—開發不需要關注記憶體的回收,由gc算法自動去實作。另外上面的gc機制與堆外記憶體的關系也說了,如果一直觸發不了cms gc或者full gc,那麼後果可能很嚴重。

轉載自PerfMa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