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四川人都懂的葉兒耙,這裡才是資格的

作者:第一讀者
四川人都懂的葉兒耙,這裡才是資格的

上國小六年級時,我有了一個新鄰居雪梅。雪梅和我一般大小,周末時,我們兩個經常結伴去吃鎮上的美食。我最喜歡吃糯米湯圓。雪梅說:“我們那裡也有,隻不過是蒸着吃的。而且也不叫湯圓,而是叫葉兒粑。”從那一刻起,我知道了世上有一種名叫“葉兒粑”的美食。

雪梅說,她的家鄉是崇州市懷遠古鎮,那裡有美食三絕:凍糕、豆腐簾子、葉兒粑。她最愛吃的就是葉兒粑,拿上一角錢,可以買上好幾個葉兒粑,足夠她飽飽美餐一頓了。她還告訴我,葉兒粑在當地可是赫赫有名的美食,還上過電視節目呢,不吃葉兒粑,就不算是到過懷遠。

幼小的我對雪梅的話半信半疑,等長大後真到了懷遠古鎮,我才知道,她的話一點不假。

早在1982年,葉兒粑就受到各大媒體的采訪報道。到了2009年10月,葉兒粑更被列為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說起崇州,沒來過四川的人也許不太清楚究竟是哪裡。但很多人對于唐朝詩人王勃的那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并不陌生,詩裡的蜀州其實指的就是崇州。崇州市最早時名為“崇慶”,與重慶同音,為了讓二者區分開來,四川人便稱呼其為“小崇慶”。雖然帶個“小”字,但崇州市建城卻長達4300多年,是以崇州市算得上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曆史名城。

懷遠鎮便在崇州市的西北部,它西靠邛崃大山脈,南傍無根山麓,是一座風景秀美的古鎮。早在1700年前,懷遠便已經是漢原郡的首府,管轄漢原、二縣。古鎮上的建築多為清代和20世紀初建造,而且存完好,臨街擺柱、廊樓結合,古色古香,在縱橫交錯的街巷裡行走,你會發現時光到了這裡忽然就慢了下來。

到了古鎮我才知道,懷遠古鎮的羊肉也是很有名氣的,白湯羊肉、紅湯羊肉、涼拌麻辣羊肉和涼拌糖醋羊肉,都是極美味的佳肴。

但我去懷遠古鎮,是直奔古鎮三絕而去,是以來到古鎮,便開始四下尋找葉兒粑的所在。當我們來到古鎮一段繁華的路面上時,我發現光是打着“懷遠三絕”的小吃店就有許多家。

我問一位買凍糕的姑娘,哪一家的葉兒粑好吃?

小姑娘很誠實地回答:“這一條街全部都是賣葉兒粑的,其實味道都差不多的啦。”

這時,我多麼希望雪梅能夠出現在面前,那樣的話,她一定會帶我去吃最好吃的葉兒粑。但隻可惜離開家鄉之後,我們便失去了聯系。不知道此時的她身在何處,可好?

我們在一家小吃店裡點了懷遠三絕。豆腐簾子鮮嫩可口,大米漿自然發酵的凍糕,因為面裡加有上品豬油,是以入口化渣。葉兒粑是最後端上來的,也是最養眼的。隻見一張張柚子葉裡窩着一個個圓滾滾的糯米團,潔白的糯米和深綠的柚葉搭配在一起,襯得綠的更綠、白的更白。而柚子葉的清香味更是讓人垂涎欲滴。

可别小看了這個小小的葉兒粑。雖然每一個葉兒粑隻用一張柚子葉,但卻給懷遠鎮帶來了很大的柚葉經濟效益。

由于葉兒粑銷量大,是以柚子葉的需求量也大增。柚子賣1元1公斤,而柚子葉卻賣到了3.4元1公斤。鎮上的農戶們見此情景,紛紛棄掉菜蔬,改種柚子樹。而農戶們的年收入也從三四千元增加到三四萬元,将近翻了十倍。

不隻是柚子葉帶來了經濟效益,鎮上糯米的經濟效益也增高了很多倍。

曆史上最早關于用糯米粉、大米粉拌勻和面包餡兒、并有文字記載的食品名叫粉團。五代王仁裕在《開元天寶遺事·射團》中記載:“宮中每到端午節,造粉團、角黍,貯于金盤中。以小角造弓子,纖妙可愛。架箭射盤中粉團,中者得食。”

後來到了宋代,各地興起湯圓、糯米糍、清明餅。這幾種食品的原材料和做法都與粉團相似,是以可以說,它們都是粉團演變而來的。隻不過湯圓保留了粉團“煮”這一傳統烹饪方法,并且是在過年或元宵節的時候吃。而糯米糍和清明餅則進行了“變煮為蒸”的烹饪創新。

而糯米糍和清明餅在相同的烹饪方式上,又有所不同。糯米糍是先蒸後包餡兒,可以随時做随時吃,沒有節令限制。清明餅則是先包餡兒後上鍋蒸,并且隻能在清明節前後做來吃,是以名為清明餅。

到了明清時代,清明餅又發生了兩種創新。

一種創新是往面裡添加艾草、綿菜、雀麥草等綠色野菜汁兒,蒸熟做成各種糯米食品,江西贛南一帶的艾米果,上海、杭州一帶的青團子,浙江溫州一帶的綿菜餅,都是這類食品。

另一種創新,則是在面坯下添加芭蕉葉、柚子葉、柑橘葉等有清香氣味的綠葉,以增加食物的香氣。比如貴州羅甸地區的合葉粑、恭城瑤族自治縣的艾葉粑、桂林地區的柚葉粑、四川的葉兒粑等。

而葉兒粑又與合葉粑、艾葉粑、柚葉粑有所不同。那就是不再往面裡摻菜汁兒,進而保持面皮潔白的原色。并且不再受清明節令的限制,而是随時都可以做來吃。

一般糯米粑粑都會粘筷子,但葉兒粑不會。它既不粘筷,也不粘葉子,咬上一口,還不粘牙。原來糯米裡面添加了大米粉,增加了面皮的彈性,是以不會黏糊、軟塌。反而彈力十足、肉餡香濃,還帶着一股柚葉的清香,吃到嘴裡,鮮香軟糯,很是讓人回味。

回到家後,我給家人們制作葉兒粑。但由于柚子葉是南方的特産,是以隻能用超市裡賣的粽子葉,雖然也是一股葉香,但卻無法與柚葉做出來的葉兒粑相提并論。

四川人都懂的葉兒耙,這裡才是資格的

美食經

菜名:葉兒粑

材料:糯米粉350克,大米粉200克,豬肥瘦肉200克,芽菜50克。

輔料:蔥末、熟豬油、鹽、醬油、香油、料酒、五香粉、味精各适量,柚子葉數張(無柚子葉可用粽子葉代替)。

做法:

1.将糯米粉、大米粉拌勻,倒進一些熟豬油和成面團;豬肉、芽菜分别洗淨,切末,熟豬油入鍋燒熱後,倒入豬肉末,再加料酒、鹽、醬油稍炒,下芽菜末煸炒起鍋,加五香粉、蔥末、香油、味精拌勻成餡。

2.柚子葉洗淨,在光滑一面刷上一層熟豬油。

3.面團揪成餃子劑子般大小,按扁,包好餡兒,放在柚子葉上,放入蒸鍋中,用大火開水蒸約12分鐘即可。(摘自|《舌尖上的中國(古鎮篇)》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作者|夢芝)

四川人都懂的葉兒耙,這裡才是資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