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樂也-福建炒面

作者:蔡瀾的花花世界
一樂也-福建炒面

新加坡的炒粿條,是潮州人炒的。但是到了汕頭和潮州,就是找不到,像去海南島,沒有海南雞飯一樣。這些美食,都已經變成新加坡獨有的了。

也可以說是從大陸的小吃演變出來的,适合了南洋人的胃口,也是一種新派fusion菜。而這種fusion給長年的歲月磨練和淘汰,能生存下來,已是傳統和經典了,可以接受。

另一種福建炒面也是一個例子,它和吉隆坡那種炒得黑漆漆的福建炒面又不同,是白顔色的。

芽籠二十九巷中的,又是我一個老朋友經營。他先把油燒熱後,一打就是幾十個雞蛋進鍋中,再将一大镬的面和粿條放進去,然後不斷地加蝦湯去把面炆熟的。

秘訣在于炒完後撈起,客人一叫,才把那一大堆面取出一碟份量,重新再炒。

這時加蝦、豬肉、豆芽和韭菜等配料,又再加蛋和大量的蒜茸,一碟面就完成了。

「這種面,在福建也找不到,是我的朋友發明的!」我在旁白中叙述。

炒面的人即刻反應:「不是我,是我的爸爸。」

一代傳一代,古老的味覺保留了下來,我們一一記錄,再下去拍的是煮雲吞面,面條和香港的銀絲面又不同,沒下那麼多的堿水,不會太硬。包的雲吞隻用豬肉不用蝦和其他的餡料,全靠湯底熬出味道,而湯是以大量的江魚仔熬出來的。配料的叉燒,隻取瘦肉,吃出另一種和香港不同的滋味來,雖說是雲吞面,又是新加坡的另一種fusion。

著名的還有一種福建蝦面,湯底用蝦頭和蝦殼和豬骨熬成,但試遍後,發現已沒從前那麼鮮,原來已全部不用蝦來煮湯,一道名菜,就此失傳。

又記錄了廣東炒伊面等,新加坡的古早味道面食,實在精采。這是養成我變為面癡的主要原因,我一一學習,南洋和大陸的面都偷師,已經可以用面當早餐,每一天不同的,一個月也吃不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