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攝像頭盯着你開車,安否?

作者:美食家的小眼睛
攝像頭盯着你開車,安否?

近日,一些汽車投訴事件引發人們對車輛資料安全的讨論。智能汽車時代,各營運者非常看重對汽車資料的挖掘。同時,大資料對汽車使用者個人隐私的安全威脅問題也被提上案頭。

近日,國家網信辦釋出關于《汽車資料安全管理若幹規定(征求意見稿)》。這是國内首次針對“汽車資料安全”制定專項法規,如何達成有效實時地管控,正是本次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集意見的初衷之一。

資料如何收集、如何利用 汽車使用者難知情

目前智能汽車對個人資訊和重要行駛資料是如何收集,又是如何被利用的,汽車使用者對此一直難以知情。今年3月份,特斯拉通過車内高清攝像頭監控車主隐私的資訊備受争議;5月又有零跑車主發現車内攝像頭無法操作關閉,進而投訴到監管部門。不僅如此,市面上不少車型安裝車内攝像頭,聲稱主要作用是監測駕駛員疲勞駕駛,提供輔助自動駕駛監控等。

另外,各車企之間關于個人資訊和隐私資料的處理也發生過不少糾紛。今年2月份,博泰車聯網、上汽通用五菱與騰訊公司之間發生法律糾紛。前兩者聯合稱騰訊壟斷,騰訊則聲明稱“新寶駿車聯”app、“微信通知助手”軟體未獲得騰訊及使用者的明确授權情況下,可以收集、存儲和上傳微信聯系人資訊、聊天資訊等敏感資料,存在侵害使用者隐私的行為。

征求意見稿讓汽車資料使用進入規範化階段

記者留意到,此次征求意見稿共二十一條,倡導營運者處理個人資訊和重要資料過程中堅持車内處理原則、匿名化處理原則、最小儲存期限原則、精度範圍适用原則、預設不收集原則。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征求意見稿内特别标注了時間點“2021年”,業内人士指出這意味着相關政策有望年内出台。“專項法規的出台将使汽車資料的使用進入到一個規範化的階段。”全國乘用車市場資訊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如是說。

亮點1:使用者可以處理資料

使用者是否可以檢視和使用自己的汽車資料呢?以往,汽車主機廠及第三方營運商對資料的采集、使用是幾乎跳過使用者授權的,這可能将成過去式。

中國汽研專家鄭光偉表示,對使用者來講,征求意見稿最大的價值之一就在于可以管理個人車内敏感資料,保障了使用者對車輛資料的使用權,甚至在賣車時,也可以提前删除車内個人資料。

亮點2:高精地圖有法可依

業内人士指出,除了大家聚焦的車内資料采集和安全外,征求意見稿還有一個最大亮點在于對車用高精度地圖的合規使用進行了明确,汽車廠家和供應商可以基于已釋出的導航電子地圖添加附加資訊,前提是企業向主管部門報備,告知資料的收集、傳輸、存儲方式和使用範圍,簡單将資料上傳到網際網路将成為曆史,這對整個産業将造成重大影響。

亮點3:多種資料納入管理

此次對車輛資料的規定會影響哪些企業?征求意見稿的第三條提到:規定所稱營運者指汽車設計、制造、服務企業或者機構,包括汽車制造商、部件和軟體提供者、經銷商、維修機構、網約車企業、保險公司等。

目前部分車企掌握的汽車充電網的運作資料、道路上車輛類型、車輛流量等資料,都在本次規定的管理範圍之内。

業内:規避資訊安全隐患不能完全靠自覺

在此次征求意見稿出台之前,行業各方對汽車資料的處理,完全靠“自覺”。如對于此前車内攝像頭的監控問題,特斯拉已承認,并表示會遵守相關國家的法律法規。蔚來、小鵬等也聲明:車内攝像頭并未啟用。也有車企積極改進,如比亞迪dilink通過在車内攝像頭上增加了實體滑蓋,讓使用者可以主動選擇屏蔽攝像頭視線。智己汽車則表示,為了保護消費者的隐私,智己承諾決不采用face id的技術,目前可實作隻需采集使用者眉毛、眼皮等資訊。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專家委員會成員顔景輝認為,不能以提升車輛性能為目的、卻以安全為代價來收集資料。“如何在規避資訊安全隐患的前提下發展智能汽車,是企業應該考慮的問題。”文/圖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鄧莉

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