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園冶杯一等獎獲得者鄧莉:從來沒有随随便便的成功

作者:全球網絡
園冶杯一等獎獲得者鄧莉:從來沒有随随便便的成功

▲從左至右:王國華、蘇檸頻、劉丹琳、鄧莉、徐杉

“開心到手抖,感覺所有的付出終于得到了認可,飛來的獎狀更讓我明白了什麼是感激,感激努力認真過的自己、隊友和老師。”這是2018“園冶杯”大學生國際競賽課程設計類作品一等獎獲得者、四川農業大學學生鄧莉獲獎後的感受。

鄧莉及其團隊的參賽作品是“from the land——基于整體計劃放牧景觀系統下的呼倫貝爾荒漠化治理”,這個選題的切入點來自老師課堂上的一個命題“彈性景觀”。圍繞彈性景觀,鄧莉和她的團隊首先進行了相關内容的深刻解讀,在充分了解彈性景觀的内涵、要義和作用機制後,他們将目光聚焦于國内外甚至全球自然災害和環境問題上,經過大量讨論和取舍,最終選擇了“荒漠化”這個選題。中國受到荒漠化侵蝕和破壞的地方遍布很多省市,通過大家頭腦風暴般的思考,最終确定了研究區域——内蒙古呼倫貝爾。

為了解決場地生态和經濟的沖突,創造一種可持續發展模式,他們提出了最符合草原大背景下的彈性創新的牧業革命方案“整體計劃放牧”。這實際上是一種模拟自然的行為,用場地所承載的最原始的活動來逆轉荒漠化。模拟自然是一種回歸自然的做法,方案蘊含了一種回歸本源的概念。借用場地自然的饋贈,來延續更旺盛的生命力和生态可持續性,進而逆轉荒漠化,實作整個場地在最短的時間内,實作最高效的生态修複。

在談到參賽過程時,鄧莉分享了一些感受。她說了一句話,“偷來的時光”,自己沒有随便消遣,而是用來全心鑽研。也許是身在設計專業的原因,她和小夥伴們經常要面對熬夜苦思和挑燈做圖的情況,但是他們很享受那樣的時光,仿佛整個世界都睡了,他們的主場才剛剛點亮。“靈感有時候真的是可遇而不可求,而夜晚仿佛是靈感螢火蟲紛紛出沒的好時機”,鄧莉這樣說。

在鄧莉看來,方案設計中最值得分享的經驗是思維推導和解決政策的獲得。她認為,藝術創作是一件必須要在有清晰的感性和理性下才能達成的長期事業。任何好的規劃設計都是建立在科學研究的基礎之上,結合理性的分析和嚴密的邏輯思考,通過大量的文章和知識的輸入,才會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靈感輸出。隻有平時不限類别不限形式的知識儲備和情趣積累,才有可能取得未來的靈感之匙。并且,他們一直不恥于去“竊取”别人有創意的靈感。

鄧莉認為,園冶杯國際競賽給在校大學生們提供了一個景觀、建築和規劃設計方案交流、分享的平台,也給熱愛規劃設計的設計者們提供了一個展示自己作品,收獲成就感的地方。在對一件事沒有認定之前,去嘗試并且實施它,是檢驗喜歡與否和值得與否的必要途徑,所謂實踐得真知,而比賽,是讓自己認清自己最快的捷徑之一。

在談到對園林專業的學習、實踐和未來發展時,鄧莉認為,無論是做景觀設計還是植物研究,從來都沒有随随便便的成功。她從來不相信什麼“懶洋洋的自由”,更相信“一萬小時定律”。她希望做一個自由又自律的人,而她所向往的自由是,通過勤奮和努力得到更廣闊的人生。

參賽資訊

題目:“from the land”——基于整體計劃放牧景觀系統下的呼倫貝爾荒漠化治理

作者:鄧莉、徐杉、王國華、蘇檸頻、劉丹琳

指導老師:郭麗、潘翔、朱春豔

院校:四川農業大學

園冶杯一等獎獲得者鄧莉:從來沒有随随便便的成功
園冶杯一等獎獲得者鄧莉:從來沒有随随便便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