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菖蒲:置屋四季仍蔥籠  不負人稱"一品香"

作者:箕麓山人

菖蒲是培植盆景之良材

盆景與盆栽,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之前統稱為盆景。其後,以鮮活的植物為主體,随季節更替而不斷變化的稱為盆栽;以山石景物為主體,固定而不會變化的則稱為盆景。

菖蒲:置屋四季仍蔥籠  不負人稱"一品香"

盆栽

中國盆景,遠銷世界。在國際商品交易中,為了工作便利,一看到"盆栽"二字,客商就知是以植物為主體的;一看到"盆景"二字,客商便知是以山石為主體的。盆景與盆栽其名的細分,這是商品經濟作用下的産物。

1982年7月,中國林業出版社出版的《盆栽技藝|盆栽簡史》中介紹:1972年在陝西省乾陵出土的中國曆史上唯一的一代女皇武則天之子,章懷太子李賢墓甬道壁畫上,有兩個内侍手持兩盆盆景,盆内栽植有鮮活的植物,放置三五塊有花紋或有圖案的绮石畫面。這是觀賞植物及觀賞绮石合二為一的盆景藝術品,也是唐代皇宮基本盆景體式。筆者将采用觀賞植物、觀賞绮石為一體的唐代皇家傳統盆景體式研發,仍按傳統"盆景"稱謂。

世界盆景的源流在中國;中國盆景的源流在唐代。以菖蒲作為盆景栽植材料的源流,以文字記載為憑,可追溯到我國一千多年前的宋代。據明代《本草綱目|菖蒲》中記載,北宋文學家蘇東坡雲:"凡草生石上,必須微土以附其根。唯石菖蒲濯去泥土,漬以清水,置盆中,可數十年不枯。節葉堅瘦,根須連絡,蒼然于案間,久更可喜”;又記載《神隐書》雲:“石菖蒲置一盆于幾上”。

《盆栽技藝 | 盆栽簡史》中還介紹,宋代是我國盆景的高速發展期,也是菖蒲作為培育盆景材料之始。在宋代佚名一幅人物畫裡,案上陳列的觀賞盆景計有七盆,盆有大小、方圓、深淺不同,其中就明确畫有以自然之姿菖蒲為特色的盆景。

菖蒲:置屋四季仍蔥籠  不負人稱"一品香"
菖蒲:置屋四季仍蔥籠  不負人稱"一品香"

清代浙西派詞人龔翔麟在其《小重山》中寫道:“三尺宣州白狹盆,吳人偏不把,種蘭荪,钗松拳石疊成村,茶煙裡,渾似冷雲昏,丘壑望中存,依然溪曲折,護柴門,秋霜長為冼苔痕,丹青叟,見也定消魂。”《小重山》詞把盆景的形象和意境描繪得淋漓盡緻,讓人有觸景生情和浮想聯翩的感覺。(留着白狹盆)種蘭荪("蘭荪"即菖蒲的别名),由此便知,我國把一年四季長青的菖蒲作為培植盆景之材,曆史可謂久矣。

菖蒲作為盆景培植之良材,因它是觀葉植物中的佼佼者,适應室内、室外兩個不同環境生長的植物。筆者通過試驗,把培植在泥土中和培植在清水中兩相作比得知,培植在泥土中的生長茂盛,培植在自然清水中的次之。有古書記載,生長在南方蠻谷中的菖蒲香氣濃烈,可能與菖蒲的生長時間長、短有關(這個有待驗證)。

菖蒲:置屋四季仍蔥籠  不負人稱"一品香"

培植菖蒲所用的花盆,均不設岀水孔。這樣置于幾案,既幹淨又節水、好使養,更重要的是數十年也不會死亡。以盆中置土為例,澆水宜不積水、不幹盆内土皮為最佳。若主人外岀,估計其時間長短,可以增加花盆中的水量或滴灌去調節。因菖蒲乃濕生物種,怕幹不怕泡。菖蒲在室外不怕熱、不畏寒,長期放在室内不見陽光之處也不會枯萎,它喜陽又耐陰,适應性極強。更奇異的是:不摸它則無氣味,一旦用手觸之則香氣襲人。也就是說隻要人與綠色菖蒲“握手”,它就以溢香報答。此舉,也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天人合一的典型事例。有人以菖蒲為特色培植的盆景作七言絕句詩贊之: 酷夏不怕烈日強,嚴冬不畏冰雪霜。置屋四季仍蔥籠,不負人稱"一品香"。

地處"天地之中"私家園林的盆景,以萬山之祖——嵩山仙草(唐代李白稱嵩山菖蒲為仙草)為觀賞植物、以母親之河——黃河灘石為觀賞绮石,且具唐、宋皇家體式的鎮園之寶"一品香",定然是自豪無比!

以上隻是簡要介紹菖蒲作為培育盆景材料的源流及其特色,但最主要的還是有益于人類健康長壽的實用價值。在一般情況下,一個人一天有三分之二的時間則是在室内度過的。是以,室内空氣污染不容忽視。現代室内裝修用的材料和安裝的電腦、影印機等現代化裝置,釋放出來的化學成分污染了空氣,對人類有害。我們居住的人造環境,綠色遭到嚴重破壞,必須恢複地球原有的綠色,才能談得上生态平衡。德國著名醫生克勞斯說:“最有效、最經濟的辦法是在房間裡放置植物盆景”(《中國花卉盆景》1999年第3期第33頁)。讓那些綠油油的植物吸收緻人生病的有害氣體,乃是現代人關注的重點所在。

植物盆景,能補充室内空氣中的濕度,使之室内達到産生負氧離子的最佳狀态。負氧離子被稱是:"空氣維生素"、"長壽素"。例如,那盆景中栽的綠瑩瑩的植物菖蒲,在室内弱光線的環境下,也會進行光合作用,釋放氧氣,更會形成負氧離子。是以,有必要用植物盆景綠化、美化工作和生活環境,做好防病設施,其作用之大且不可替代。

菖蒲:置屋四季仍蔥籠  不負人稱"一品香"

以菖蒲為觀賞植物的盆景,其曆史故事前面已介紹過,關于以黃河灘塗之石為觀賞绮石的故事,與筆者有緣的一個真實的故事,不妨寫出來與大家共同分享。上世紀的一天,筆者去黃河小浪底景區旅遊,看天色不早,就在黃河岸邊的坡頭村住下,期待明天早些啟程。當筆者找旅館時,在該村一戶人家大門前看到兩株淩霄,一邊一棵形成二龍戲珠(古代把淩霄喻為龍),而久久駐足觀賞,不忍離去。因筆者是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産淩霄傳統技藝傳承人,是以,對淩霄情有獨鐘。正聚精觀賞間,女主人忽然開門外岀,使門前站立的筆者倍感尴尬。更奇的是,大門一開,筆者看到門口地上有一塊有圖案的“石頭畫”,驚呼:此石畫蓋世無雙,自然天成!

菖蒲:置屋四季仍蔥籠  不負人稱"一品香"

此語一岀,破了僵局。恰在此時,其丈夫也從外面歸來,聽筆者如此說,他一手拿起那塊绮石,一手拉筆者進家。進堂屋後,主人将“石頭畫”放在條幾正中央問畫意?筆者答:上部中央偏下有一紅色圓球,寓意泱泱大國——中國,正如光芒萬丈的太陽一樣,剛剛躍岀海平面,下有一道地平線,這是一條天和地的分界線。筆者在東海觀日岀時看到過這一絕佳景觀,這幅“石頭畫”,是當年絕佳景觀的再現。你們坡頭村寬廣的黃河灘水面上,站一定的角度也能清楚地看到這一景觀。我即興題七言絕句詩一首:

坡頭石畫堪稱奇,

自然天成蓋世稀;

圓圓一輪朝陽升,

長長一線界天地。

題罷詩,雙方自然互相問及住址和姓名,筆者言:登封人,姓劉名雙成。對方說自己是濟源市人,原坡頭村黨支部書記,姓王名有才。具有傳奇色彩的是,雙方人名皆融入坡頭石頭畫中:筆者名叫"雙成",是首先點岀坡頭石畫,蓋世無"雙"、自然天"成"的第一人;坡頭石畫,有才也真"有"慧眼之"才",他從黃河灘裡撿回來,國家也給王有才頒發了專利證書。從此,參觀者絡繹不絕,門庭若市,振興了坡頭村一方旅遊特色産業。"有才"真是"有财"了。同時,也成就了黃河绮石魅力無窮的一段故事。

菖蒲:置屋四季仍蔥籠  不負人稱"一品香"

由此,編者想起台灣詩人林清玄的一句話:寶光之石,唯寶光之眼才能看見;寶光之人,唯寶光之心方能相映。加注于此,不知當否?

(作者:劉雙成 。鄭州市、登封市老科學技術工作者協會會員,登封市非物質文化遺産石菖蒲代表性傳承人,登封市野生植物保護研究會技術顧問 )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