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甲骨文研究的故事:王懿榮、劉鹗與孫诒讓篇

作者:林屋公子

20世紀中國檔案界有震驚世界的“四大發現”,即北京故宮内閣大庫檔案、河南安陽甲骨檔案、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經卷檔案和居延漢簡。其中最有名、意義最深遠的,當屬河南安陽甲骨檔案。但甲骨文的書寫離我們足有三千餘年,作為一個失落的文明創造的文字,它是如何被釋讀出來的,又提供給後世哪些資訊呢?

《淮南子》說:“昔者倉颉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據說,文字始祖倉颉發明文字那一刻,天上開始下谷雨,而鬼夜晚在哭泣。按照唐人張彥遠的解釋,“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靈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也就說自從人類掌握文字後,萬事萬物都沒有了秘密。按照美國人類學家摩爾根的說法,人類曆史可以劃分為蒙昧時代、野蠻時代和文明時代,而文明時代開始的标志就是“标音字母的發明和文獻的使用”,可見文字對于人類文明的重要性。

不過,我們的傳世文獻,基本都來自戰國秦漢以後的傳承;而對于上古三代時期,一手文字資料則顯得非常單薄。雖然在《尚書》中,周人就說過“有殷先人,有典有冊”的話,可見至少在商朝就已經使用了簡冊記事。但尴尬的是,竹簡并不是一種友善儲存的文字載體,以緻今天出土最早的有字竹簡隻見于春秋戰國之際的曾侯乙墓裡了,更早的西周春秋的竹簡實物都沒有,更不必說更早的商朝文字了。

甲骨文研究的故事:王懿榮、劉鹗與孫诒讓篇

當然,除了簡牍和紙張外,也有不少便于儲存的文字載體,比如青銅器。今天說到最早的文字,一般都說是商代甲骨文,但這種說法并不太準确;因為商代也有刻在青銅器上的金文,甚至還有陶、石、玉、骨、角上的文字,比如著名的司母戊鼎就因“司母戊”三個字得名;而且相對于甲骨文,金文甚至是更加規範的文字。而商代金文的發現甚至在宋朝就有了,《紹興内府古器評》就收錄了一件“祖辛尊”,作者張掄就認為這是商王祖辛之物。

但整體來看,20世紀以前的文字資料,能夠确信出自商代的非常少,更不能形成一個完整反映商文明的文字型系,這樣一來,商朝的曆史就始終在霧裡看花之中。直到1921年,胡适先生在《研究國故的方法》中,仍提出“在東周以前的曆史,是沒有一字可信的”;當然,胡适主要針對的曆史文獻,而非曆史本體。但随着同時期甲骨文的發現與釋讀,這個風中的王朝逐漸被證明真實存在過,曆史文獻也并非完全不可征信。這一切要追溯到1899年。

甲骨文研究的故事:王懿榮、劉鹗與孫诒讓篇

當年,山東濰縣的古董商人範維卿從河南安陽小屯村收購了一批中藥材“龍骨”,帶到京城請時任清朝國子監祭酒的王懿榮鑒定。王懿榮是一位金石大家,《清史稿》稱“懿榮泛涉書史,嗜金石,翁同龢、潘祖蔭并稱其博學”,他敏銳發現上面刻畫的符号很像是一種古文字!于是他開始以重金收購。不過,在次年的庚子之變中,王懿榮即以身殉國,但他對甲骨文有意識地搜集儲存工作,使他成為“甲骨文第一人”。

1901年,劉鹗從王懿榮家購得大部分“龍骨”,經過兩年的整理和研究,于1903年著作了第一部甲骨著錄,也就是著名的《鐵雲藏龜》。劉鹗在《鐵雲藏龜》的自序明确指出這是“殷人刀筆文字”,此外劉鹗共釋讀了40多個單字,在今天看來準确的有34字之多。不過,劉鹗釋讀的字裡,大部分是比較常見的幹支和數字,其方法也主要是來自個人金石修養,沒有多少具體理由。但無論如何,通過劉鹗的研究,“龍骨”作為一種文物資料開始廣為人知。

真正被認為系統考釋甲骨文的第一人是孫诒讓。孫诒讓本是古文字大師,自稱“蒙治古文大篆之學四十年,所見彜器款識逾二千種”。1904年,他見到了劉鹗的《鐵雲藏龜》,經過兩個月的研習,他發現其文字“大緻與金文相近,篆畫尤簡省,形聲多不具,又像形字頗多”,于是他開始對文字釋讀并進行分類,定為日月、貞蔔、蔔事、鬼神、蔔人、官氏、方國、典禮、文字、雜例等十篇,這就是第一部對甲骨文分類研究的著作《契文舉例》。

甲骨文研究的故事:王懿榮、劉鹗與孫诒讓篇

次年孫诒讓又作《名原》,提到《契文舉例》的分析方法,也就是“略摭金文、龜甲文、石鼓文、貴州紅岩古刻,與《說文》古籀互相勘校,揭其歧異,以箸渻變之原,而會最比屬,以尋古文、大小篆沿革之大例”。簡單說,他的主要方法就是古文字字形比較與偏旁分析,其中正确解讀出來的有貞、乘、射、羌、去、省、若、亘、兆、禽、周、毋等185個字。這是初步對甲骨文考釋的理論化探索,也是直至今日甲骨文考釋的基本方法。

孫诒讓之後,則是大名鼎鼎的“甲骨四堂”,唐蘭稱“雪堂(羅振玉)導夫先路,觀堂(王國維)繼以考史,彥堂(董作賓)區其時代,鼎堂(郭沫若)發其辭例,固已極一時之盛”。“甲骨四堂”對甲骨文的釋讀與研究有先後有什麼成就呢?

林屋公子,文史作家,主攻先秦秦漢史。系今日頭條簽約作者,悟空問答簽約作者,澎湃曆史專欄作者,網易曆史專欄作者,百度ta說合作作者,全曆史合作作者,出版有《先秦古國志》《先秦古國志之吳越春秋》《山海經全畫集》實體書三種,作品散見于《國家人文曆史》《同舟共進》《北京晚報》《瘋狂閱讀》《醒獅國學》《百家講壇》《威海晚報》等報刊雜志及自媒體。感謝閱讀,歡迎關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