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你不知道的普陀山佛茶!南宋有兩父子将這茶與佛教聯系了起來......

作者:舟山廣電

老舟山道古

第八十二期

舟山廣電微信“老舟山道古”專欄

(原“王教授的課”專欄)

為大家講述

舟山的文化、記憶和故事……

本期《老舟山道古》

莊和剛老師為你講述

普陀山佛茶的曆史……

你不知道的普陀山佛茶!南宋有兩父子将這茶與佛教聯系了起來......

“天下名山僧侶多,名寺名山出好茶”。峨眉山之雪芽,黃山之毛峰,洞庭湖君山之銀針,武夷山之大紅袍,廬山之雲霧茶、太姥山之白毫銀針、福鼎白茶……都列為茶中上品。“海天佛國”普陀山最高峰佛頂山頂峰濕度大而氣溫偏低,盛産的茶葉常年生長在漫漫雲海之中,有“佛頂雲霧”之美譽。

普陀山茶葉樹人工栽培始于何年?

關于這個問題,曆代《山志》及史書沒有記載,有人推測唐代佛教開始在中國興盛起來,寺院提倡僧人種茶、制茶,并以茶供佛。禅宗興盛起來以後,戒葷戒酒的僧衆,在暮鼓晨鐘裡誦經、念佛、打坐參禅,唯許飲茶清心醒腦。在南方甚至形成了廟廟種茶、無僧不茶的習俗。自然,中國最早的茶是一種藥,是藥用的。

據《定海縣志》載:“定海之茶,多山谷野産……普陀山者,可愈肺癰血痢,然亦不甚多得。”自從陸羽的良師益友、“缁素忘年之交”詩僧皎然一首《飲茶歌诮崔石使君》,開啟了中國茶禅文化的扉頁。趙州和尚一句“喝茶去”谒語,品茶參禅,禅意深遠。宋代高僧圓悟克勤以禅宗的觀念和思辨來品味茶的無窮奧妙,揮毫寫下“茶禅一味”,可戒定智慧的大禅師。

你不知道的普陀山佛茶!南宋有兩父子将這茶與佛教聯系了起來......

普陀山最早種植茶葉是何時呢?

唐代之前普陀山尚無寺院,自唐慧锷和尚從五台山請觀音去日本,途經蓮花洋遇險,便在紫竹林張氏的三間茅屋供奉“不肯去觀音”始。經北宋元豐三年(1080),内使王舜封出使高麗歸來,途經蓮花洋,“有大龜負舟,望山作禮,龜沒舟行,歸朝,以其事上奏,朝廷賜寶陀觀音寺”,改建“不肯去觀音院”為寶陀觀音寺。

有僧便有種植茶樹的可能了。

南宋時普陀山禅宗開山祖師真歇禅師,在一次示衆時說“盡大地是個熱鐵丸,下得口也通身爛,如何免得此過?”,示衆雲:“萬綠歇盡照無時,撤手忘依有路歸。劫外一壺春色暖,靈苗石上正芳菲”。這是目前發現普陀山最早有關“茶”的詞偈。

可見南宋年間普陀山已有茶葉樹種植。

把茶葉與佛教相關聯的

當推南宋史家父子

你不知道的普陀山佛茶!南宋有兩父子将這茶與佛教聯系了起來......

史家父子

你不知道的普陀山佛茶!南宋有兩父子将這茶與佛教聯系了起來......

史浩(1106.10-1194.4),字直翁,号真隐。明州鄞縣(今浙江甯波)人,南宋政治家、詞人。史浩曾在舟山任職,他的蹤迹被記載在數部普陀山志書中。

你不知道的普陀山佛茶!南宋有兩父子将這茶與佛教聯系了起來......

山志記載:“紹興戊辰三月望,鄱陽程休甫、四明,由沈家門泛舟,遇風挂席,俄頃至此。翌早,恭詣潮音洞頂禮觀音大士,至則寂無所睹,炷香烹茶,但碗面浮花而已。歸寺食訖,與長老瀾公論文殊揀圓通、童子入法界事。哺時,再至洞下,俯伏苔磴,凝睇嵌空,惟亂石累累,興盡欲返,有比丘指曰:岩頂有窦,可以下窣。攀援而上,瞻顧之際,瑞相忽現,金色照耀,眉目了然,二人所見不異,惟浩更睹雙齒潔白如玉。于是鹹懷慶快,作禮而退。既而治舟還甬東,懼此語無傳,用書于壁,庶幾來者觀此,無疲厭心,不以一至不見而遂已也。”

山志記載的是:南宋高宗紹興十八年(1148)三月十五,史浩和鄱陽程休甫一起遊普陀,他們一早到達潮音洞,洞内很冷清,沒有什麼可看的,史浩便炷香供茶,隻見盞浮花瑞。飯後,兩人又來到洞門,俯伏苔磴,凝睇嵚空,所見亂石累累,興盡後正想傳回,卻有一僧人過來指着說:岩頂有一空,可以從哪兒往下看到奇景。史浩便攀緣而上,瞻顧之際,忽現大士瑞相,金色照耀,眉目了然,兩人同時看到了,而史浩還看到大士的雙齒潔白如玉,心情十分愉快,就在壁上題詞。

你不知道的普陀山佛茶!南宋有兩父子将這茶與佛教聯系了起來......
你不知道的普陀山佛茶!南宋有兩父子将這茶與佛教聯系了起來......

史彌遠(1164-1233)史浩第三子,字同叔。官至左丞相。山志記載:“史衛王,彌遠,前遊普陀,見大士于茶樹上,示一目。蓋二十年宰相之谶也。”史彌遠與其父親一樣與觀音有緣,嘗遊普陀,親睹觀音顯聖于茶樹上,示一目,便是“二十年宰相之谶也”。依此傳說,觀音現身的地方就在普陀山的茶樹上,印證了茶與佛相連之事,開啟了普陀山佛茶之說。

據曆史記載,史彌遠在宋甯宗﹑理宗二朝為宰相共26年,一直得到的信用,封官加爵不已。其政績雖評價不一,但對普陀山卻常常捐資修繕殿宇廊房。如甯宗嘉定三年(1210)八月大風,圓通殿被摧,當朝賜錢萬缗重建,丞相史彌遠捐資莊嚴殿宇及廊庑,備香燈供養,甯宗聞之,再賜金竧衣、銀缽、瑪瑙珠、松鹿錦幡等供殿。

史彌遠賦詩禮贊觀音“南海觀世音,莊嚴手揮塵;悠忽妙色相,救苦渡衆生”。而他對普陀山最大的貢獻,是把寶陀寺列入江南教院“五山十刹”。南宋理宗寶慶元年間(1195—1200),他向甯宗奏請,将诏寶陀寺列入江南教院“五山十刹”之一,宋嘉定年間"五山十刹"列于其中,自此普陀山聲名遠揚。

茶性佛心,一葉如來

産于佛教聖地“海天佛國”普陀山及周圍海島的普陀佛茶産,手工炒制,似珠非珠,似眉非眉,蝌蚪狀。湯色嫩綠明亮,清香醇和,滋味隽永爽口,喝入口國給人一種飄飄欲仙之感。

進入明代,普陀山佛茶以其獨特的風味享有盛名。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九月,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廢團茶,改貢葉茶,開千古清飲之源。明文學家、戲劇家屠隆在普陀山編纂《補陀山志》,把庵堂烹茶接客室名“靜室茶煙”,且列入普陀山十二景之一。清康熙年間,普陀山“雲霧佛茶”已被列為貢品,清代普陀山高僧釋海德《茶山》詩雲:“快吃雨前茶,山僧莫漫誇。趙州不可得,怅望水之涯”。清汪士慎詩《小白華山茗》大加贊賞普陀佛茶:“滿碗輕花别有春,津津舌本涼芬起”。

你不知道的普陀山佛茶!南宋有兩父子将這茶與佛教聯系了起來......
你不知道的普陀山佛茶!南宋有兩父子将這茶與佛教聯系了起來......
“茶禅一體”“茶禅一位”,靜寂、清曠、安祥、端肅,佛家的清規、飲茶讀經與佛學哲理、人生觀念融為一體。茶,草上木下,中間是人。在感悟中國禅茶文化的“感恩、包容、分享、結緣”之中,喝茶的人在草木間,品的是天地人合一的心境,一杯佛茶,透澈身心,參破“苦”谛,一種佛性佛緣,一種優雅的養生之道。

實習編輯:張瑚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