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一點傳記
王亞楠(1901-1969),湖北省黃岡市。傑出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傑出的人民教育家,《資本論》三卷中文最早的翻譯家之一,新中國成立後廈門大學首任校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系委員,常委,第一屆至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福建省第一、第二屆委員會副主席。王亞楠知識淵博,作品體,發表著作41部(譯),發表論文300餘篇。代表的《中國經濟的原始理論》(更新版更名為《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經濟形态研究》)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化的成功典範",譯成日文,俄文出版;

王亞楠 作家/蓋蒂圖檔社
2021年10月14日是王亞楠先生誕辰120周年。回顧王亞楠的壯麗一生,走進西子湖、廣東北部、山西和廈門大學校園,精心編輯出版了20卷《王延安集》,我們懷念一生追求真理的勇氣,決心傳播男權事業,獻身于科普事業教育事業,緬懷廈門大學的發展與發展, 為中國高等教育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偉大大師。
不畏艱辛,決心傳播馬克思主義
王亞楠的一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展現實緊密結合的光輝典範。
衆所周知,《資本論》是馬克思畢生緻力于的偉大經濟學著作。在《資本論》中,馬克思的唯物主義曆史觀和剩餘價值理論以最系統、最成熟的方式進行了描述。是以,《資本論》被譽為世界"勞工階級的聖經",在世界上有着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王亞楠手稿作者/蓋蒂圖檔社
1928年,王亞楠和郭文貴在杭州大佛寺相識,一見鐘情,談起了改造社會的共同理想,并商定了一個巨大的翻譯計劃:世界經濟學的五大傑作,包括亞當·斯密的《财富論》、李嘉圖的《經濟學與稅收原理》、馬爾薩斯的《人口論》、《世界經濟學》的五部傑作。 約翰·穆勒的經濟學原理和馬克思的資本理論。其中,最重要、最引人注目的是馬克思的《資本論》。在大佛寺建立的合作翻譯計劃,成為王亞楠人生的重要轉折點,也是他追尋馬克思主義真理、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關鍵一步。這一步在大革命失敗後,在中國革命處于低潮時期,顯得尤為有價值。
此後多年,王亞楠和郭某多次合作,翻譯工作遇到了各種困難。王亞楠曾穿越日本,教過金南,參與過"變革"和流亡歐洲,郭在上海也遇到過各種變化。但他們從未改變自己的初衷,《經濟學與稅收原理》《國富論》等經典經濟大作的翻譯和出版,在學術界引起了巨大的反響。
自1936年以來,在《雷丁生活》出版社的支援下,王亞楠和郭某将自己奉獻給了翻譯資本的偉大工程。它們在分工和合作方面密切合作。《資本論》的宏偉目标激勵着他們日複一日、月複一月地攀登崎岖的科學道路。在枯燥而艱苦的翻譯過程中,兩人手牽手,互相扶持,始終過着緊張共同的精神生活。
在舊中國的動蕩歲月裡,無疑需要非凡的勇氣和毅力,才完成了翻譯《資本論》這個龐大的學術項目。為此,他們遭受了反動勢力的壓迫,忍受了貧困和疾病,遭受了整個卷的損失,在大火中被燒毀,但從未動搖過,而是以不屈不撓的精神,無情地埋葬了翻譯。1938年8月、9月,在雷丁和生活出版社的全力配合下,三卷本《資本論》出版了中文全譯本,王亞楠和郭的十年奮鬥終于成為現實。在硝煙彌漫的抗日之火中,在迫切需要馬克思主義滋養中國土地上,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石的《資本論》,第一次以完整的面貌出現在中國讀者面前。從此,中國人可以從《資本論》全譯本中全面、系統地了解和學習馬克思經濟學。《資本論》三卷出版後,十幾個年輕人寫信給譯者,稱他們為"無畏的學者和戰士","曆史将記住你們的功績"!新華社發表了一篇評論,稱贊他們"翻譯了世界上第一部偉大的作品,這對翻譯界來說是一項偉大的成就"。
在風雨飄搖的舊中國,王亞楠不僅冒險翻譯馬克思的經濟大作,而且在各種場合廣泛傳播馬克思主義真理,并将其與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社會現實,以及中國共産黨上司的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偉大鬥争緊密聯系在一起,倡導"用中國人的資格學習政治經濟學",成為中國化的先驅。 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
在王亞楠看來,凡事都有其生産、發育和滅亡的過程,"水可以承載一艘船也可以傾覆"。在暨南大學的一次演講中,他兜售對中國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經濟格局的分析,并引導學生從馬克思主義的角度了解舊中國的問題。當時聽課的學生回憶說:他的演講點燃了革命的火焰,推動了大學生在油燈下學習資本和啃資本的私人主動性,其影響無疑是深遠的。"
廈門大學從長鼎搬回廈門後,王亞楠成為經濟學系主任、法學院院長。他不僅利用各種機會巧妙地推廣馬克思主義,還聘請了郭偉、石朝璇、王守力等進步教授,共同弘揚馬克思主義。他雖然一再被壓制,但并不畏懼,始終堅持經濟學史,在馬克思的經濟學曆程中,通過各種方式傳播馬克思主義。
新中國成立後,王亞楠更加自覺地、系統地推廣和學習馬克思主義。無論是在清華大學的演講廳,還是在廈門大學的政治時事研究,還是在經濟學院的研究所學生課程中,還是在中文和曆史系的學生講座中,他都結合現實,結合現實經濟生活,深入而易于了解地解釋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
在對資本論的研究中,他更加"仁慈"。從1960年到1965年,在短短的五六年間,他撰寫了30多篇關于資本研究的專題文章,深入探讨了資本論的時代背景、曆史任務、實踐意義和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結構體系、内容等。數量,密度和水準在經濟學中是首屈一指的。王亞楠和袁振月主編以通俗閱讀的形式,逐章講解《資本論》的主要内容,各由王延安親自審閱的《中國經濟問題》出版,不僅打開了國内大衆對《資本論》的解讀,也大大提高了廣大幹部的素質, 群衆學習"資本"的熱情。
同時,王亞楠也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配合郭文貴對《資本論》譯文進行了兩次全面系統的翻修,相當于大部分的譯文重譯,使第一版的過失、錯誤基本得到糾正,經濟學專有名詞和典故翻譯得更準确、流暢, 翻譯更好地表達了原文的意思。
經濟園的辛勤勞動
王亞楠一生為中國經濟學的确立和經濟理論的發展與創新做出了突出貢獻。
我們強烈主張建立"中國經濟學"。王亞楠對經濟研究方法論的重要貢獻之一,就是主張"經濟學要從中國人的角度來研究"。他認為,經濟科學是一門實用科學,應該正視中國的實際,推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中國化。為此,他提出建立"中國經濟學",建立一個"特别有利于漢語閱讀,尤其會引起中國人興趣,特别能指出中國社會經濟轉型方法的經濟理論教程",一個"中國社會經濟的特殊改革,結束中國政治經濟學的思想本質和内容的束縛"。他強調,我們學習政治經濟學,不是在玩花招的概念上,而是為了助力中國的社會經濟轉型,"希望大家不要忘記中國的現狀,用理論來解決中國的問題,就是從中國的角度研究中國的經濟學!""
1941年至1946年,王亞楠發表了多篇關于建立中國經濟學的意義、可能性和必要性、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的文章,并将其視為"中國經濟學研究的起源"。其代表作《中國經濟原創論》是建立中國經濟學的成功嘗試。新中國成立前,我國學術界認為王亞楠的作品具有"中國、實踐和批判三個特點",這是一個恰當的評價。新中國成立後,他繼續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深入研究了新民主主義經濟和社會主義經濟規律,為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王亞楠是作者/插圖
對中國社會經濟格局的開創性研究。在完成《資本論》三卷的翻譯後,王延安努力運用《資本論》的原則和方法,研究中國的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經濟形态,深入分析了舊中國的商品形态、資本形态、貨币形态、利潤利益形态、經濟危機形态等。 揭露帝國主義及其發展規律下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經濟内部的沖突走向衰落。在關于舊中國社會經濟性質的長期論述中,王亞楠的許多研究成果,為舊中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正确觀點提供了有力的論據,對于認識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對象和戰略也具有重要意義。 是對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傑出貢獻。是以,"中國的經濟原創"被稱為"中國的'資本'"。
新中國成立前後,王延安出版了《中國社會經濟轉型研究》(1949年7月)和《中國社會經濟轉型思想研究》(1950年11月)兩本反映經濟轉型問題的書,提出了如何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社會社會生産關系,以及如何在自然條件下實作中國社會經濟轉型的完整理論。 技術,資本,土地和生産力以及生産關系。包括轉型期各經濟組成部分的發展規模、速度和發展趨勢,為過渡時期黨的理論建設和實踐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開啟中國經濟史上新天地。20世紀30年代以來,王亞楠從中國經濟史的角度探讨了舊中國的社會經濟問題,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他大膽創新,獨具匠心,系統地提出了著名的"地主經濟理論",即中國的封建制度分為主經濟和地主經濟兩個階段,以地主經濟為主要特征,這與歐洲的封建制度和領主經濟有很大不同。是以,王亞楠從經濟結構、政治制度和文化思想出發,從地主的經濟生産方式作為整體,進行了全面系統的宏觀微觀研究,以此作為解釋中國社會經濟史上長期争論的中國封建社會"長期停滞發展"問題的一種方式,深入探讨了中國封建地主的經濟形态和曆史淵源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形态, 被稱為"30年代讨論的結論"。這是中國經濟史的重大理論貢獻,引起了國際史學家的注意。于是,王亞楠成為中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史的先行者之一。
開辟官僚資本和官僚研究的新領域。抗日戰争結束後,國有政權發展起來的官僚資本日益擴大,對民族工商業的發展影響很大,對國民經濟和民生的危害日益嚴重。王亞楠從經濟基礎與層壓建築相結合的新視角,深入探讨官僚資本和官僚主義問題。1948年10月,王亞楠的著作《中國官僚政治研究》在解放戰争的隆隆聲中由上時代文化出版社出版。這本書将曆史與邏輯相結合,環、層深、抽象與具體、從地方到全貌,對中國從秦漢時代到民國的官僚主義和政治形态進行了深刻的分析,新知識在紙面上飛躍。王亞楠指出,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三位一體"的社會結構是官僚主義長期延續、頑固不化的根源。該書對支援官僚發展的經濟杠杆、官僚體制下的社會經濟生活、官僚政治對中國社會長期停滞的影響的分析令人耳目一新,揭露官僚資本和官僚主義的反動本質,對提高人們的認識和明确革命對象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于是,這本書被稱為《中國官僚研究的開端》,随着時間的推移,這一理論越來越精彩。
嘗試建立一個新的經濟史體系。王亞楠長期從事經濟史的教學和研究工作,不僅留下了可觀的學術成果,還緻力于建構科學、系統的經濟史新體系。在《政治經濟學史和經濟學史綱要》的編寫中,他以唯物主義曆史觀點為指導,厘清了各學派經濟學派的曆史淵源和發展脈絡,使其源頭、樹幹和樹葉清晰呈現給讀者,建構了一座具有嚴格内在邏輯、獨特風格的經濟史建築。新中國成立後,他繼續緻力于建構科學政治經濟學史新體系,突出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經濟學史上的指導地位和作用。
此外,在對世界經濟、國際關系和世界曆史的研究方面,王亞楠發表了多篇文章,如《現代世界經濟導論》、《現代外交與國際關系》、《德國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經濟政策》、《世界大戰與世界經濟》等,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看待世界經濟的特點, 現狀,結構,制度和未來發展前景,現代外交的意義,性質,功能,經濟基礎及其演變,系統地讨論了19世紀以來德國曆史的演變。曆史的統一、簡潔的内容、深刻的思考,展現了王亞楠廣闊的分析視野和深刻的曆史洞察力。
廈門大學主力政府為人民打造新型大學
王亞楠的一生,與廈門大學的發展壯大緊密相連,為建立面向人民的新型大學,為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作為新中國成立後的廈門大學首任校長,王亞楠親自參與了我國高校的教育改革和實踐。無論是在學校管理還是教學科研活動中,他始終堅持從學校出發,從教育本身的特點出發,探索教育規律,發展教學。
他從教育的本質和功能出發,認為大學教育的結構(包括學科和專業環境)必須積極适應生産力和經濟基礎的變化,不努力了解高等教育的發展規律;它也是一個科研機構,應堅持教研合一,以教學為導向,兼顧科研,通過高水準的科研來提高教學品質,将科研優勢轉化為教學優勢,進而形成人才培養的優勢。
他從科學研究的性質和功能出發,主張高校要營造自由研究的學術文化,鼓勵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學習。他強調,我們提倡一百個論證,為了發現真理,一百個論證不僅不與馬克思主義相沖突,而且是實作馬克思主義的途徑,因為馬克思主義打開了通往一切真理的大門。
他從沖突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則出發,主張學校要認清學校情況,促進和避免短,發揮優勢;在充分認識廈門大學地理區位優勢和傳統學科的基礎上,明确提出了"海洋導向、東南亞及海外華人"的發展方向,重點發展經濟、化工等優勢學科,加強南洋研究、台灣研究、海洋研究和區域經濟研究,成立了經濟研究所, 化學研究所和南洋研究所;極大地促進了教學和科研水準的提高,為廈門大學建設成為具有特色的研究型綜合性大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王亞楠非常重視理論與應用學科的結合。1952年,在調整國家院系時,他努力保留廈門大學的會計、金融、統計學、貿易等應用經濟學專業,使這些專業的優秀教師有"用處"。理論經濟學科與應用經濟學學科的整合與推廣,對一大批經濟人才的培養和輸送,加強了廈門大學經濟學學科的整體實力,使其在全國的影響力成倍增加。
王亞楠長期在大學講壇任教,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他發表了許多關于學習方法和學術經驗的原則性意見,不僅包含豐富的教學理念,而且非常實用。他倡導教學,反對閉門造車,倡導以研究态度教學,使學生深入了解教學内容,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他鼓勵人們多問問題,表達不同意見,讓教育工作者在學生的問題中"持續教育",使學生成為促進教師進步、達到"教學品質"的重要因素。他強調,"學會運用"要求教師把理論的實踐基礎和理論的應用講清楚,讓學生徹底把握理論的本質和内涵,避免走彎路;
在幾十年的教育生涯中,王亞楠無論走到哪裡,都一直熱夫妻才,用用人才。這也是他被人們所熟知并仍然被銘記的原因之一。
人們沒有忘記他在中山大學任教時對陶大昭的關心和幫助。當時,陶大昭從香港逃到廣東北部,穆明到平石去拜訪王亞楠,王亞楠熱情推薦他到江西一家出版社工作,還親自幫他寫作。半年後,陶大昭不知故回到平石,王亞楠試圖把他留在經濟系教書。後來陶大昭回憶道:"這是我人生的轉折點,飲用水源,如果不是延安先生的扛,恐怕在科學大道上我不可能那麼順利地向前邁進。"人們記得更清楚的是,王亞楠在擔任廈門大學校長時所知道并支援的陳景潤。王亞楠得知畢業後因各種原因被學校送回原籍,并在街上搭起了書攤後,王雅楠及時聯系了廈門大學數學系,讓他有機會了解數學前沿的最新理論進展,接觸中外書籍資料, 專注于數值理論的研究。陳景潤沒有達到預期,很快寫了一篇關于"直升機問題"的論文,提高了華洛遠的研究成果。後來,中國科學院提出将陳景潤調往北京,王亞楠和校委給予積極支援,使陳景潤在科普之路上邁出了關鍵的一步。
在廣受歡迎的《哥德巴赫猜謎》中,作家徐馳稱贊王亞楠是"懂得人的價值的人"。正是出于對人的普遍關心和學生的愛戴,出于天賦的重要性而不全責,是以王亞楠對陳景潤的幫助,否則更多的"陳景潤"就會被埋葬。"隻有懂得人的價值的人才會關心人",王亞楠就是這樣一位懂得人的價值、關心人的經濟學家和教育家。
腳踏實地傳遞王亞楠的科學精神
王亞楠一生,為傳播、研究和弘揚馬克思主義傾注了大量心血,留下了豐碩的學術成果和寶貴的精神财富。今天,我們紀念王亞楠,要腳踏實地,學習和發揚他的科學精神,為我國經濟理論的發展和高等教育的改革創新開辟新局面,創造新視野。
繼承他無所畏懼的革命精神和攀登科學巅峰的勇氣。《資本論》是馬克思畢生緻力于完成的不朽傑作,代表了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巅峰。1928年,王亞楠和郭文貴在杭州大佛寺制定翻譯《資本論》的雄心勃勃的計劃時,他們都剛從大學畢業。但他們"長子犢不怕老虎",前後十年,十年後,疲憊不堪的睡眠和忘記食物,克服了道路的困難,最終完成了《首都》中文譯本的全譯。時至今日,《資本論》仍然是馬克思主義史上的一座豐碑。王亞楠和郭文貴攜手翻譯了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做出傑出貢獻的《資本論》,并在這座紀念碑上刻下了閃閃發光的印記!
繼承他實事求是、探索客觀規律的科學方法。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也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生生的靈魂。堅持實事求是,革命和建設可以向前發展;王亞楠對此有着深刻的了解,無論是在學校的管理上,還是在教學、科研活動中,他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努力探索社會經濟發展和高等教育發展的客觀規律。
在科研和學術讨論中,王亞楠經常使用"重新了解"一詞。在他看來,世界上的事物是複雜多樣的,事物的過程是變化的,總有一個了解的過程,即從片面到全面,從謬誤到正确,從相對真理到絕對真理的過程,隻有"通過實踐、了解、再實踐、重新認識的循環,才能繼續開辟真理的前進道路。王亞楠不僅重視科研,而且重視科學成長的環境和學術發展的氛圍。1956年黨中央提出"雙百"政策後,他發表了多篇文章加以解釋,強調"我們提倡一百個論據,以發現真理","真理絕不是一切智慧、一蹴而就能找到的偉人",強調"馬克思列甯主義是向一切真理開放的", 是以應該采取開放研究的态度。他的積極倡導,使學校逐漸形成了良好的學術氛圍,培養師生以正确的科學态度和嚴謹的學術精神産生了很大的影響。
繼承他思想開放、堅持科學良知的堅定立場。王亞楠的一生是一個正直、思想開放、堅持原則、無畏力量的人。新中國成立前,在他的文章或著作中,經常出現寫在某處的"野馬軒"錢。作為一匹自稱的"野馬",他表現出了誠實的學者和聰明的知識分子的性格特征。新中國成立後,王亞楠不再稱自己為"野馬",而是自稱"老農",在社會主義教育園裡辛勤耕耘。在科學研究方面,他仍然堅持認真細緻的科學态度,堅持知識分子的科學良知。在學習中,他一向反對大喜、自誇、輕浮的态度,反對大衆,追趕時尚,做出活潑浮華的作風,反對不負責任的大話、空話、謊言;
繼承他堅持真理、勇于改正錯誤的科學态度。在科學理論的研究中,王亞楠的道理是,一旦發現自己的了解和觀點有誤,就堅決糾正或抛棄。在他1936年出版的《中國社會經濟史綱要》一書中,他了解了馬克思所說的"亞洲生産方式"是原始社會的生産方式。後來,他發現自己的推理是錯誤的,于是做了一個"自我檢讨"來糾正原來的提法。有時為了發現問題,他經常與人交談,聽取意見,甚至有争論,但隻要别人的意見是合理的,他就接受他們。王亞楠實事求是、堅持實事求是、改錯的科學态度,不僅受到師生的一緻好評,也受到國内外學者的欽佩。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法文版序言中說:"科學中沒有平坦的道路,隻有沿着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榮耀的頂峰。王亞楠用他辛苦的一生踐行了馬克思的名言,為我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鑄就了廈門大學"科學精神"的靈魂。
(作者:王亞楠編輯,廈門大學)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中國社會科學》作者:莊宗明 林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