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筆墨也是禅畫一大特色,有哪些呢一、樊隆的白描法二、李公麟傳派的影響三、智融“兩筆論”四、減筆法五、罔兩喻與潑墨法

作者:畫眉0許季芳

摘要:禅畫代表人物是梵隆。李公麟與禅畫發展頗有淵源。南宋大臣樓鑰于淳熙韋八年間赴雪窦山尋訪智融。減筆"一詞,源于夏文彥對梁楷畫迹的品評"傳于世者皆草草,謂之減筆。南宋禅師居簡在《老融散聖畫軸》中題:"今僅存《穀棘》一紙,議者其微茫淡墨不足永久,遂目之曰:罔兩畫。

筆墨也是禅畫一大特色,有哪些呢一、樊隆的白描法二、李公麟傳派的影響三、智融“兩筆論”四、減筆法五、罔兩喻與潑墨法

引言

南宋禅畫的筆墨風格主要由白描、減筆、渡墨種類型,白描畫風源于北宋李公麟的白描畫法,多用于人物畫,在禅畫發展中不占主流,代表人物是梵隆;減筆與潑墨作為南宋禅畫發展的主軸,其風格面貌在南宋初期與中期已經巧步形成,在南宋中晩期得成熟,并具有強烈的程式化特征,代表人物是梁楷與法常。

梵隆,字茂宗,号無住,時人多稱之為隆師。吳興(今浙江吳興)人,是南宋初期畫家,活動于高宗時期。梵隆原是鎮江府延慶寺僧人,才學高稻,為宮廷權貴所賞識。梵隆結廬于湖州菁山,号無住精舍,一時名士如左丞相葉夢得等人為其賦詩作銘,而聞名于世。之後禦賜庵居于萬松吟金地山,示化之後高宗賜金歸葬故山,由此推知梵隆卒年在高宗之前。

孝宗繼位後下命創常照院于梵隆故居,由梵隆弟子上首至葉負責照看。梵隆畫白描人物為主,有佛像、羅漢、文人等;兼作馬、山水、枯木怪石等。畫風近似于李公麟,高宗十分喜歡他的畫,常為之題贊。梵隆傳世作品有白描《羅漢渡海圖卷》與《十六應真圖卷》,皆為極長的手卷,屬于宮廷權貴收藏觀賞的常見裝様方式,不同于禅宗儀式懸挂用的立軸祖師像。

筆墨也是禅畫一大特色,有哪些呢一、樊隆的白描法二、李公麟傳派的影響三、智融“兩筆論”四、減筆法五、罔兩喻與潑墨法

圖梵隆《十六應真圖卷》局部梵隆畫風細膩,屬于李公麟畫學傳派的釋口代表,符合當世宮廷的審美趣味。由于梵隆上層階級的影響力,使其有更多的機會結交文古名流,梵隆曾與同為深受高宗賞識的畫家米友仁合作《摩诘看雲圖》。梵隆的白描羅漢對後世禅畫産生了一定地影響,比如元代慧梵便是得其筆法的畫僧。

李公麟(1049-1106)與禅畫發展頗有淵源,他創作了大量的佛教形象,推動了白描畫法在中國古代畫史中的獨立成科。李公麟喜好參禅,号龍眠居士,多與禅僧抽子往來,也常與蘇黃、米蒂等文士—起談禅論道。有許多作品是後世禅畫所偏重的類型,比如石上邸觀音、羅漢(十六羅漢、十八羅沒、渡水羅漢)、釋迦出山像、維摩、睡布袋、文殊、苦吟圖、醉僧、觀魚僧、潇湘卧遊圖、禅會圖、王荊公騎驢圖、騎牛、墨荷、墨梅等等。

李公麟的畫風不僅對梵隆有所影響,北宋廬山疊石庵禅僧德正專口師法李公麟,能畫山水、松石、人物,被譽為種種清絕之作;北宋末年成都華陽禅僧周純繪佛像也是師法李公麟;南宋梁楷的老師賈師古也是李公麟傳派的代表。南宋至元代禅畫中細筆白描的作品并不鮮見,除了上文提及的作品,還有南宋癡絕道沖贊《觀音圖》(日本光明寺藏)、南宋無準師範贊《觀音圖》、元代平石如祗贊《觀音圖》與《四睡圖》等等。

筆墨也是禅畫一大特色,有哪些呢一、樊隆的白描法二、李公麟傳派的影響三、智融“兩筆論”四、減筆法五、罔兩喻與潑墨法

這種清勁的細線塑造形體的白描畫法文人氣息濃厚,友善諸多細節地描繪,與禅畫情緻也不沖突,接納面較廣,是宮廷、士夫、禅口均能欣賞的畫風。古今學者對于李公麟在禅畫史中的影響及地位,雖然有片面誇大之處,但也不是毫無依據的。在某種程度上,隻要是帶有勾勒筆法的水墨作品,都可看作是白描筆法的變革及延伸。隻是在禅畫發展中,受禅宗義理的影響,單一的勾勒筆法勢必會被更有創造力、更适合表達禅理的藝術形式所沖擊。

南宋大臣樓鑰于淳熙韋八年間赴雪窦山尋訪智融,與其交流繪事,智融過世之後又尋訪智融弟子口述得知其生平事迹,進而整理記錄成一段文字《書老牛智融事》,後世對于智融生平畫學的了解多依據于此。

智融(1114-1193),原名邢澄,化梁(今河南開封)人。宋朝南渡後在臨安(今杭州)萬松嶺居住,醫業轉入仕途,官至成和郎,出入宮廷,很受重視。五十歲時放棄官職,入抗州靈隐寺出家為僧,其間遊方徑山、匡廬,時常于山水幽僻處居留,後終老于浙東慶元(今甯波)雪窦山。智融約50歲出家,80歲逝世,僧臘30年,智融出家後才開始有作畫的形迹為世人所知。可推知智融的創作期為1化4-1193年左右。

筆墨也是禅畫一大特色,有哪些呢一、樊隆的白描法二、李公麟傳派的影響三、智融“兩筆論”四、減筆法五、罔兩喻與潑墨法

智融作品大緻可分為如下幾類;動物類,牛為最,兼有龍、蛇;花鳥類:歲寒友、雁;人物類:彌勒、散聖、鬼怪;景物類:江上行船等。智融畫牛見長,畫風師承處州(今浙江麗水)道士範子巧。智融提出了重要的禅畫形神理論一一"兩筆論所謂兩筆者,蓋欲作人物,須先畫目之上險,此兩筆如人意,則餘皆随筆而成,精神遂足。""兩筆論"對應于顧惜之的"點睛之筆",不同的是顧惜之的"點睛"是在畫面完成之後,是建立在形體刻畫完備基礎上的補充。

這與求道的原理相通,顧惜之的"點睛"是一個漸進升華的過程。而智融的"兩筆"是在繪畫開始之前的開筆,這兩筆決定了畫面的整體氣息,如果開筆不能得畫之神采,那麼其餘的形象筆墨都是枉然,送與禅宗"頓悟"思想是相通的。可見畫有漸頓,顧惜之的點睛為"漸",智融的兩筆為"頓"。

智融"兩筆論"将人物畫形神理論在禅畫基礎上又向前推進了一步。後世石濤《苦瓜和尚畫語錄》之《一畫章》寫道:"太古無法,太樸不散,太樸一散而法立矣,法于何立,立于一畫。一畫者,衆有之本,萬象之根;見用于神,藏用于人,而世人不知,所!一畫之法,乃自我立。立一畫之法者,蓋無法生有法,有法貫衆法也。

夫畫者,從于也者也。"其一畫的概念,與智融的"兩筆"之說相謀和。都是将繪畫與自然内在的法則相連,是從屯而發,一貫始終的過程。鄧椿在《畫繼》卷《岩穴上士》曾北宋末畫僧周純為例,評人物畫"九朽一罷"的創作方式,"畫家于人物必九朽一罷,謂先抖士筆撲取形似數次修改,故曰九朽,繼淡墨一描而成,故曰一罷,罷者畢也。純獨不假乎此,落筆便成,而氣韻生動。每謂人曰:書、畫同一關換,善書者又豈先朽而後書邪?"

這種畫法,應是針對于較為工細的白描人物向粗筆水墨人物的一種過渡。既然"純獨不假乎此",那麼在兩宋麼際落墨前反複修改确定形體的畫法應是主流。且不論是否起形,反觀兩宋之際的水墨人物畫家能做到一揮而就的,多歸于禅林。周純書法反思繪畫,是禅林中水墨粗筆人物将畫者的情感、行動貫為一體的一種觀念。而智誕的"兩筆論"将這種觀念提升到了一個新的境界,與之後流行于禅林的"減筆畫"是遞進式的關系。

筆墨也是禅畫一大特色,有哪些呢一、樊隆的白描法二、李公麟傳派的影響三、智融“兩筆論”四、減筆法五、罔兩喻與潑墨法

減筆"一詞,源于夏文彥對梁楷畫迹的品評"傳于世者皆草草,謂之減筆。"由此,論及減筆便首推梁楷。梁楷減筆畫的代表當屬《李白巧吟圖》,化及一些禅宗題材的作品,其實南宋禅畫作品多數屬于減筆類型。"減筆"的特點是用極為概括率意的筆法來勾勒巧體。減筆,在筆法極端簡略的同時,還帶有極強的抒發性與氣韻的融入,對筆法氣勢的連貫性具有高度的要求。

五代荊浩《筆法記》中提到:"筆者雖依法則,運轉變通,不質不形,如飛如動。"指的是筆法要做到不拘泥于形質,又暗含着流轉飛動的氣息。雖然智融提出"兩筆論"的時期還沒有明确的"減筆"概念,但是這種開筆見氣韻,起式入精神的繪畫觀,與中國寫意畫的整體思想是一脈相承的。

筆墨也是禅畫一大特色,有哪些呢一、樊隆的白描法二、李公麟傳派的影響三、智融“兩筆論”四、減筆法五、罔兩喻與潑墨法

南宋禅師居簡在《老融散聖畫軸》中題:"今僅存《穀棘》一紙,議者其微茫淡墨不足永久,遂目之曰:罔兩畫。"這裡的"罔兩",本屠貶義,但是"淡墨微茫"卻形象地概括了南宋禅畫的标志性畫風。智融傳作目前留存的隻有曰本薇本莊五郎藏《牧牛圖》,畫幅中屯、是一位牧童在揮竿牽牛,人物意筆勾勒、牛身淡墨皴染、背景較為空闊,右下方接掃出坡岸前景,使畫面更有縱深感,這種輕盈疏淡的風格正是岡兩氣質的展現。

在南宋時期,雖然有許多減筆禅畫可歸類于罔兩系統,但是最能代表罔兩氣質的應屬潑墨類作品。因為潑墨最适合充分表現交融、朦脫、博大的意境,罔兩禅畫展現的正是在有無之間、虛實之間,大象混淹的鴻蒙狀态。例如,法常的《潇湘八景圖卷》,畫中山水煙霞風風、筆墨如雲氣飄忽遊蕩、畫境虛實互融,觀畫如觀我、觀我又忘我,整個畫面有着濃重的包容感、吸納感。通觀罔兩的多重釋義與在禅畫中的應用,歸納罔兩畫的特質,大概如此:墨色微茫、筆勢柔和、疏闊融渾、曠遠幽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