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廣告公司革命!

廣告公司革命!

google超過新聞集團成為wpp最大合作夥伴,美國數字廣告支出超過傳統電視廣告。消費者的注意力和使用習慣去了哪裡,錢就會流向哪裡。

這一天終于來了。 

來自美國互動廣告局(interactive advertising bureau,以下簡稱iab)的最新消息:2013年美國數字廣告支出達到428億美元,有史以來第一超過傳統電視廣告。

這一創紀錄的數字中有71億美元是移動廣告的貢獻,較2012年翻了一倍。而全球的移動廣告支出在2013年則達到了近180億美元,連續3年以雙倍以上的速度增長。

這來得比營銷者預想的快得多。2年前,不管是廣告主還是代理公司,都還在猶豫到底該配置設定多少廣告預算在移動平台上。

是各類移動終端讓一切都加速了。美國市場研究公司idc的資料顯示,2013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首次超過10億部。而根據艾瑞咨詢的報告,中國的移動流量在2013年年底比年初增長了52%。

王亞媛可以算是這些資料背後的貢獻者之一。她今年28歲,是一家中資企業自主商用車品牌南美區域負責人。以“落後80後”自稱的她終于在2012年年底入手了一部iphone 4s,淘汰掉了那部陳舊的索愛功能機。然後,她發現她的生活被徹底改變了。

現在她的一天從iphone開始,也以iphone結束。

早上7點手機設定好的鬧鐘響起,iphone就進入了全天候伴随狀态。在上班路上25分鐘的車程裡,她一般會拿出手機先看看微信朋友圈,刷刷微網誌,然後在不同的新聞app裡跳轉。另外她總不忘瞄下是否有新郵件提醒,這也是她最近才形成的一個習慣。根據公司要求,所有人的手機都得和公司郵箱進行綁定,以免再出現周末收不到公司郵件的情況,耽誤工作。

上班時間,王亞媛會用what's app和在南美的客戶進行即時溝通。她發現這比過去的郵件往來要高效得多。之前很少打遊戲的她現在每天午飯後都會玩遊戲。最近比較迷戀的是“2048”,她的同僚和朋友幾乎都在玩。

如果中午沒玩過瘾的話,17時半下班之後在班車上她會繼續玩,有時也會看看“知乎日報”或者“one”。而她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給手機充電。

做晚飯的時候,她會用ipad聽聽音樂。晚飯後就是抱着ipad看美劇的時間。購物欲膨脹的話,她會在天貓或者魅力惠的app上逛逛。

“睡覺前幹的最後一件事就是看手機。”王亞媛告訴記者。通常她會打開一個名叫“樂動力”的健身app,看看今天總共消耗了多少卡路裡。而睡覺前關機的習慣已經徹底沒有了。

這是王亞媛一個典型的工作日。周末的情形其實沒多大差别,隻不過以前是和室友一起窩在家裡看電視,現在則是各自抱着ipad看視訊或雜志,連外賣也在ipad上解決。“現在在家一般不開電腦,開電腦就是加班,沒什麼别的事。”王亞媛說。

投資者社交網絡雪球财經的ceo方三文也已經明顯感受到了使用者從pc到手機的轉移。他說,雪球現在的使用者點選量有70%都來自移動端。

雪球的一大特點是大部分流量都來自于股票交易時段,也就是标準的上班時間。這意味着即使是在上班時間,大多數人已經不再直盯着辦公桌上的電腦螢幕,他們現在幾乎習慣了帶着手機做任何事。

優酷洋芋稱它們的移動端目前對總流量的貢獻也超過了50%。該公司2013年第四季度财報顯示,移動廣告收入占總廣告收入的比例達到了10%,而在上一季度,這個資料還僅為3%。

古永锵稱,目前優酷洋芋的廣告針對目标客戶的比對度在智能手機端已經達到了50%左右。優酷洋芋移動端的廣告客戶包括迪奧、大衆汽車、英特爾等等。

這解釋了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品牌開始把廣告預算投向移動端。

iab針對5000個營銷高管的一份調研發現,75%的受訪者都表示2013年已經把對電視廣告的預算轉移到了數字視訊廣告上,2014年這個趨勢預計會繼續加劇。寶潔在2013年年初的财報電話會議上就宣布,它們已經轉變了媒介組合,大約有35%的營銷預算會被配置設定到社交媒體上。

“很簡單,消費者的注意力和使用習慣去了哪裡,錢就會流向哪裡。”wpp集團旗下最大的媒體投資管理公司群邑集團的全球首席數字官rob norman說,“這就是廣告行業的本質。”

品牌都在争奪像王亞媛這樣的公司人被各種移動裝置所占用的時間。

norman 1984年就進入廣告業,并于1994年10月創辦了全球第一家專門的數字化媒介購買公司cia,該公司後來被wpp收購并重組,成了現在的尚揚媒介(mec)。從2007年開始,norman每年都把他對廣告業和消費者的洞察寫成一份長報告,取名this year next year。目前,這份報告已經在群邑的官網上連載到了第7篇。

“數字化已經成為了全球共識,”norman這樣總結過去一年他在廣告行業的所見所聞,“消費者在數字、模拟或者固定、移動之間不再有明确的區分。”

2014年3月初在邁阿密舉辦的一個營銷論壇讓norman印象深刻,因為在場的3000多名與會者無一例外都在談論移動和數字化。facebook的首席營運官雪莉·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在這場論壇上作為嘉賓進行演講,她在演講中反複強調facebook在移動端所取得的成績。

norman面對的美國市場和全球市場相比其實大同小異——越來越多的時間和注意力湧向了移動網際網路。截至2014年3月底,facebook移動端的月度活躍使用者數量為10億,相比2個月前又增長了4500萬;而twitter的移動端月活躍使用者人數為1.98億人,比2013年同期增長了31%,占總月平均活躍使用者數的78%。

“不管是facebook、google還是twitter,這些技術公司擁有規模龐大的資料,并且已經成功地利用資料為廣告商提供服務,對廣告業的影響非常大。”norman對《第一财經周刊》說,“尤其是google,它們和我們的客戶有着很深入的互動,我們必須要加快步伐才能確定我們在整個營銷鍊條的價值。”

這才是norman所面對的真正問題——不僅是媒介的轉移,更重要的是媒介使用方式的變化。

“消費者已經把他們的生活進行了數字化整合,我們也要對公司進行整合去适應消費者的數字化生活方式。”norman說。

這意味着廣告公司必須重新安排自己的戰略和人才。

現在,群邑的數字化團隊已經增加至6000人,這個數目大概是5年前的3倍,約占群邑全球員工數的1/3。它們已經停止雇傭任何不具備數字化知識的人才。廣告公司ddb也正在努力架構一個跨界的人才庫:技術、人性和創意。

“如今我們更像是一個傳播公司,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代理公司。”ddb全球ceo chuck brymer告訴《第一财經周刊》。

這意味着過去,廣告公司的任務是連接配接品牌和人,如今則變成了連接配接人和人。

這一切還得從社交網絡說起。在《網際網路營銷的本質:點亮社群》一書中,brymer寫道:“今天,我們的營銷對象是一個會在内部共享資訊、行動迅速、桀骜不馴的社群。”

你很可能也像王亞媛這樣,在上班路上交替刷着新聞和朋友圈,關心朋友在做什麼,在看什麼,并且把這個當成資訊重新編輯的手段。

正如大衆汽車集團中國首席營銷官alexei orlov3月19日在品牌咨詢公司forrester舉辦的數字營銷論壇上所說的“數字存在于我們的社交基因中,最終它成為一個入口。”

不管是新聞、購物、招聘,還是遊戲娛樂類的移動用戶端,都在不斷添加社交的屬性。

據方三文所說,雪球從2013年年初,就開始進行聊天、群組功能的研發,這是雪球上線以來投入人數最多、開發強度最高的産品。這兩項新功能不僅針對普通使用者,還面向投資者。投資者交流現在被認為是雪球的核心功能。

facebook在2014年2月推出了新的app——facebook paper。這是一款社交新聞應用,整合了facebook和新聞浏覽器的功能。除了留言、分享、看朋友的動态等功能外,使用者可以随意加入有興趣的主題,浏覽各種新聞。paper現在提供19種主題,包括頭條、技術、體育等,使用者最多可選取10個主題。很多人認為它像是facebook和flipboard的混合體。

如今在facebook或amazon上,使用者随意釋出的一小段評論就能影響許多人,人們對某些品牌和産品的印象能驚人一緻地在瞬間集體發生改變。

“過去我們到達一個消費者的目的是把品牌的故事告訴他,而現在我們到達一個消費者,是為了讓他再把這個故事告訴别人。到達本身不再是目的,目的變成了促成分享和參與。”brymer說。

ddb曾經為新加坡最大的通信公司starhub策劃過一個幫助盲人逛超市的營銷活動。它們專門開發了一款app,讓盲人可以用手機攝像頭拍攝前方的照片。照片會被自動上傳到指定社群,由志願者以文字的形式描述這張照片的内容和周邊資訊。而app會進行文字解碼,用聲音把志願者輸入的文字朗讀出來,這樣盲人就能随時了解到自己眼前和周圍的環境,就好像具備了“第三隻眼”。

burberry在2013年6月推出的“送香吻”(burberry kisses)活動是另外一個鼓勵人們通過社交網絡分享資訊的經典案例。使用者登入活動網站後,攝像頭即自動開啟,并随機捕捉和掃描使用者唇印。如果你使用的是移動裝置,則可直接親吻螢幕完成嘴唇掃描過程。随後借助burberry beauty唇膏修飾唇印顔色,将數字化的香吻分享給朋友和夫妻。

這些看起來都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廣告創意,更像是一整套技術解決方案。為了向客戶證明自己具有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繼續創造價值的能力,廣告公司不得不加大在技術方面的投入。

“5年前,一家廣告公司的任務就是根據客戶的要求給出一個廣告創意。如今,除了廣告創意人才,我們需要更多懂技術的人。”brymer說。ddb如今擁有的技術專家數量是前所未有的,比如在ddb的新加坡辦公室就有28名技術專家,他們都有着工程師背景,每天的工作就是運用新技術做各種創意。

麥肯光明北京辦公室也在最近裁減了傳統創意業務部門的員工。引發廣告人唏噓的是在麥肯的官網上幾乎同時釋出了數字業務單元的招聘資訊。

麥肯世界集團大中華區首席執行官林增瑞說:“在目前的數字媒體格局下,那些隻會運用傳統、孤立的思維的人已經喪失了競争力,新一代的麥肯要配備更精于數字化的人才隊伍。”

如今在廣告業,懂技術比擁有一座戛納金獅獎的獎杯更吃香。

“我們沒有技術的原始積累,無法創造技術,但可以利用技術。”wpp集團全球ceo蘇銘天說,“我們和google、facebook等這些矽谷的技術公司已經建立了緊密的聯系,這也是我們這幾年,特别是過去的一年‘積極進取’的一類業務。”

你可能還記得我們2013年報道過的那些聚集在美國西海岸的“新型廣告公司”。除了提供廣告創意,它們還把服務延伸到了營銷鍊條的前端——它們對創意的界定不再拘泥于廣告,而是延伸到了實體産品、app以及體驗等等。它們和傳統4a公司的最大不同在于它們從創立第一天起就擁有技術和社交的基因。

蘇銘天當時并不認為這些公司已經對wpp構成了挑戰,但轉而他又表達了警惕的态度。因為技術已經成為捕獲廣告主和消費者注意力的新利器。

很難想到蘇銘天會選擇和技術公司握手言歡。畢竟5年前他還在戛納國際廣告節的一場小組讨論中憤怒地表示,google正在與wpp的廣告代理客戶直接接觸,他聲稱google曾經許諾過不會這麼幹。

而如今,wpp和google即将互相成為對方最大的客戶。

在接受《第一财經周刊》采訪時,蘇銘天透露wpp2013年在google上花費的媒介購買預算為25億美元,2014年這個數字預計可能會達到30億美元,這意味着google将取代默多克的新聞集團(news group)成為wpp的第一大媒介合作夥伴——此前新聞集團從未被誰取代過。蘇銘天希望google今後會緻力于“建設性地”發展雙方的關系。

盡管wpp和緊随其後的三家全球最大的廣告巨頭加在一起的收入比google多50%,但它們的市場價值總和卻比google少75%。

這一結果可能在更早的一次google年度銷售會議上證明了。那是2009年6月11日,在會場裡,google當時的ceo埃裡克·施密特坐在台上,下面坐着一支1500人的銷售隊伍,其中1/3都是google在過去一年聘用的。

為什麼google需要這樣一支銷售大軍?“因為我們的客戶必須要和google的人談生意。”施密特說。

一位名叫賽斯·拜倫的銷售經理在會上提出了兩個問題:一個是google需要哪些資源才能有效争取到交易,并且最終能争取到寶潔、瑪氏這類大廣告主的訂單;第二個則是怎樣才能讓廣告代理商與google的合作更加融洽。

蘇銘天應該感到慶幸,這兩個關鍵問題讓google意識到與廣告代理商合作的必要性。

google之後組建了一個40人的團隊,專門拜訪廣告代理商并向它們保證:google不會是一個競争對手,而是一家能夠與它們分享寶貴的使用者資料的技術公司和媒介平台。

“我想我們過去看待google的方式也許是錯誤的。現在它更像是一個朋友,而不是一個敵人。在過去5年,我們之間的合作關系加強了。”蘇銘天說。

除了google,wpp 2013年在facebook上的花費也已經達到4.39億美元,2014年這一數字可能會增加到7.5億美元左右。

google、facebook這樣的技術公司已經成為整個廣告行業競相拉攏的寵兒。人人都在宣稱google和facebook已經成為它們最重要的戰略合作夥伴,它們是眼下所有廣告主最認可的金字招牌,你會發現桑德伯格這類人物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廣告行業論壇的嘉賓名單上。

陽獅集團旗下的digitaslbi和razorfish在2013年11月和google完成了1億美元的交易,承諾它們的客戶從2014年起将在youtube和google上投放廣告。而在這個消息宣布前的1個月,陽獅旗下另一家為可口可樂、本田汽車等大客戶服務的媒介代理公司mediavest才剛剛與google達成了幾千萬美元的類似交易。

緊接着在3月初,宏盟集團和facebook旗下的照片分享服務instagram簽訂了1億美元的廣告合同,這是instagram第一次與廣告代理公司達成重大交易。

instagram市場營銷總監jim squires表示它們正在與“數量非常有限的長期合作夥伴”進行合作。據《廣告時代》報道,星傳媒體集團(starcom mediavest group)也在與instagram進行談判。

“這不僅僅是錢的問題,而是如何一起創造新的模式。”digitaslbi和razorfish全球主席rishad tobaccowala對《第一财經周刊》說,“對于未來的營銷,它們處于非常中心的位置。”

tobaccowala所說的“中心位置”是指google和facebook這樣的網際網路公司在未來的廣告傳播領域應該發揮的價值在于更有效地搭建從品牌到消費者之間的傳播鍊條,而不僅僅是在頁面上推送一則廣告而已。

所有人都花了一些時間才意識到這一點。

麥肯世界集團亞太區首席技術顧問greg armshaw說,它們最初和facebook、google的合作其實并不那麼順暢。“我們想要了解到底發生了什麼,将要發生什麼,但它們隻是一味地賣它們的廣告位而已。”armshaw說。

不過後來事情很快有了改變。armshaw不再隻見到來自矽谷的銷售人員,銷售員會開始帶着工程技術人員以及産品經理一起坐在會議桌上。

從某種程度上說,如今google和facebook也可以被看做是創意公司。它們擁有内部創意團隊,也會和廣告代理公司的團隊一起找出實作創意的方法。

比如眼下在facebook和twitter的移動平台上最受廣告主青睐的“資訊流廣告”。這種廣告模式最早是由twitter在2012年3月在移動端推出的。twitter的ceo dick costolo稱twitter是一個“天生就适合移動網際網路的廣告平台”。

它們并未提供類似蘋果iad或者google的admob那樣的橫幅或者圖檔展示廣告,而是讓廣告看起來類似普通的twitter資訊,隻是會被打上“promoted”的标簽。這樣的廣告被完全整合到使用者閱讀的資訊流中,而不是像傳統顯示廣告一樣出現在頁面的頂部、底部或者側方。

“這種廣告原生性地植入到使用者的資訊流當中,具有很高程度的到達率和精準性。”norman說。群邑的客戶無一例外都會購買這項服務。

“消費者在twitter上展示購買的商品,或在絲芙蘭化妝之後拍照分享。”絲芙蘭數字營銷副總裁bridget dolan說,“顧客在twitter會話中加入了絲芙蘭,我們意識到,投放移動廣告的時機到了。”

3個月之後,facebook也推出了類似的移動廣告産品,這種被稱為“sponsored stories”的廣告形式在每20條facebook資訊流中嵌入1條廣告。

以資訊流廣告為起點,twitter和facebook開始了在移動營銷上的模式創新競賽。

facebook率先在資訊流廣告基礎上推出了一個專門針對移動應用程式的推廣産品。根據facebook在2013年10月公開釋出的資料,在不到1年的時間裡,人們通過這項廣告業務連結到app store和google play下載下傳移動應用的次數已經達到1.45億。

twitter很快也效仿了這一做法。2013年9月,twitter以3.5億美元購買移動廣告服務公司mopub。mopub的廣告閱聽人覆寫10億多部移動裝置,每月受理宣傳android和ios應用的廣告請求超過1300億次。現在,廣告商既可以在twitter上,也可以在其他使用mopub的社交平台上投放廣告。mopub的10億使用者規模再加上twitter自身的2.41億使用者數量,基本與facebook 12億的使用者規模持平。

不過twitter目前具有facebook沒有的優勢,那就是amplify和“亞馬遜購物車”(#amazoncart)服務。前者讓電視網能在twitter上推廣實時視訊片段并擷取使用者讨論資料,現在已經有61家電視網簽約了該産品。

“亞馬遜購物車”是另外一個野心勃勃的移動營銷計劃。使用者在綁定twitter賬号和亞馬遜賬号綁定之後,可以直接在資訊流中亞馬遜商品的連結下回複“#amazoncart”,這個産品就會自動收藏到亞馬遜購物車内,不需要離開twitter的應用界面。雖然目前雙方未公開具體的分成比例,但這被認為是twitter增加移動營收的“重要一步”。

根據twitter最新的财報資料,twitter 2014年第一季度的廣告營收為2.26億美元,比2013年同期增長125%。而facebook 2014年第一季度的廣告業務營收為22.7億美元,移動廣告業務所占比例約為59%,高于去年同期30%。

幾天前,facebook在舊金山舉行了f8開發者大會,宣布推出新的“跨移動應用廣告分發服務”(facebook audience network)。facebook希望借新服務,允許移動應用制造商在它們的軟體中插入多種類型的廣告,并與之分成。“我們将第一次真正幫助你們在移動端賺錢。”馬克·紮克伯格(mark zuckerberg)說。

過去幾年,從移動顯示廣告中獲利最為豐厚的是google、蘋果等技術平台,如今卻被facebook、twitter等内容發行商占據了上風。facebook廣告價格在2013年平均每條上漲了92%。

但google依然占據着全球移動廣告市場約50%的市場佔有率。相比之下,twitter雖然在全球移動廣告市場中位居第三,但其所占的市場佔有率還不到3%。google和facebook兩家公司占據了全球移動端廣告市場3/4的份額。

facebook對google的地位雖然有所挑戰,但因為有最大體量的資料,google仍然掌握着移動廣告領域創造新模式的主動權。

google在2013年推出了“增強型廣告系列”,主要是為廣告主提供一個更好的跨屏營銷解決方案。廣告主可以在一個廣告系列裡根據地理位置、時段和裝置類型等使用者情景,定制廣告創意,跨多個裝置覆寫目标閱聽人,并且無需再建立和管理多個獨立的廣告系列。

“增強型廣告系列讓pc端展示廣告都能通過智能手機和平闆産生飛躍式增長。”管理咨詢公司r3全球ceo greg paull告訴《第一财經周刊》。r3的客戶包括強生、可口可樂、三星等,現在大約有45%的客戶都已經選擇了移動多屏廣告,因為一個圍繞智能手機的多屏政策會為營銷者帶來更高回報。

除此之外,一種名為實時競價購買(real time biding,簡稱rtb)的新模式也頗受品牌們歡迎。這項服務的推出基于大資料,讓廣告主可以篩選出最比對的目标閱聽人,然後點對點逐條購買推送廣告,解決了數字廣告中的精準性難題。

google是最早推出這項服務的,它在2012年推出rtb産品ad exchange,這也是目前最大的rtb平台。“第三方資料顯示,通過rtb可以提高到達目标人群的效率。以視訊前貼廣告為例,最低可以提高10%到15%,最高可以達到50%。”安吉斯媒體旗下程式化購買平台安納特的中國董事總經理溫道明告訴《第一财經周刊》,“媒介談判已經不再僅僅是關于最好的折扣和廣告位,還包括以技術為基礎的廣告服務和消費者資料。”rtb業務也已經成為安吉斯集團的優先發展項目。

2014年2月,google與數字調研公司comscore進行了整合,這次的整合将會允許廣告主和發行商持續監測它們的營銷是否集中了對的人群,包括年齡、性别等特征,而且能夠适時調整。這讓goolge所占有的資料變得更為龐大。

“這标志着google通過技術吸金的又一個大的舉動。”greg paull說。

google最近一直在努力讓品牌把廣告預算放在rtb技術上,其中gm、burberry和disney已經參與了進來。市場調研公司magna的一份報告顯示,2013年,用于rtb的廣告花費已經達到120億美元,其中美國市場為74億美元,比2012年增長了60%。

facebook也在2012年推出了自己的rtb平台fbx,且在幾個月前與google達成合作,廣告主可以通過google的廣告系統在fbx上購買廣告存貨。

rtb以及其他移動廣告創新模式徹底改變了廣告業的生物鐘。“過去我們的市場營銷計劃可以6周甚至6個月寫出來,但現在是6小時。”brymer說,“速度就是差異化。”這是所有廣告公司都面臨的嚴峻考驗。

ddb為此設立了一個整合全球資源的平台“fit for excellence”。選擇這一平台進行廣告創意的客戶将擁有一支不受地域限制的創意團隊。品牌提供的簡報會在這個平台上被發送給ddb位于世界各地的辦公室進行分解和探讨。

麥當勞的“一見中薯”(i see fries)就是來自這個平台的成果。當麥當勞的創意簡報釋出給ddb全球的創意人才之後,短短2周時間,麥當勞就收到了20多個創意方案,最終确定将澳洲ddb的精彩創意用到中國來。

“要做到快速反應需要從公司架構層面進行調整,技術是很好的解決辦法,另外是全球化合作。我們一個晚上就可以讓一個點子從中國到全球其他辦公室讨論一遍然後傳回來,這在過去很難想像。”brymer說。

現在每件事都可能會成為營銷的一個爆發點,每一次都意味着要快速反應。

尤其全球矚目的重大體育賽事格外考驗廣告公司的“急智創意”。

2012年倫敦奧運會開幕之後,廣告創意公司w+k、akqa、razorfish和管道媒體邁勢傳媒組成的數10人的團隊就聚集在上海的一間地下室裡,24小時輪流工作,緊跟賽事釋出了“活出你的偉大”廣告系列。在2013年超級碗遭遇停電事故時,奧利奧的創意代理公司360i和媒介代理公司mediavest迅速在twitter上釋出了一則廣告,隻有一塊奧利奧餅幹,配上了一句文案——“黑暗之中,你仍然可以泡一泡再吃。”這則在短短幾分鐘時間裡完成制作和釋出的廣告最終被評為當年的超級碗最佳廣告。

“過去,營銷優化是一個人力密集型的勞動,包括收集資訊、做報告以及購買後的分析,但是現在,什麼都可以用技術來完成。”溫道明說。

過去,norman很清楚它們的客戶就坐在電視機前,品牌和消費者之間通過沙發來連接配接。

而現在,幾乎每個年輕人都像王亞媛那樣,移動裝置幾乎處于全天候伴随狀态——這是發生在任何情況下的狀态,而且人們不是被動地接受一個螢幕強加過來的資訊,而是自主選擇,并參與互動。

即便如此,人們對社交網站的廣告效果仍然有不少質疑的聲音。

美國最大的線上旅遊公司priceline的ceo darren huston最近的言論引起了營銷界的震動。他對彭博社稱,作為廣告平台,facebook和twitter對他的公司毫無幫助。他每年要投入18億美元線上廣告費用,其中大約90%都投給了google,大約為google貢獻了3%的廣告營收。

“我們也有客戶在這些平台上投入廣告未奏效的,但成功的也不少,”norman說,“看你更注重長期的品牌營銷,還是更即時的銷售驅動,說到底,這是效率和規模的問題。”他指出priceline之是以覺得收效甚微是由于消費者在有旅行計劃時,可能很少會向facebook和twitter尋求建議,而是更偏重于搜尋。

移動改變了品牌和消費者之間的關系,也改變了廣告代理公司和技術公司之間的關系。所有廣告公司都試圖在努力保護自己的優勢。

“現在很多人都覺得facebook、youtube等對于廣告主來說是很好的平台,其實也許可以這樣了解,我們也在上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資源。”麥肯全球ceo harris diamond對《第一财經周刊》說。

聽起來廣告公司對自己至今為止的所作所為還有點滿意。但主動權目前不掌握在它們手中,盡管它們希望未來能重新站在主導地位上,而不是忙着跟上技術巨頭們創新的步伐。

“一個數字化的群邑,而不是群邑的數字化。”norman在接受電話采訪的40分鐘時間裡,反複強調這句話。

它們對自己還不是太滿意。

原文釋出時間為:2014-05-26

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大資料文摘”,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bigdatadigest”微信公衆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