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視覺回顧智能手表的前世今生

2014年:lg g watch r

lg g watch r于2014年上市,搭載android wear系統,屬于g watch的後續版本。它配備1.2 ghz處理器、4gb的内部存儲空間以及320x320像素顯示屏。lg g watch r不僅僅能夠跟相配的android智能手機通訊,還能夠通過google now處理語音指令。它還擁有現代智能手表的一些常見功能,如心率監測、脈搏監測和運動追蹤。 該裝置的零售價為295美元。其最令人稱道的地方是時尚大氣的設計,不過它面臨的市場競争非常激烈。

視覺回顧智能手表的前世今生

2014年:摩托羅拉moto 360

摩托羅拉moto 360于2014年進入市場。它采用谷歌的android wear系統,配備1.56英寸的320x290像素顯示屏、心率監測器和計步器。該裝置受到了業界的一緻好評。它有三種不同的款色選擇,防水性能明顯優于蘋果apple watch,使用者可以放心戴着它淋浴。

視覺回顧智能手表的前世今生

2013年:三星galaxy gear

三星galaxy gear已經進入了第三代版本。它推出于2013年,由于外形設計笨重,使用者界面不直覺,人們對它的評價不溫不火。另外,它的電池續航能力糟糕,功能有限。跟這一代的其它智能手表不同,galaxy gear支援拍照和拍攝15秒鐘的視訊。要指出的是,2014年5月,該裝置的作業系統從android換成三星的自有系統tizen。最新的款式galaxy gear s采用漂亮的曲面螢幕,但市場反響普遍還很冷淡。

視覺回顧智能手表的前世今生

2012年:pebble手表

pebble手表誕生于2013年,它在衆籌網站kickstarter上大獲成功,籌資額達到令人膛目結舌的1030萬美元。pebble的吸引之處在于,能夠通過藍牙充當各種裝置(不管是ios裝置還是android裝置)的第二屏,讓使用者可以快速浏覽短信、郵件和來電資訊。它還能夠推送經由twitter和facebook發送的資訊。pebble還能夠控制一些智能手機的攝像頭。它采用144x168像素黑白螢幕,比起外形設計,它更加注重功能和實用性。該産品還帶有gps功能,支援通路有超過1000款應用的pebble應用商店。pebble的第二代裝置是pebble steel。

視覺回顧智能手表的前世今生

2012年:索尼smartwatch

索尼smartwatch現處于第三個疊代。2012年,該款腕戴觸控裝置橫空出世,旨在充當android智能手機的第二屏,傳送諸如短信、twitter提醒的資訊,同時也提供音樂播放控制功能。索尼的第一代smartwatch零售價為149.99美元,配有1.3英寸128x128像素oled顯示屏。盡管該裝置能夠運作應用程式,但早期的回報認為運作過程不流暢,也不直覺。索尼并沒有放棄開發,去年11月它推出了smartwatch 3。smartwatch 3内置gps、nfc(近場通信)功能和320x320像素顯示屏。它目前的零售價為249.99美元,比低配版apple watch低100美元。

視覺回顧智能手表的前世今生

2010年:ipod nano第六代

盡管并不是标榜為智能手表,但第六代ipod nano帶有多種表盤選擇,也是蘋果終有一天會正式進軍智能手表市場的首個迹象。蘋果官方沒有給該款産品打造腕帶,但第三方的制造商可不在少數。

視覺回顧智能手表的前世今生

2009年:三星s9110

被指創新能力不足、老是抄襲跟風的三星其實曾在2009年推出過一款頗具前瞻性的産品——samsung s9110。該款手表手機配備1.76英寸的觸控屏,帶有mp3播放、語音識别和藍牙連接配接功能。值得一提的是,s9110的設計美學幾年後重制于galaxy gear。《至尊神探》(dick tracy)的粉絲也許很喜歡該款裝置,但它從未在大衆市場取得過成功。

視覺回顧智能手表的前世今生

2007年:索愛mbw-150

索尼愛立信的mbw-150釋出時間跟第一代iphone差不多。它是一款支援藍牙的智能手表,有三種款式,能夠傳送來自手機的各種通知提醒,比如來電和短信。該手表還能夠控制相配的手機上的音樂。mbw-150其實并不是索尼的第一款智能手表産品,它是mbw-100的後續産品。

視覺回顧智能手表的前世今生

2004年:microsoft spot

也許,沒多少人記得微軟其實曾經試水過智能手表市場。早在2004年,該公司攜手包括fossil和swatch在内的多家傳統手表制造商推出了一款名為microsoft spot(全程是“smart personal object technology”,意指智能個人對象技術)的觸屏智能手表。功能方面,該款手表最初需要使用者訂閱微軟專有的msn direct network網絡(借助fm無線電信号運作)來通路windows messenger,以及擷取諸如頭條新聞、體育賽事比分、天氣和股價的内容資訊。後來,microsoft spot内置msn direct network連接配接,不過這并不能挽救到它。該産品最終于2008年停産。

視覺回顧智能手表的前世今生

2003年:fossil wrist pda

2003年,以制造傳統腕表産品著稱的fossil推出了一款腕戴掌上電腦。該裝置的零售價為250元,配備虛拟鍵盤。它運作palm os作業系統,因而能夠跟pc進行互動,運作各種各樣的應用程式。該手表的扣子甚至能夠存放一支小小的數位筆。該款手表有幾種不同的表盤選擇,電池續航時間約為一兩天。fossil之後幾年對該産品進行了數次疊代,不過由于銷售低迷,市場評價不佳,最終于2005年将其停産。

視覺回顧智能手表的前世今生

2001年:ibm watchpad

2001年,ibm和傳統手表制造商西鐵城(citizen watch)聯手開發了ibm watchpad手表。該裝置重1.5盎司,采用linux系統,配備16mb閃存和320x240像素顯示屏。 當年,pda掌上電腦風靡一時。是以,watchpad定位為還能夠通過藍牙控制pc的掌上電腦。有意思的是,該裝置的原型甚至具備指紋識别技術和語音識别功能。watchpad原本定價為399美元,但很可惜,它從未進入市場。盡管它曾多次亮相于各種展會,但開發工作未能延續,最終于2002年停止開發。

視覺回顧智能手表的前世今生

1999年:三星sph-wp10

1999年,三星推出了一款長相相當怪異的手表手機sph-wp10。該産品融合了數字手表和帶有cdma天線的無線手機。從技術角度來看,該裝置頗具創新性,但從外形設計來看,它一點都不優雅。

視覺回顧智能手表的前世今生

1995年:天美時datalink 50

datalink手表誕生于1994年,是天美時(timex)和微軟的合作之作。第一個疊代版本datalink 50在功能上比舊式産品有了提升:能夠跟pc無線通信,便于使用者将日程、備忘錄等資訊傳輸到手表上。它配備lcd螢幕,能夠最多存儲50個電話号碼。

視覺回顧智能手表的前世今生

1984年:seiko rc-1000

來自日本精工株式會社(seiko)的rc-1000可與包括蘋果ii機型、ibm電腦甚至commodore 64在内的傳統桌面電腦進行互動,這在當時來說算是一個創新。當然,那種互動并不是無線進行,而是通過線纜連接配接,使用者可将像備忘錄這樣的基本資料從電腦傳輸到手表。該裝置配有一個裝有必備互動軟體的軟碟,從現在來看這頗為滑稽。要指出的是,seiko rc-1000的ram隻有2kb。

視覺回顧智能手表的前世今生

1980年:卡西歐casio c-80

想到當年具有基本計算功能的手表就稱得上先進,就覺得很有趣。早期的電腦手表的确是這樣一種情況。卡西歐casio c-80誕生于1980年,盡管它不是第一款電腦手表,但它是第一款終于給主流大衆帶來影響的電腦手表。casio c-80最初的售價為75美元,相當于現在的250美元。跟pulsar手表不同的是,casio c-80的一大賣點是無需數位筆就能操作。

視覺回顧智能手表的前世今生

1976年:pulsar time computer calculator

被認為是史上首款智能手表的pulsar time computer calculator,至少稱得上華麗的珠寶。它的零售價高達2100美元,最進階的版本由18k金制造,于1976年進入市場。該款手表配有紅色的led數字顯示屏,内置電腦。其電腦需要數位筆來操作。1977年,該公司給該款手表推出了一個不鏽鋼版本。

視覺回顧智能手表的前世今生

原文釋出時間為:2015-02-13

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大資料文摘”,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bigdatadigest”微信公衆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