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種情景

作者:永登縣融媒體中心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

作者:陳偉志

十月革命把馬克思列甯主義送到中國,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紮根。在衆多社會潮流激烈競争的"五四時期",馬克思主義能夠脫穎而出,不僅因為馬克思主義作為科學真理,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還因為一代又一代的先進中國人,自覺地将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的實際相結合,創造性地解決中國面臨的問題。 進而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體系。

中國共産黨自成立以來,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程序,取得了顯著成效。在馬克思主義華麗化的程序中,我們選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三個相關場景,試圖引導讀者從一小處窺視,感受真理之光是如何照耀在中國土地上的。

譯者讓更多人品嘗到真相

馬克思主義的奠基著作《共産黨宣言》的第一部中文全譯本于1920年在浙江義烏出版。正是學者陳旺道完成了這個項目。陳旺道"花了五倍于往常的時間翻譯書籍",小心翼翼地翻譯了《共産黨宣言》。有一天,媽媽帶了一盤榛子和紅糖,陳旺道因為注重翻譯的書,誤以為墨水是紅糖,當媽媽問要不要應該有一些紅糖時,陳旺道說很甜,完全不知道嘴裡是被墨水覆寫的。陳旺道翻譯的《共産黨宣言》在陳獨秀、李漢軍學派改版後,于1920年8月首次印刷,千冊迅速缺貨,一個月後重印。

馬克思主義著作在中國的翻譯、研究和傳播,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一步。如果真味是甜的,那麼翻譯者就是一隻勤勞的蜜蜂,它們從真理之花中收集花蜜,做出甜甜的蜂蜜,為更多的人品嘗到真理的味道。

在第一次會議前兩個月,中國圖書局出版了由李達翻譯的荷蘭人郭泰的《唯物主義曆史的解釋》,其中李達簡要翻譯了馬克思和恩格斯關于唯物主義曆史觀點的重要論述。《唯物主義曆史評論》在當時的流行程度對今天的讀者來說可能是不可想象的,這本書在15年内印刷了14次。一大上,李達當選為宣傳總監,兩個月後,人民出版社成立,出版計劃包括《馬克思書》15種,《列甯書》14種,這是我國曆史上第一次以系列書籍的形式翻譯和出版馬克思主義著作。雖然由于反權的幹擾,計劃沒有完成,但李達作為主編,開展了編輯、校對、印刷、發行等工作,在非常困難的條件下出版了15種書籍,包括陳旺道翻譯的《共産黨宣言》。

馬克思主義著作的翻譯,使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認識到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在這個複雜的理論體系中,馬克思花了40年的時間寫《資本論》,被稱為馬克思主義的百科全書。從1928年開始,王雅楠和郭開始共同翻譯《資本論》的旅程,十年後,《資本論》的中文譯本終于問世。兩本書的翻譯過程艱巨,1928年,郭文貴在杭州大佛寺大力翻譯《首都》第一卷,與拟在杭州寫小說的王亞楠成為橫截面。至于《資本論》所批判的古典經濟學,郭文貴"連最初都不知道",建議兩人首先要從古典經濟學翻譯過來。1935年,由于郭瓦瑟翻譯的第一卷《資本論》在戰争中被毀,他們不得不從頭開始翻譯《資本論》,經過多年的積累,他們的教育無疑比那時更深,而且基于來自蘇聯的德文文本,翻譯自然更加準确。值得一提的是,王亞楠後來完成了《中國經濟原始理論》的撰寫,該書"按照資本的制度和範圍研究中國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經濟,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

今天,當我們閱讀馬克思主義著作,并受到真理閃爍的光芒的鼓舞時,我們不應該忘記幾代翻譯家的功勞。

注重調查研究,反對"原教旨主義"

1930年5月,毛澤東在江西省贛州市吳縣進行了社會調查。調查曆時10多天,包括當地蘇方幹部、雜貨商、工匠、窮人等不同職業和經曆的11人參加了由毛澤東主持的調查,毛澤東認真記錄了他們的陳述,後來編纂了8萬多字的《尋吳調查》。

毛澤東尋找吳的調查在戰鬥中完成。當我們了解了這個背景并轉過身來尋找吳時,我們會對調查的精細度印象深刻。

毛澤東在武武考察期間寫下了《反本主義》,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程序中的重要文獻。文章以"沒有調查,沒有聲音"的真相開始。

毛澤東在文中強烈反對"原教旨主義"。毛澤東在寫這篇文章時,有一種"教條馬克思主義、把共産黨的國際決議和俄國革命的經驗神聖化的錯誤傾向"。俄國的"十月革命"走了一條城市圍困農村的路線,1928年,黨的六大會議在莫斯科召開,布哈林代表共産國際發表政治報告,仍然主張中國共産黨的工作重點應放在城市上,反對在農村建立堅實的基礎。但對中國來說,這真的是正确的道路嗎?

毛澤東在井岡山、閩南和山西的實踐使他相信,中國應該走上一條與俄國不同的革命道路。在"反本主義"問世的同一年,毛澤東寫了《星火,可以獨創》,"首次明确了中國共産黨工作要以農村為中心的戰略思想,标志着圍城農村、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理論的基本形成"。

1930年無疑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程序的關鍵一年。但真理的發現和成長,總是離不開與謬誤的激烈鬥争。如果真理之光隻是大多數人還不知道的"星火",它最終會形成原始的勢頭,正如曆史所證明的那樣。

延安見證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曆史性飛躍

1938年9月29日,中共六屆中央委員會六中全會在陝西省延安大橋召開。自上次全體會議以來已經過去了近五年,在此期間,紅軍長征抵達延安,中國共産黨在抗日戰争爆發中再次合作,中國革命的形勢發生了變化。

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六中六中六中全會留下了輝煌的一次。毛澤東在會上作了新階段的政治報告,并首次提出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概念。

李大昭,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早在1919年,李大昭就"初步表達了馬克思主義的一般原則必須與國家實際相結合,在融合過程中發展起來"的思想。從1919年到1938年,二十年後,中國革命的程序一次又一次地證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方向,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都必須堅持。

正是在延安這片火熱的土地上,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取得了豐碩的成果。1945年,中國共産黨七大确立了毛澤東思想作為黨的指導思想,寫入黨章,标志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曆史性飛躍。

毛澤東在延安寫了一系列著名文章,對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程序産生了重要影響。1937年7月至8月,毛澤東撰寫了《實踐理論》和《沖突論》,從哲學角度高度批判教條主義和主觀主義,展示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為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奠定了重要的哲學基礎。1941年整風運動開始時,毛澤東的三份報告《改革我們的學習》、《規範黨的風度》和《在野黨的八個機關》,把矛頭指向主觀主義、宗派主義和黨的八個機關,要求在黨内建立馬克思主義作風。整改運動後,全黨确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本質是實事求是。這四個字來之不易,我們應該珍惜,永遠作為代代相傳的"遺産"。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是一個永無止境的創新過程。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中,中共逐漸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體系,實作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又一次曆史性飛躍。

中國共産黨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一個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新的眼光加深了對共産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 進行了艱苦的理論探索,取得了重大的理論創新,開創了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也是21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我們要用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武裝思想,引領工作,為實作"兩百年"目标和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而奮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