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雲端災難恢複的主要注意事項

當雲計算的概念開始出現時,有很多人談論在緊急情況下可以提供負擔得起的,可管理的“二級”資料中心是多麼的美好。希望在采用雲計算之後,可以不再需要一個二級或備份資料中心作為解決潛在災難的手段。而在雲計算出現後,有些企業已經從擁有自己的雲端轉向租用雲。對于那些剛剛成長的企業來說,他們需要這樣一個災難恢複選項,許多公司立即采用雲計算,這是因為與其投資建設一個資料中心,不如采用名副其實的雲計算。

與傳統的災難恢複架構一樣,采用基于雲計算的輔助站點不僅需要複制資料中心,還需要不斷地進行資料更改,并保持警惕,以確定這些更改及時地複制到其輔助站點。而采取的形式取決于在災難發生時企業的記錄計劃,以及所認為的災難。

因為它總是動态的和可用的,雲計算提供支援多級災難恢複的能力。從單個應用程式到整個資料中心,有很多方法可以確定這些應用程式和對業務至關重要的資料的可用性。此外,雲計算提供商提供的各種資源成本模型使組織能夠挑選并選擇支援短期恢複的資源成本模型,或者使用傳統的高可用性模型,實作大規模的即時故障轉移。

當然,組織可以回到傳統的“全有或全無”模式,在整個資料中心在雲計算中實時複制,并利用全局伺服器負載均衡立即重定向使用者的主站點被災難或意外丢失的連接配接。這種方法的優點是組織可以在“雙活”架構模型中利用這兩者,其中諸如地理位置,性能或甚至使用率的因素可以實時确定使用者指向哪個“資料中心”。在兩個資料中心都是活動的,以避免甚至短暫的停機時間的情況下,這樣的模型可以通過提供除了其明顯的存在價值之外的益處而對組織有益。

公平地說,這種方法随着時間的推移是昂貴的。保持兩個資料中心與實時資料的實時複制并不容易,實作的成本也較高,即使在雲計算中。但是,這種投資的回報是有價值的,特别是如果企業的主要資料中心處于易受自然災害影響的地理位置。因為預防的成本總比災難損失要低得多。

成本較低的方法可能涉及基于雲計算的災難恢複架構,其中隻有關鍵應用程式保持活躍,而其他的則停滞,除非需要。根據使用者,合作夥伴,員工的期望,組織可以根據商定的服務等級協定(sla)平衡營運成本,包括災難發生時的恢複時間。被認為非必要的應用程式和系統可能根本不可用,而被認為關鍵的應用程式和系統将立即可用,而次級層中的應用程式和系統可能被是幾小時甚至一整天,然後再次通路。企業同意在雲中恢複通路的及時性将決定其需要複制其各自資料的頻率,進而影響維護的總體成本。

無論企業的方法如何,這是了解其雲提供商最好的方法。雲計算提供商的一個好處是,他們傾向于在許多地理位置擁有實體資料中心,企業需要知道自己将備份資料中心設定在哪裡。如果所在的雲與其主要資料中心在同一個城市的話,容易遭遇與企業資料中心相同的災害。是以,就像企業建設實體資料中心一樣,企業基于雲計算的輔助資料中心需要在地理位置上與主要資料中心分開。

如果企業是完全在雲計算中運作業務的少數組織,那麼就讓企業成為第二個雲提供商,因為很少有雲計算提供商出現嚴重中斷的情況。這樣,企業可能不再需要其輔助資料中心的災難恢複服務和關于如何處理雲計算的故障的計劃。

鑒于災難恢複的整個概念是基于這樣的前提:随機的,不可預測的事件将通過将其從網際網路上切斷而使企業的業務中斷,如果企業對實體資料中心執行災難恢複計劃,企業應該計劃在一個基于雲計算的資料中心上執行。對于企業主要資料中心的位置來說,應該有一個更好的可執行計劃。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