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物聯網技術引發第三次資訊産業浪潮

2015年5月20日,一個中國人值得驕傲的日子,劉海濤團隊代表中國,在與美日等國同盟曆時一年多、四輪争奪戰中,終于拿下國際标準物聯網架構設計和主導權。新華社第一時間播發外電、《科技日報》次日頭版頭條報道、央視《對話》專題“物聯網标準争奪戰”稱“中國赢得一場沒有硝煙的世紀争奪戰”。本文主要思想是作者多年的理論研究成果和實踐總結,其理論體系被國際标準化所采納,并以此攻克了全球物聯網規模産業化的瓶頸問題。

智能交通實作了紅綠燈控制車流量,而物聯網交通則變革成車流量控制紅綠燈;智能安防以事後追蹤為主,物聯網安防則變革成事前預警、防範于未然;rfid射頻标簽很難做到食品溯源,它解決不了食品生産加工過程監督、解決不了中途掉包、解決不了倉儲物流過程中變質,這需要物聯網才能做到全程無遺漏環節的監管。物聯網确實讓我們的實體世界管理産生了根本的變革。

物聯網是超越智能化與超越網際網路的、虛拟世界與實體世界深度融合的全新體系,是第三次資訊産業浪潮、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核心支撐,也是人類從原始社會茹毛飲血的實體世界,到中世紀達到頂峰的精神世界,再到資訊技術特别是網際網路帶來的虛拟世界,但現在人們更關心環境、安全、健康、能源等諸多實體世界的問題,人類社會從實體世界、精神世界、虛拟世界、到實體世界,進入了螺旋式發展的回歸,這次回歸追求的是人與實體世界的和諧、共融、共存、共發展,而這正是物聯網的曆史使命。

首先,物聯網是超越智能化的。智能化是把系統比作一個人,資訊采集(五官)、傳輸(神經)到處理(大腦);物聯網則是把系統類比成多個人、團隊,有協同、有分工、有組織、有紀律的自主體系,物聯網的終端是智能化的,但物聯網系統是團隊、是社會屬性的。如果我們把傳感器比作人的五官,是“仿生”的話,那麼智能化是“仿人”,物聯網則是“仿團隊”了。計算機的智能化和物聯網的社會化是方法論上的根本差别,物聯網将資訊化體系從智能化的架構變革到社會化的架構,社會化當然是向下相容智能化的。

其次,物聯網是超越網際網路的。網際網路面向虛拟世界,解決的是資訊不對稱的問題,核心是資訊共享,提供的是資訊内容的服務,網際網路所有的商業模式都是基于資訊共享的,是虛拟經濟。

網際網路是資訊共享系統,核心不是網絡,網絡是它的手段;物聯網則是面向實體實體世界的,實作實體實體世界的主動、有組織的管理,是超越智能化的團隊、社會屬性的架構,讓實體世界的管理産生重大變革。物聯網核心也不是網絡,網絡是它的手段,也不是資訊共享系統,資訊共享是它的手段,物聯網是面向實體世界的感覺互動系統。物聯網的發展離不開網際網路,但不是網際網路的延伸。“網際網路+”加的是傳統各行各業,解決的是傳統行業流通領域資訊不對稱的問題;物聯網則是面向實體世界,是對傳統行業的核心、模式的深刻變革,是虛實交融的實體經濟,是以,我們稱之為“物聯網×”。物聯網将推動“網際網路+”時代到“物聯網×”時代。

網際網路關注資料,推動大資料的服務,它是對大量曆史資料的統計分析、資料挖掘,給出未來的趨勢判斷;物聯網關心的是事件,事件是資料之實體屬性(如環境、目标、任務等資訊)的封裝,大資料将會是物聯網對于事件判斷的輔助決策依據之一。物聯網将“大資料服務”推到“大事件服務”。

物聯網是面向實體世界,以感覺互動為目的,以團隊屬性、社會屬性為核心,關注的是事件,不是大資料,是建立在智能化和網絡化基礎之上的,但是超越智能化、超越網際網路的實體與資訊深度融合的全新系統,實作實體世界的主動、有組織的管理。

物聯網的特征不是物物相聯,移動通信的終端手機是物,不是人,也是物物相聯,但它不是物聯網;網際網路的終端計算機是物,不是人,也是物物相聯,當然它也不是物聯網。

物聯網與智能化、網絡化是分不開的,物聯網的團隊屬性,團隊成員首先必須是智能化的,即物聯網的終端是智能化的,其次團隊成員之間必須有交流溝通,即物聯網的終端之間必須有與之相适應的網絡,沒有計算機、沒有移動通信、沒有網際網路就不會有物聯網的誕生。

物聯網推動資訊技術從“智能化”架構到“社會化”架構,從“網際網路+”到“物聯網×”,從“資料”到“事件”,是繼計算機、網際網路之後的第三次資訊産業浪潮。

無論是傳感器、計算機、還是網際網路,資訊領域均可劃分為資訊擷取、資訊傳輸、資訊處理三個部分,也是資訊技術的三大支柱。首先是資訊處理支柱,以pc機為代表,推動資訊産業進入第一次産業浪潮——智能化,誕生了諸如ibm、微軟、compaq、聯想等偉大的企業,成就了中關村(000931,股吧)的崛起;其次是資訊傳輸支柱,以移動通信、網際網路為代表,推動資訊産業進入第二次産業浪潮——網絡化,誕生了諸如華為、facebook、google、中國移動、騰訊、阿裡巴巴等偉大企業,成就了深圳的崛起;資訊擷取支柱,一直未有根本性的突破,是源于現在的資訊擷取手段大都是傳感器資訊采集、通信網絡傳輸、到計算機中心處理的架構,無法滿足紛繁複雜的現實實體世界多樣性的要求。物聯網以全新的社會屬性的架構,讓資訊擷取産生革命性的變化,推動資訊産業進入第三次産業浪潮——社會化。

第一次工業革命是蒸汽機;第二次工業革命是電力;第三次工業革命(工業3.0)是制造業與電子、it的結合,推動制造業的智能化、自動化,智能制造、精準制造是工業3.0的産物。工業4.0——是資訊實體系統(就是物聯網)支撐下的工業第四次革命。超越智能化、超越網際網路的物聯網體系,帶給工業4.0到底是什麼?至少應該是跨越智能制造的。

物聯網的核心是有協同、有分工、有組織的社會屬性架構,物聯網關注的是制造環節間的協同、行業間的融合,以及研産融商深度融合的邊際效應,促成零邊際成本的形成,成為智能制造多業态的營運商,成為經濟的運作平台。

智能化思維、網際網路思維符合西方思維方式,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協同、融合、邊際的物聯網思維,非常符合中華思維方式,符合中國古老的中醫理論。物聯網時代,物聯網思維将推動世界從以西方思維主導到以中華思維主導的轉變,也必将推動中國的大國崛起。我國隻要確定在國際物聯網領域的持續領先的地位,我們就有可能推動一帶一路的經濟一體化,中國将成為全球經濟的整合者,重新布局全球産業金融經濟新格局。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