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今年是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中國共産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經過艱苦探索,風雨,找到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革命、建設、改革的道路。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周尚文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道路,是共産主義崇高理想的道路。中國共産黨的100年應該在社會主義發展500多年的宏大背景下來審視,這将有助于我們更好地了解為什麼我們今天要走這樣的"中國道路"。以下是他在華東師範大學的演講。
500多年前,英國人摩爾的烏托邦于1516年問世,産生了現代意義上的社會主義理想。與此同時,社會主義從幻想變為科學,從理論變為現實。1921年中國共産黨成立,帶領各族人民經過100多年的奮鬥,經過艱苦探索和風雨,找到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道路。從500年看100年,将有助于我們更好地了解為什麼今天我們要走這樣的"中國之路"。
從古至今,理想的社會觀是什麼?
自從人類脫離動物世界,形成人類社會以來,就形成了生産方式、生活方式和相應的社會意識。從根本上說,社會主義是一種理想的社會觀。
理想是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設定的近期或長期目标,是追求美好未來前景的想象和期待,是人們向往美好生活的精神支柱和動力源泉。幾千年來,人們生活的現實社會中一直存在這樣或那樣的沖突、缺陷和劣勢:生産力低下、經濟困境、政治地位不平等、階級剝削和貧富差距。當人們對這些現象表示不滿或怨恨時,他們的思想就會上升到理想的社會和對美好生活的渴望。是以,總會有一些不同時代的優秀思想家,要求鏟除目前的社會弊病,摒棄舊傳統和習俗,開創新時代、新社會。在古代,這種社會理想既出現在國外,也出現在中國。西方有"黃金世界"和"幸福島"的傳說和"理想國家"的理念,而中國則有"世界是一樣的"和"小康的家"。但是,遠古時代對理想社會的追求,還不是社會主義的理想。受制于時代和生産方式的條件,沒有科學理論的指導,這種古老理想社會觀的目标隻能是朦胧的,内容必須是幻想的。
各代先進思想家對理想社會的不懈追求,直到1516年《英國人摩爾的烏托邦》問世,才在資本主義的早期才應運而生,産生了現代意義上的社會主義理想,并已經存在了500多年。與此同時,從摩爾、坎帕内拉到聖西蒙、傅立葉、歐文等,幾代夢想社會主義思想家在"黑暗"中走向理想社會,曆時300多年。這些夢想家生活在資本的原始積累和資本主義發展的早期階段,揭露和批判了當時社會暴露出的貧富懸殊、道德淪喪、善惡颠倒的現象,希望建立"勞動與快樂相結合的社會, 世界上的财富和善良,美德和幸福"。當然,由于曆史和時代的局限,他們未能揭示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未能找到改變現存社會的力量和有效途徑,未能停留在言論中鞭打資本主義制度,在心目中憧憬未來的社會。
應該指出的是,想象中的社會主義者絕不是那種曾經當過小偷的巫師和神靈,就其個人素質而言,他們是社會改革家和思想家,具有傑出的才華、正義感和對勞動群衆的深切同情。他們的理想是高尚的,但卻無法實作,因為他們的意識形态是虛構的。當然,它也閃爍着科學理性科學的火花,進而成為科學社會主義思想的源泉。
社會主義思想史上的第一次飛躍
經過艱苦的理論研究,馬克思和恩格斯通過唯物主義曆史觀和剩餘價值理論的"兩發現",使社會主義從幻想向科學轉變,把理想放在現實的基礎上,實作了社會主義思想史上的第一次飛躍。
理想是時代的産物,與想象中的社會主義不同,科學社會主義的理想是在揭示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特别是資本主義發生和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形成的。它不是對資本主義制度的黑暗和邪惡的單純的道義譴責和攻擊,而是通過對資本主義社會基本沖突的科學分析,來證明資本主義從出現到消亡的曆史必然性。科學社會主義的理想觀點是從曆史邏輯的演繹中預測未來社會的總體輪廓、過程和某些基本特征。
那麼,科學社會主義的理想社會觀的含義是什麼呢?在我看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産黨宣言》中這樣總結未來共産主義社會的理想:"不是有階級和階級競争的資産階級舊社會,而是這樣一個聯盟,在這個聯盟中,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全人類自由發展的條件。自科學社會主義問世以來,人們經常問這樣一個問題:共産主義理想中追求的"自由人聯盟"是什麼?在《反都靈論》中,恩格斯這樣描述:當生産力高度發達,社會占有生産資料時,商品生産就會被消滅,社會生産内部的無政府狀态就會不複存在,争取個人生存的鬥争就會停止,"這樣,從某種意義上說,人們才最終脫離動物世界,脫離動物的生活條件,進入真人的生活條件", "隻有從這個時候開始,人們才充分意識到自己的曆史;使它發揮作用的社會原因大多并且越來越多地實作了他們期望的結果。這是人類從不可避免的王國到自由王國的飛躍"。1894年,也就是恩格斯去世前一年,在給朱·卡内帕的一封信中,他仍然認為,自由人的結合是他和馬克思未來社會最恰當的概括。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共産主義成為無産階級政黨的最高綱領和共産黨人的崇高理想。
第二,理想是可以實作的,不是一蹴而就的,理想是通過實踐和奮鬥實作的。共産黨人的理想是立足于現實社會的時間節點,不同的曆史階段有不同的理想,實作一個階段的理想,一個新的更高的理想目标出現。人不能超越社會發展的一定階段,去做未來社會能做的事情,不能用未來社會的遠景,來制定對現實社會的指導和政策。是以,正如《共産黨宣言》所表達的那樣,共産黨的綱領通常分為最高和最低。此外,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預言了實作未來社會的基本途徑:無産階級首先要争取"政治解放",然後是"社會解放",資本主義和共産主義之間會有一個過渡期,共産主義有"低階段"和"進階階段",等等。這些思想隻大緻描繪了未來社會的某些特征及其基本路徑,并沒有規劃未來社會的細節,因為未來社會制度的構思越好,就越有必要陷入純粹的幻想"。這是科學社會主義和想象社會主義的根本差別之一。
第三,馬克思主義關于未來社會的理論,指明了人類社會的發展方向,引導千百萬人民樹立崇高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一方面,我們充分肯定這一思想的科學性,它是建立在對社會發展規律的了解和把握之上的,不同于宗教神學追求未來"千年王國"的誘因,不同于虛構的社會主義者設計的未來社會綱領。另一方面,這種理想畢竟是一種科學的預測和構思,理想與現實之間,必然會出現各種差距,出現許多以前意想不到的新情況和新問題,人們在實踐中需要補充、修改和創新。"社會主義自成為科學以來,就要求人們把它當作科學來對待,"恩格斯說。科學的态度是在實踐中探索、研究和解決社會主義發展中的各種問題。從總體上看,19世紀的社會主義還處在"理想"階段,主要任務是創造和促進歐美發達國家的勞工運動,還沒有具備推翻舊世界、建立新制度的曆史條件。馬克思和恩格斯作為科學社會主義的締造者,隻能完成時代賦予的曆史使命。
社會主義思想史上的第二次飛躍
20世紀,時代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階段,社會主義進入實踐階段,從理論到現實,實作了社會主義思想史上的第二次飛躍。
以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和1921年中國共産黨的誕生為标志,社會主義在這兩個偉大國家進行了大規模的社會實驗。在共産黨的上司下,俄中兩國以革命手段推翻了舊政權,建立了社會主義社會制度和國家制度,進行了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為一個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國家探索了一條現代化道路。但是,由于兩國國情和曆史文化背景的差異,執政的共産黨執政思想、戰略、路線和政策的差異,以及外部環境的變化,導緻了兩國社會主義事業的截然不同的結果。蘇聯執政74年後,作為社會主義大國解體,而中國共産黨始終保持生機勃勃,帶領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的原則和信念,在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上前進。從500年到100年,俄中兩國的曆史經驗值得認真研究、比較和總結。
首先,俄國和中國正在走"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
要革命,就必須有一個革命的政黨。在列甯上司的布爾什維克黨的上司下,俄國赢得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以新制度開啟了邁向理想的第一步,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國家争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指明了方向和道路。應該看到,俄國革命具有很大的特殊性,理論群組織準備工作明顯不足,給革命勝利後新政權的建設和恢複社會秩序帶來了許多嚴重的困難。
20世紀初,飽受苦難、積貧積雪的中國正面臨曆史的轉折點,一批奮力尋找救國救民之道的先進分子從十月革命中看到了希望,社會主義思想開始在神舟的土地上廣為流傳。 在俄共和共産國際的幫助和指導下,中國共産黨的成立成為"世界的巨大變化"。推翻舊世界,建立新制度,實作共産主義,已成為中共的崇高理想。邁向這一理想的第一步,就是争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然而,當時,将共産主義國際決議和蘇聯經驗神聖化的錯誤傾向開始彌漫在國際共産主義運動中,在這樣的曆史條件下,以俄共為例,"走俄國人的道路"成為中國共産黨早年的必然選擇。革命的失敗和黨的三條"左傾"錯誤路線的不分青紅皂白,對革命事業造成了近乎毀滅性的打擊。應該說,武裝奪取政權的大方向是正确的,但僅僅模仿和教條地運用俄國革命的經驗和做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采取大城市起義的政策,是注定要失敗的。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産黨人繼承并堅持列甯關于在民主革命中上司無産階級的思想,在分析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基本情況的基礎上,開辟了建立農村革命基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最終奪取國權的革命道路。 總結了革命實踐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形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完整理論,并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指導和實作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
中國革命的勝利證明,科學社會主義的原則在經濟、文化落後的國家同樣适用,關鍵是要找到一條适應國情的革命道路。毛澤東說,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是中國革命勝利的基本經驗。可以說,中國共産黨上司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已經成功地走出了中國特色革命的道路,向理想社會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第二,俄中兩國在探索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的過程中經曆了許多艱辛、曲折。
十月革命勝利後,新生的蘇維埃共和國在國内外都面臨着極其嚴峻的形勢。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蘇維埃政府奉行軍事共産主義的嚴厲政策。在一些共産黨人眼中,這是向共産主義理想社會"直接過渡"的"捷徑"。他們認為,在一個農業小國,共産主義的理想狀态可以通過跨越商品的生産和交換與直接國家指令消滅商品、市場和貨币之間的界限來實作。這種急于轉型的理想主義思想不能不落入"幻想",正如列甯後來所說,"現實生活表明我們錯了"。
新經濟政策實施後,列甯開始探索适合俄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然而,列甯的早逝,使新的經濟政策很快被抛棄,斯大林按照傳統社會主義的原則,實行"超級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并在短時間内消滅富農和城鄉私有制,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系。在1936年最初的工業化之後,斯大林匆忙宣布蘇聯已經成為一個社會主義社會,并開始向共産主義過渡。急于過渡和超越舞台的社會主義觀點嚴重背離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原則。制度的鞏固、意識形态的僵化,加上斯大林個人崇拜的蔓延,剝奪了蘇聯模式的自我更新。斯大林死後,蘇聯雖然對原來的制度做了一些修複,但并沒有從根本上觸及這個制度。所有這些都為蘇聯的解體奠定了基礎。
讓我們再來看看中國。新中國成立後,曆史賦予了中共建設繁榮、強大、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使命。然而,剛剛在國内掌權的共産黨,卻接手了一個貧窮、白人、滿目瘡痍的爛攤子,面臨着國内外非常嚴峻複雜的局面,缺乏在大國執政的經驗。在這種情況下,"片面"成為中國共産黨初期内外政策的選擇方向,在對抗西方帝國主義的壓力、恢複國民經濟、為工業化奠定基礎方面發揮了作用。但是,必須看到,二戰勝利後,蘇聯高度集權、僵化的計劃經濟體制暴露出許多弊端,斯大林後期的治國思想和戰略陷入了嚴重的富裕和僵化,是以,"蘇維埃化"必然會給中國的社會主義事業帶來各種負面影響。對此,1956年,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一文中提出,要"以蘇聯為警示",不能盲目地利用蘇聯的建設經驗。同年召開的中國共産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也對國内外形勢和社會重大沖突作出了科學判斷。但是,由于未來"左"思想的發酵,移入的蘇聯經濟體制總體上沒有太大變化,許多以"階級鬥争"為指導的政治運動,給我國社會主義事業造成了巨大成就和重大挫折。
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發生的起起伏伏,可以看作是曆史發展過程中的一條坎坷曲折的尋路。從認識論的角度來看,主要是"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基本理論問題沒有得到明确認識,憑借革命熱情和行政權力,我們可以超越舞台,找到通往共産主義理想的道路,進而陷入"幻想理論"的泥潭。
為什麼中國的改革能夠成功
20世紀80年代,中俄兩國開始了新的改革征程,但兩國的結果卻截然不同,包含了許多重要的教訓。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蘇聯錯過了幾次改革的機會。後來,社會發展出現了下滑、經濟停滞、思想僵化、内部外交困難等,已經到了不改的地步。戈爾巴喬夫上台,高舉改革的旗幟,但在複雜的内外環境下,戈爾巴喬夫的改革沒有把握正确的方向,改革的步伐和道路既不是無法無天的,也是缺乏勇氣和智慧,無法解決改革中遇到的各種障礙和困難,在反對派的步步伐中, 一個接一個地放棄了一個重要職位,使改革誤入歧途,最終主動解散了蘇聯共産黨,使蘇聯不可挽回地解體。
相反,中國勇于總結革命和建設勝利之路上的勇氣和挫折甚至自身錯誤的曆史經驗,是中國共産黨永遠保持活力的秘訣,與時俱進是中國共産黨的理論品格。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堅決摒棄了"以階級鬥争為架構"的錯誤政策,把黨的工作重點轉向經濟建設,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指導下,在黨的十二大上,大力倡導改革開放, 鄧小平正式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主張。從此,我國社會主義事業迎來了一個轉折點,開辟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道路。
從蘇中社會主義建設的曲折曆程中,人們提出了一個問題:在經濟文化落後的國家,為什麼急于轉型、超越社會主義制度的"左派"容易犯錯?關鍵在于對國家所處的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缺乏清醒的認識和準确把握。中共認真思考和研究過這個問題,在總結改革開放的曆史經驗和實踐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這個階段不同于古典作家所說的"過渡時期"和"共産主義的低級階段",而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社會發展階段。由于我國人口衆多、基礎薄弱、發展不平衡,一個大國在發展中必然會遇到的問題和挑戰,決定了我國在很長的曆史時期内将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當代中國的基本國情,是我們思考問題的基礎和指路。 做事并做出決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确立,架起了連接配接古典社會主義與實證社會主義的理論橋梁,不僅遵循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發展階段理論,而且根據我國經濟文化落後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的實際,進行理論創新。 進而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論基石,科學社會主義的創造性發展。
認清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曆史方向,不僅要求我們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實作共産主義的崇高理想而不懈努力,而且要腳踏實地, 正确認識和把握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曆史階段,做好當務之急。理想是無止境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一個動态的曆史過程,是一個從低到高、不斷發展、通過實作一個階段性的目标,使我國社會主義從初級階段走向更進階的階段。
中國共産黨上司全國各族人民經過100多年的奮鬥,經過風雨的艱苦探索和考驗,找到了有中國特色的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道路。中國共産黨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一個新時代,取得了曆史性成就,取得了巨大飛躍。今天的中國,踏上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道路,也是走向共産主義崇高理想的道路。
思想家傳記

周尚文是華東師範大學教授。長期從事科學社會主義、國際共産主義運動、蘇聯曆史的教學和研究。曾任華東師範大學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名譽主任、上海市科學社會主義學會副會長、上海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副會長等職務。著有《社會主義150年》、《蘇聯興衰史》和《蘇聯共産黨執政模式研究》。(作者照片由我提供)
轉載請注明"看得起眼的消息"的來源,違法者将依法追究責任。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專欄電子郵件: [email protected])
專欄編輯:王震 文字編輯:王震 标題 地圖 來源:Instagram 照片編輯:于凱
來源:作者:周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