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分布式光伏發電成“新寵” 發展更需理性

不久前,國家出台“十三五”規劃,為中國各行各業未來5年的發展定了“調子”。近日,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召開新聞釋出會,對外正式釋出的《電力發展“十三五”規劃》,更是時隔15年,電力主管部門再次對外公布電力發展5年規劃。《電力發展“十三五”規劃》将更加細緻地指導中國電力行業的發展。

《電力發展“十三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從供應能力、電源結構、電網發展、電力體制改革、民生用電保障、節能減排、科技裝備發展、綜合調節能力八個方面繪制了電力發展“十三五”藍圖。規劃期為2016年到2020年,涵蓋了水電、核電、氣電、風電、太陽能發電等各類電源和輸配電網。《規劃》以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為硬名額,提出要進一步優化電源結構,全國煤電裝機規模力争控制在11億千瓦以内,大力發展新能源,棄風、棄光率控制在合理水準。

控制煤電發展清潔電力

相關資料顯示,近年來,電力供需放緩趨勢明顯,煤電作為主力電源也面臨新挑戰。我國煤炭占能源消耗比重從2010年的69.2%下降到2015年的64%。我國承諾,2020年、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要分别達到15%和20%左右,未來煤電要繼續為非化石能源發展騰出空間。

而煤電潛在的過剩風險也開始逐漸顯現。火電利用小時從2013年的5021小時降到2015年的4329小時,降低幅度很大,今年預期在4000小時左右,“十三五”後幾年預期還會進一步降低。目前各個地方規劃建設的煤電項目仍然較多,煤電的潛在風險很突出。

是以,《規劃》提出,要加快煤電轉型更新,促進清潔有序發展。嚴格控制煤電規劃建設,合理控制煤電基地建設進度,因地制宜規劃建設熱電聯産和低熱值煤發電項目。積極促進煤電轉型更新。“十三五”期間,将取消和推遲煤電建設項目1.5億千瓦以上。到2020年,全國煤電裝機規模力争控制在11億千瓦以内。是以,《規劃》提出将“煤電裝機力争控制在11億千瓦以内”。

為達到這一目标,國家已經先後出台了多項措施。一是實行煤電建設規劃的風險預警機制,分成紅色、黃色、綠色預警,用以指導各地煤電的規劃建設;二是對已經開工或者核準在建的項目采取緩核一批、緩建一批等措施;三是淘汰落後産能。

“通過這些措施把煤電控制在11億千瓦以内是可以做到的,對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也是能夠保障的。”國家能源局電力司司長黃學農表示。同時還可以避免出現電力富餘,使煤電利用小時控制在合理水準。

分布式光伏發電成“新寵”

《電力發展“十三五”規劃》資訊顯示,2020年全國風電裝機達到2.1億千瓦以上,其中海上風電500萬千瓦左右。太陽能發電裝機達到1.1億千瓦以上,其中分布式光伏6000萬千瓦以上、光熱發電500萬千瓦。對此,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司長朱明提到,初步測算2020年風電和光伏并網總容量至少要達到4億千瓦,新出爐規劃中的目标比這一數字減少8000萬千瓦。

國家能源局總工程師韓水表示,在風電和光伏的布局上在“十三五”要進行優化,一些棄風、棄電的地區要有序發展、适當放緩規模和節奏。棄風、棄光率控制在5%以内的合理水準。國家能源局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風電平均棄風率高達21%,甘肅、新疆等棄風嚴重地區棄風率甚至接近50%,上半年全國風電棄風電量323億千瓦時。西北區域棄風嚴重地區棄光也越發嚴重,西北地區棄光率超過30%。國家電網提供的資料顯示,上半年國家電網公司經營區累計棄光電量為33.05億千瓦時,同比增加91%,棄光比例為12.1%,同比上升2.05個百分點。

單就光伏發電而言,此次《電力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太陽能發展裝機規模将達到1.1億千瓦。其中,分布式光伏裝機規模将達到6000萬千瓦以上,也就是這6000萬千瓦的裝機規模為分布式光伏發展“照亮”前路。

截至2015年底,我國光伏發電累計裝機容量4318萬千瓦,其中地面電站3712萬千瓦,分布式606萬千瓦。據光伏行業協會統計,受“630”搶裝潮的影響,上半年光伏新增裝機超過20gw,前不久協會秘書長王勃華在一次會上預計今年光伏裝機可能近30gw。

43gw加上今年的近30gw,到今年底光伏累計裝機可能會超過70gw。如果按規劃的1.1億千瓦來算,剩下幾年一年也就隻能分1000萬千瓦。值得注意的是,新增光伏裝機将向分布式傾斜。

規劃中提出,到2020年分布式光伏要達到6000萬千瓦以上。分布式光伏裝機容量截止2015年底累計606萬千瓦,由此可見“十三五”期間分布式光伏會迎來大機遇。

此前,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司梁志鵬提到,“十三五”第一位就是要大力發展分布式光伏的應用。隻是這樣一來,地面電站發展空間會受到擠壓。

不過别忘了,今年能源局單是領跑者就批了5.5gw,第一批光伏扶貧中298萬千瓦也是地面電站。未來地面電站可能會突破規劃名額。

同時,最引人注目的是,根據新的規劃,2020年,分布式光伏将達到60吉瓦,而截至2015年,這一數字僅為6吉瓦,還有高達50多吉瓦的缺口。也就是說,在接下來的幾年内,分布式光伏的年均新增裝機規模有可能超過10個吉瓦。

而對于地面電站市場而言,則就要告别目前的高速度了。

根據此次釋出會上釋放的資訊,風電和光伏的布局上在“十三五”要進行優化,一些棄風棄電的地區要有序發展,适當放緩規模和節奏;二是堅持集中建設與分散建設并舉的原則,以就近消納為主,促進光伏的就近消納。

前景雖好發展更需理性

中電聯最新釋出的報告顯示,截至9月底,全國并網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7075萬千瓦(其中絕大部分為光伏發電),同比增長超一倍。今年前三季度,全國6000千瓦及以上電廠并網太陽能發電量460億千瓦時,同比增長63.4%。一方面是并網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翻倍增長,另一方面卻是太陽能發電裝置利用小時大幅下降。今年前三季度,全國并網太陽能發電裝置利用小時889小時,同比降低107小時,其中,甯夏、新疆和青海降幅均超過100小時。這說明西北地區部分省份棄光情況仍較為突出。

由此可見,光伏發展前景雖然美好,但是受困于光伏電站布局、電力電網輸送及發電并網系統調解能力等方面。

是以,“十三五”要優化風電和光伏布局,一些棄風棄電的地區要有序發展、适當放緩規模和節奏;堅持集中建設與分散建設并舉的原則,促進光伏的就近消納。

在電網輸送方面,韓水表示,要從電網建設上加強對可再生能源接納和消納的力度。首先是電網遠距離輸送,利用現有已規劃建設的輸電通道,着力加大可再生能源發電的外送力度。在“十三五”期間運用西電東送的輸電通道增加4000萬千瓦的可再生能源發電的外送。同時,在配電網建設上加大改造力度,進一步提高智能化水準,使可再生能源以分布式、微電網的形式接入系統就近消納。

此外,要全面提升系統的靈活性,提高電力系統的調峰能力。主要是加大調峰電源的建設規模,其中,“十三五”期間新增抽水蓄能電站裝機1700萬千瓦;單循環調峰氣電新增規模500萬千瓦;為加大燃煤電站靈活性的改造力度,加大煤電調峰的能力,熱電聯産機組改造規模達1.33億千瓦,正常煤電靈活性改造8600萬千瓦,主要用于增加“三北”地區的調峰能力。

韓水說,為配合這些政策,《規劃》提出電網方面要加強優化,負荷方面要加強電能替代的力度,特别是利用低谷電能替代,同時研究推進峰谷電價的政策,落實全額保障性收購制度,推進各種輔助服務市場等,通過硬體和軟體建設的多措并舉,保證可再生能源的健康有序發展,将棄風、棄光率控制在合理水準。

針對這個問題,作為光伏從業者的中盛光電能源股份有限公司ceo佘海峰表示:“在所有清潔能源裡,光伏與傳統能源相比最有競争優勢的實際上就是分布式。”他認為,從市場角度來講,分布式光伏應該是從工商業先開始做。“美國市場的分布式是從戶用開始做的,那是因為歐美家庭用電的電力成本都會比工商業企業高很多,而中國正好是倒過來的,是以中國應該是先做工商分布式,後面再做戶用分布式,這樣有利于更快取得投資收益。”

無錫中海陽光能源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雷霆表将分布式梳理成三類,一類是投資類型分布式,一類是消費類型分布式,一類是扶貧類型分布式。投資類型分布式以計算回報為目的,研究的是收益的高低;消費類型分布式就像買家電一樣,實際上它是一種消費,購買者通常是家庭使用者,不考慮投資回報,覺得好用就好。扶貧類型分布式是政府主導的,由各家出資的,不僅要考慮企業的投資回報,還要考慮如何滿足當地政府對扶貧的要求。“未來分布式當中要研究好它的模式,還要看到它存在配套方面的瓶頸。”他表示。

“不管是地面電站還是屋頂電站,屋頂和地面都是稀缺資源。屋頂的面積是固定的,怎麼使價值最大化?就要用最大功率的元件去安裝,例如如果安裝265瓦的元件,200平方米的面積最多隻能安裝總發電功率為5千瓦的元件,如果換成290瓦的單晶元件,同樣面積就可以提升10%~15%的功率,那麼屋頂資源就得到了最大化利用。”樂葉光伏科技有限公司總裁助理唐旭輝介紹說。樂葉作為單晶元件龍頭企業,将充分利用技術儲備,進一步提高元件的效率。同樣60片元件,将來功率可以達到340~350瓦。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