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連續四年走低 PC市場被壓縮的根源是什麼?

傳統pc廠家現在不會太在意這些廠家,因為他們現在還擁有巨大的出貨量,就聯想而言,每季度仍然有1500萬台的出貨量,比起僅一個季度隻有500多萬台的macbook“優勢”太大。pc廠家依然可以像當年的摩托羅拉和諾基亞一樣,不會馬上認為蘋果會和谷歌讓他們一年之間市場盡失的。

連續四年走低 PC市場被壓縮的根源是什麼?

pc行業連續四年出貨量持續下降,甚至在2015年第四季度出貨量下降超過了10%,讓pc行業呈現出一場蕭條。關于這一輪pc持續下降各種解讀連篇累牍,市場飽和、需求下降、平闆興起甚至由于windows

10免費造成出貨下降的觀點充斥于各第三方資料公司的報告和媒體文章中。

然而這一切并沒有什麼用,pc下降依然還在繼續,盡管有些公司和市場調研機構表示,2016年是pc複興之年,但在刀客看來,2016年pc市場仍然還會繼續下降。

整個pc市場在沒有找到影響市場增長的原因之前,不會有太多上升的表現。

1月29日,聯想老帥柳傳志出現在聯想集團的年會,在其發言中表示:“pc行業由于技術和商業模式創新的緩慢,規模正在被壓縮”。

刀客終于聽到了對目前pc市場現狀比較有洞見的觀點。

盡管柳傳志并沒有就“市場正在被壓縮”的現狀進行深入的表述,但就是pc“市場正在被壓縮”的這種看法,真正準确的說明了目前pc市場的實際狀态。

借助于“pc市場正在被壓縮”這一觀點,刀客下面就詳細解讀一下連續四年持續下降的pc市場的核心原因:

以前pc市場的所有促進手段失效的核心原因

1.摩爾定律雖未失效,但已對促進市場不再起作用

長期以來,pc市場一直依靠摩爾定律18個月整體更新一次,即18個月,cpu的面積縮小一倍,性能提升一倍,整體pc市場産品更新一次。

但這一定律之是以對以前的市場起作用,在于在pc系統上,處理器效能和計算能力一直是處于不能滿足新系統和軟體需求。一個因素是windows

7之前的windows系統的每次系統更新,都會給原來的pc硬體帶來比較高的要求,随着新系統的推廣,pc市場進入增長也是自然的事情。另外一個原因則是基于pc平台的應用軟體,基于适應新版的windows系統,也會加入大量的硬體要求。這兩個方面的軟體需求,一直推動着pc系統硬體的更新。

但自windows

7之後wintel聯盟逐漸瓦解,微軟的windows系統不再對新硬體提出更高的要求,每個版本的改進更着重于對新技術方向應用和自身性能的提高上,這直接造成了pc硬體特别是cpu計算性能過剩,甚至早在2007年,英特爾和amd的四核、八核cpu都非常成熟了,但至今,主流的pc系統都還停留在2核的cpu上,四核和八核的cpu并未能真正進入主流的市場。

雖然英特爾和amd還在依據摩爾定律在進行cpu的更新換代,但由于應用系統并不再按照摩爾定律進行更新,硬體失去pc市場增長的鐵律就此停止了,市場自2007年後,便不再以windows的更新步伐進一步提升了。

2.新興市場飽和預示着pc市場由增量市場變成了存量市場

對于以前而言,亞太市場是全球pc最為看重的新興市場,而自前年開始,這個新興市場也變成了成熟市場了,2015年第四季度的資料表明,整個亞太市場同比降幅達到了5.7%,徹底擊穿了pc廠家的最後一絲希望。

pc市場的增長無怪乎新興市場的新增使用者和成熟市場的換機使用者,當成熟的歐洲市場更新欲望不強,而新興市場進入了飽和狀态,市場也随之進入了成熟市場。沒有了增量,新興市場的銷量下降也就在情理之中。

事實上,雖然刀客并不熟悉國外的市場,在亞太增長快速的中國,無論是城市和鄉村,在家用電腦市場上,基本上達到了每家都有的一種狀态,最強有力的增長方向也沒有了增長,而這一部分的市場曾經是影響中國pc市場最大的因素。

對于中國市場而言,商用市場和消費者市場都提前進入了飽和狀态,新增使用者相對以前而言大幅度減少,中國的pc市場也由新興市場進入了成熟性市場。對于亞太這個各廠家極為看重的新興市場,也就變成了和歐美一樣的市場規律。

但pc廠家對于這一變化,從目前各家的政策上來看,并沒有引起從産品到銷量的足夠重視。

連續四年走低 PC市場被壓縮的根源是什麼?

  和幾十年前的電腦比,現在的産品有什麼差別嗎?

pc市場進入存量市場後消費者需求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以前pc市場的增長一方面來自于使用者因軟體系統運作不力對硬體性能的需求,另一方面是沒有pc的使用者解決“有無”的問題。兩者共同決定了pc市場不斷攀高的原因。

然而當pc市場進入存量市場後,正如柳傳志所言,pc“規模正在被壓縮”,整體市場規模由于沒有了增長性使用者和市場,變成了存量市場,而由于性能過剩造成了存量使用者換機動力不足,整體市場規模可不就被“壓縮”了嗎?

當使用者沒有電腦時,對pc的形态不會有太多的要求,但當使用者擁有了pc之後,再更新的過程,變得不再迫切,使用者的需求從渴望型變成了改善型後,更新動力甚至會由被動變成主動,而主動更新就反過來會要求pc産品的性能和形态需求滿足使用者需求後才能形成購買力。

但可怕的是,十多年來,pc行業的産品形态并沒有發生變化。

當使用者解決了有沒有的問題後,再進行系統更新的,需求會變得複雜起來。由于受智能手機産品的影響,他們對自己未來的所需求的電腦無論從時尚、輕薄、多用途方面等方面的要求超過了對性能的要求,而這些需求的痛點并不是傳統pc廠家的強項,同時長久形成的pc概念對傳統廠家在制定産品計劃影響至深,很難從使用者角度去考慮産品所應該具備的非性能方面的要求。

雖然早在2010左右,英特爾就預料到市場成熟之後使用者需求的變化,并極力推行超極本(後面演化為二合一産品概念),但對于pc廠家而言,由于當時的市場下降并沒有傷及其核心銷量,大家雖然拿着英特爾的補貼,但對于超極本的設計生産并不在意。時至今日,聯想、dell和惠普三大廠的産品序列裡,超極本并沒有占到多少比例,雖然市場增長強勁,但由于基本傳統pc的設計理念,并沒有動力從根本上改變pc的産品形态。

而市場給傳統pc廠家給了一個響亮的耳光。在全球pc進入下行通道後,一直并不在pc領域的蘋果,卻依靠macbook系列,迅速崛起,以平均接近2.8%的增速逆勢增長。

如果仔細分析蘋果macbook崛起的原因,除去品牌因素之外,macbook真正解決了使用者換機過程中的所有需求,這不外乎macbook表現出來的時尚、輕薄、續航時間長、産品細節良好等非性能方面的需求。

當使用者需求發生了根本變化後,傳統pc廠家并沒有及時捕捉到這些需求,并從産品創新和技術創新方面滿足使用者需要,這給新進入的pc廠家提供了足夠大的增長空間。

雖然傳統pc廠家依靠巨大的出貨慣性,可能還會有一段比較舒服的日子,但随着像蘋果這樣的廠家崛起,新的産品形态成為主流時,pc市場會不會發生像智能手機領域在一年之間傳統廠家崩潰的結局,雖然現在還不能預估,但風險依然存在。

智能手機領域的悲劇會不會重演?

留給傳統pc廠家的時間不多了,macbook的崛起是一種預言性質的事件,無論傳統pc廠家如何回避,但它帶來pc行業轉型的信号隻能越來越強。

十多年來,pc産品的形态沒有發生過任何變化,這也許可以歸結為傳統pc廠家不思進取,創新無力的原因,更多的是十幾年來市場的增長讓傳統pc廠家很難接近使用者,也很難按使用者需求制定産品的思維習慣決定的。

當智能手機的在5英寸螢幕上普遍采用1080p的分辨率時,pc廠家的主流産品還在采用1366x768的lcd螢幕,為了擷取更加廉價的螢幕,傳統pc廠家不約而同地以看視訊噱頭采用了切割成本效益最高的分辨率的螢幕。

而這種所謂的16:9的比例和1366x768分辨率帶給使用者的體驗刀客不必多講,光使用者打開浏覽器和office元件後,出奇小的螢幕的有效顯示效率就足以讓所有人崩潰。

從這一點上,我們就可以看到傳統pc廠家十幾來年所謂的創新有多少,為使用者考慮的産品設計有多少。

實際上像這樣的垃圾設計在筆記本電腦上比比皆是,粗大的電源擴充卡、動不動2.5公斤左右的重量、粗枝濫造的外殼,公版設計的soc等一系列的惡俗,足可以讓使用者對傳統pc廠家喪失所有的信心。

當沒有别的選擇時,我們被迫得接受這種沒有任何新意的産品,但當蘋果macbook和微軟的surface book出現時,我們就有理由拒絕這些垃圾産品。

可能有人廠家會說,他們的新二合一産品足夠“炫”,對,他們習慣這麼形容自己的超極本産品。但這絕對不是pc廠家的功勞,這份功能應該計算在英特爾身上。但核心的問題是,自英特爾推廣pc産品的産品形态更新,需要的是改變,而目前所有pc廠家基于自家産品線的考慮,把超極本産品全部定位于“改良”産品線的角度,原來英特爾将超極本形态作為主流中低端産品的構想在不思進取的pc廠家的陽奉陰違的執行中破滅。

現在的二合一産品,在各家生産線上都屬于補充性産品,并不是産品主流,在性能與普通筆記本有差距的情況下,售價都超過了macbook的售價。而且由于工藝設計和工業制造的缺陷,很難有産品可以拿出來和macbook和surface

book相提并論。一體化金屬機身、接近于人性的16:10或者4:3的螢幕比例,更加舒适、更高效率的輸入體驗的鍵盤,都沒有在所謂的超極本上展現出來。甚至連可靠性和堅固性都沒有辦法和macbook和surface

book相提并論。

是以刀客在以前的文章中提過,單獨依靠傳統pc廠家的自我改造,無法達到pc産業的革命性變化,所有産業革命,都是因為有新進入的廠家而促成了整體行業的變化。

好在我們在pc領域看到了蘋果和微軟,他們對産品和使用者需求的适配,讓我們看到了pc産業真正的未來,更人性化的設計和更時尚、個性化的産品形态,以及多用途的功能擴充,這才代表着pc産業未來的方向。

傳統pc廠家光用市場教育是遠遠不夠的,是需要像蘋果和微軟一樣的廠家,用超前的産品價值和巨大的市場銷量,讓傳統pc廠家要麼死掉,要麼重新适應使用者需求才可以在沉睡中醒來。

現在看來,這個時間不會太長,随着surface book的上市,傳統pc廠家賴以依靠的系統優勢(os

x和windows系統相比,在一些商業環境還是有不相容的情況)已經不存在了。從這個意義上講,蘋果和微軟已經給未來的pc産業做出一個樣本,隻要有新的廠家進入,彙聚蘋果和微軟,當年智能手機産業的巨變未必不會發生在pc産業身上。

也許這一天不會太遠,2016年抑或2017年呢?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