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Intel 制程領先也不夠?外資:難跨出 PC、伺服器舒适圈

英特爾(intel)在制程上的確定持了領先,但這是否真能滿足英特爾讓營運成長的迫切需求?有分析師對此充滿懷疑。

barron’s.com 3 日報導,瑞士信貸分析師 john pitzer 釋出研究報告指出,投資界原本不确定英特爾究竟是不是在制程上擁有領先優勢,尤其是在台積電預定今年第二季釋出 10 納米制程、英特爾卻要等到 q4 的情況下。

不過,英特爾以邏輯電晶體密度來比較各大對手的制程、并采納對手使用的業界标準計量之後,就可清楚知道,英特爾在 2014 年釋出的 14 納米制程技術,其實相當于台積電今年推出的 10 納米,而英特爾預定今年底釋出的 10 納米制程,則是台積電電晶體密度的近兩倍。

然而,pitzer 不認為這就代表英特爾已經大獲全勝。英特爾依循摩爾定律發展制程的速度比同業還快,的确能帶來明顯的經濟效益,尤其是在該公司主攻的 pc 和伺服器領域。但是,英特爾向來以單一模式來思考政策,經常在全新領域踢到鐵闆,至今還未曾在移動系統單晶片(soc)市場拿下重要版圖,自 2011 年購并英飛淩的基頻事業後,還處于虧損狀态。

不僅如此,英特爾的資料中心相關産業,例如 xeon phi 協同處理器、人工智能(ai)、矽光(silicon photonics)等,也比原先預期還要難以創造利潤。此外,雖然晶圓代工事業前景看俏,但英特爾至今僅取得微小的成就,且還未從 14 納米制程延宕、沖擊客戶 altera 的事件中完全恢複過來。

基于上述原因,pitzer 認為英特爾股價目前仍處于合理的區塊。英特爾 4 日終場上漲 0.33%,收 36.28 美元,創 2 月 27 日以來收盤新高。

英特爾積極搶攻晶圓代工業務。3 月 28 日舊金山釋出會上,英特爾宣布 10 納米制程将在今年量産,盡管時間點晚于台積電和三星電子,但是制程技術更勝對手。

venturebeat、barron’s 報導,英特爾宣稱,該公司 10 納米晶片的電晶體密度為前代 2.7 倍,并說從電晶體數量和閘極間距(gate pitch)看來,技術都超越對手。instinet 的 romit shah 是英特爾多頭,他說英特爾的 10 納米制程的電晶體密度領先同業,技術超越台積電。

英特爾表示,10 納米制程預定今年量産,該公司成本比對手低了 30%,表現也更勝一籌。制程微縮不斷縮小電晶體體積,電晶體變小、排列更緊密,訊号傳輸距離更短,運算速度更快。而且電晶體變小,生産材料變少,能壓低成本。

英特爾也與 ic 設計大廠arm合作,準備争奪 arm 架構的 ic 設計業者訂單。不過英特爾要搶單,有一大障礙。real world tech 和 microprocessor report 分析師 david kanter 指出,英特爾和 ic 設計大廠多有競争關系,不易拿下訂單。nvidia 找台積電代工、高通則委托三星,這些業者都和英特爾互相競争,不大可能采用英特爾的晶圓代工服務。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