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關于無人駕駛,英特爾又實作了一個“小目标”

人類對于未來總是充滿無限的想象。

以未來的出行為例,在即将出發之前,汽車已經根據指令提前到達。在靠近汽車的時候,車門自動開啟。上車以後,車門自動關閉,同時根據乘車人的指令,汽車自動啟動并開始在路上行駛。在行駛過程中,汽車将根據目的地選擇最優路線,自動加速、減速、轉向、避讓、停車,直到把乘車人安全送達目的地。在整個出行過程中,無需任何手動操作,一切交給智能的汽車來搞定,而乘車人可以在車上辦公、娛樂、休閑,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

如此舒适和智能的乘車體驗并非天方夜譚。随着物聯網、大資料、雲計算、人工智能、5g、深度學習等新it技術飛速發展,科技與汽車開始深度融合,谷歌、蘋果、特斯拉、阿裡巴巴、騰訊、百度、樂視以及寶馬、奔馳、奧迪等網際網路和汽車行業玩家紛紛進軍智能汽車和無人駕駛領域,無人駕駛的智能汽車不僅可以想象,而且正在逐漸成為現實。

就在昨天,10月26日,英特爾與東軟集團、一汽紅旗跨界合作,在上海共同舉辦了一場以“the next:科技×汽車”為主題的聯合釋出會。釋出會上,英特爾、東軟和一汽紅旗共同釋出了“智能駕駛艙平台”,該平台是國内領先的高內建度解決方案,由英特爾、東軟集團合作研發完成,一汽紅旗将率先應用以滿足消費者對于智能駕駛體驗的需求。從智能駕駛艙開始,英特爾、東軟集團與一汽紅旗已經攜手邁出了從智能駕駛到無人駕駛的關鍵一步。

關于無人駕駛,英特爾又實作了一個“小目标”

英特爾、東軟集團、一汽紅旗共同釋出“智能駕駛艙平台”

跨界強強聯合,1+1+1>3

目前,無人駕駛已經在全球範圍内掀起熱潮。無人駕駛市場快速增長,英特爾預計,到2025年,全球無人駕駛汽車市場規模将達到420億美元;2030年,将有1.2億輛無人駕駛程度不同的汽車上路;2035年,無人駕駛汽車将占全球汽車銷量的四分之一。

然而,要想真正實作無人駕駛,并不那麼容易。衆所周知,無人駕駛是新一代資訊技術的集大成者,不僅僅涉及汽車本身的技術,更重要的是晶片、傳感器、資料傳輸、資料中心、中央計算平台、傳感器叢集、雲計算解決方案等一整套系統的智能化運作。無人駕駛技術的複雜性決定了其實作不可能由單一的晶片、傳感器、雲計算廠商抑或是傳統的汽車廠商獨自完成,唯有無人駕駛産業和生态鍊各方通力合作,才能共同推動無人駕駛的程序。

英特爾、東軟集團和一汽紅旗正是基于上述背景正式釋出了“智能駕駛艙平台”。據了解,“智能駕駛艙平台”以強大的計算性能實作系統整合,降低客戶成本;以一個硬體平台無縫支援車載資訊娛樂系統、數字儀表以及車載導航儀等多個高清螢幕的使用和互動,提升使用者體驗;它還支援cpu和gpu硬體虛拟化加速,支援dual os滿足儀表和娛樂,實作智能駕駛的不同需求。

釋出會上,東軟汽車電子解決方案事業本部技術總監孟令軍還正式釋出了東軟集團“c4-alfus——下一代座艙系統”,據介紹,“智能駕駛艙平台”基于東軟c4-alfus平台進行研發內建。c4-alfus平台是由東軟自主研發的下一代座艙系統,它融合了業界領先的虛拟化技術,采用大尺寸和高分辨率觸摸屏的內建開發技術,可以整合車内資訊,實作多屏互動。同時,c4-alfus平台可以通過車内車外的互聯互通技術與其他多個平台無縫連接配接,實作高內建度、高性能、高可靠性的座艙系統。c4代表cockpit(座艙)、combination(融合)、 connectivity(互聯)、 cloud(雲)。

作為各自行業的領軍企業,英特爾、東軟集團和一汽紅旗三方跨界創新,強強聯合,共同推出“智能駕駛艙平台”,真正實作了“1+1+1>3”的效應。對于此次合作,一汽技術中心資訊化總監李謙博士和東軟集團進階副總裁、東軟汽車電子解決方案事業本部總經理簡國棟均表示,三方的合作将推進駕駛領域的技術革新、體驗創新,将推動汽車産業變革和轉型,為汽車産業的長遠發展樹立标杆。

英特爾中國區域業務董事總經理王稚聰則表示:“英特爾具備獨一無二的優勢,能夠為産業夥伴提供領先的技術支援,共同打造合作共赢的産業生态,共同推動智能駕駛體驗。”

關于無人駕駛,英特爾又實作了一個“小目标”

英特爾中國區域業務董事總經理王稚聰

獨一無二的計算優勢

作為快速增長的智能互聯裝置之一,無人駕駛汽車需要使用傳感器技術和性能強大的處理器來感應周圍情況并持續作出反應。未來,無人駕駛汽車将成為資料的重要來源。到2020年,每輛無人駕駛汽車每秒将産生4tb的資料量。這一巨大的資料量,要求無人駕駛汽車必須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收集資料,并對海量資料進行分析處理。

顯然,當汽車變得越來越智能,計算能力的重要性便日益凸顯,而這正是英特爾的優勢所在。在無人駕駛領域,英特爾能夠提供從汽車、網絡到雲的端到端無人駕駛解決方案。英特爾可以為無人駕駛協作提供廣泛的資源:車内計算;強大的雲和一套機器學習解決方案;高帶寬、低延遲連接配接系統;強大的記憶體和fpga技術;人機接口以及安全技術。目前,英特爾正在不斷投資于這些技術,以實作無人駕駛。

據悉,此次推出的“智能駕駛艙平台”,正是基于10月25日英特爾在巴塞羅那物聯網解決方案大會上釋出的最新英特爾®淩動™車載處理器apollo lake,它是英特爾專門為車載體驗所設計的全新處理器,支援車載資訊娛樂系統、車載駕駛艙體驗、數字儀表、後座娛樂和先進駕駛輔助系統。

英特爾物聯網事業部中國區總經理陳偉在釋出會上表示:“今天東軟、一汽紅旗汽車和英特爾聯合釋出的‘智能駕駛艙平台’,是我們在提升全新智能駕駛體驗的一個重要裡程碑。該平台基于英特爾® 淩動™車載處理器,是英特爾專門為車載體驗所設計的全新處理器,我們期待和合作夥伴推出更多的基于英特爾® 淩動™車載處理器汽車解決方案,積極推動整個汽車産業的發展。”

關于無人駕駛,英特爾又實作了一個“小目标”

英特爾物聯網事業部中國區總經理陳偉

從無人駕駛到物聯網

事實上,在此次“智能駕駛艙平台”釋出之前,英特爾在通往無人駕駛之路上早已開始提前布局。2016年7月1日,英特爾與寶馬集團和mobileye宣布展開合作,共同研發無人駕駛必要的解決方案以及創新系統。這三家分别來自汽車、科技與計算機視覺與機器學習行業的領軍企業共同合作,目标是到2021年實作高度自動駕駛車輛和全自動駕駛車輛量産。

除此之外,英特爾還通過先後收購fpga 制造商 altera、計算視覺軟體公司 itseez、深度學習公司 nervana、機器視覺公司movidius等,在fpga、深度學習、機器視覺等技術領域廣泛布局。那麼問題來了,英特爾為何布局無人駕駛?

衆所周知,随着大資料、雲計算、5g、人工智能等技術不斷成熟,一個萬物智能互聯的時代正在到來。gartner 預測,到 2020 年,全球所使用的物聯網裝置數量将超過 200 億台, 思科預測,未來 10年,全球物聯網産值将達到 8 萬億美元。面對物聯網如此龐大的市場空間和巨大的發展潛力,全球衆多企業已經開始布局。

其中,英特爾亦不例外。在目前全球pc市場持續下滑的大背景下,曾經作為pc時代佼佼者的英特爾在巨大的挑戰面前,亦開始尋求戰略轉型之道。在英特爾看來,越來越多的裝置将通過網絡實作互聯互通,這些物和裝置通過網絡連接配接至雲、資料中心,正在形成一個加速增長的良性循環,開啟萬物智能互聯的新世界。英特爾ceo科再奇曾表示,英特爾正在不斷拓展科技的疆域,将從一家pc公司轉型為一家驅動雲計算和數以億計的智能、互聯計算裝置的公司。

顯然,作為未來最智能的互聯裝置之一,汽車正在成為英特爾布局萬物智能互聯時代的重要領域,而布局無人駕駛可謂英特爾物聯網戰略的一個“小目标”。此次英特爾、東軟集團和一汽紅旗聯合釋出的“智能駕駛艙平台”則是從智能駕駛邁向無人駕駛的起點,同時英特爾亦表示将持續與汽車、科技産業生态鍊的廠商、服務提供商攜手合作,共同應對無人駕駛領域的挑戰,推動全球無人駕駛的程序。

從智能駕駛到無人駕駛,英特爾的“小目标”正在一步步實作,而從無人駕駛到物聯網,英特爾将如何助力萬物智能互聯,引領智能互聯未來,我們将拭目以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