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隻要我愛,就不惜一切”的董小宛

作者:老缸曆史

董小宛和柳如是、李香君、陳圓圓是“秦淮八豔”裡名氣較大的四位,故事比較多。“明鏡懸天猶有韻,幽蘭雖香不禁風。斷梗飄蓬無歸處,天涯芳草何處逢。”董小宛的這首《元夕》透着玲珑才情,也透着一絲自傷自戀的凄婉,映射着她那短暫、幸福而又悲情的一生。

“隻要我愛,就不惜一切”的董小宛

董小宛本名董白,出生于一個蘇繡世家,“董家繡莊”傳承200多年,在蘇州小有名氣。刺繡是一份藝術活,董家為此沾染着幾分書香氣息。董白是獨生女,父母當成寶貝,從小教她詩文書畫、針線女紅,她漸漸出落成一個才德雙全的“小家碧玉”。無奈天有不測風雲,董白13歲那年,父親突然得了重病去世,她和母親備受打擊,繡莊的事無心打理,就委托一個夥計全權掌管。哪料到這個夥計是個白眼狼,幾年時間就把繡莊倒騰空了,還在外面欠下了上千兩銀子的帳。董白的母親一急之下病倒,繡莊被迫關閉,外面的債主輪番上門要賬。

“隻要我愛,就不惜一切”的董小宛

生活的重擔一下子壓到了15歲的董白身上,為了給母親治病和還債,她在借貸無門的情況下,被迫答應了别人的引薦,來到南京秦淮河畔的畫舫中賣藝,并改名小宛。董小宛容貌秀麗、氣質脫俗,加上一身的才藝,她很快就在秦淮河畔出了名,成為很多男人追捧的名伎。名伎不是名妓,董小宛在歡場之中始終儲存着一絲孤傲,堅守着賣藝不賣身的原則。她笑語嫣嫣取悅客人,她輕歌曼舞展露風情,她興緻盎然陪客人出遊,她慢慢熟悉并适應着歡場規則,在燈紅酒綠中麻醉着自己。

“隻要我愛,就不惜一切”的董小宛

直到有一天,一位公子的到來改變了她的生活。這位公子是号稱晚明四大公子之一的冒辟疆。冒辟疆是名門之後,14歲時就受到當時文壇巨擘董其昌的贊譽,被其譽為初唐王勃。而且冒公子長得很帥,人們稱贊他為“一時瑜亮”。 冒公子是一位多情公子,跟青樓裡的多位美女談過戀愛,其中就包括董小宛的好姐妹陳圓圓。不過當時的文人雅士逛青樓是風流韻事,娶幾房小妾也是常事,冒公子的做派并不顯得突兀。

“隻要我愛,就不惜一切”的董小宛

冒辟疆尋找小宛費了不少勁,但兩人第一次見面并沒有碰出火花。在當時小宛的眼裡,這位号稱晚明四公子之一的冒辟疆,也隻是個尋花問柳的尋常客人。老鸨把冒辟疆領來的時候,她剛陪别人飲過酒,帶着幾分醉意斜倚在花徑旁的朱欄上,粉面桃花、眼波流轉,靜靜地看着冒辟疆,卻不說話。冒辟疆搭讪幾句,不見多少回應,看不出佳人對自己這位名公子有半分仰慕,也就意興索然,沒聊多長時間,就失意而去。此時的董小宛16歲,正在“五陵年少争纏頭,一曲紅绡不知數”的風頭上,對不熟悉的男子,自然不會輕易動心。

“隻要我愛,就不惜一切”的董小宛

董小宛劇照

董小宛在秦淮河畔又呆了三年,19歲時她的母親溘然長逝,她傷心欲絕,卧床不起。就在此時,冒辟疆第二次來到了她的面前。或許是厭倦了歡場,想要過另一種生活,或許是喪母之痛需要人安慰,這一次董小宛和冒辟疆聊得很好、很深入,以緻于她遽然決定對這位帥哥才俊以身相許,想讓他給自己一個身份、一個家。

“隻要我愛,就不惜一切”的董小宛

春風一度之後,冒辟疆走了,他要到金陵參加科考。臨别前他信誓旦旦地對小宛承諾,等他科考完就與之成婚。然而等來等去,小宛卻始終等不到他的一絲消息。其實,這是冒公子的一貫做派,他先前流連花叢,遍撒情種,也曾答應了陳圓圓的成婚請求,卻也是找理由推來推去,直到圓圓被權貴劫掠入京。小宛比圓圓更堅強,她買了一條船,帶着一個丫鬟,動身前往金陵去找心上人。途中,她們不幸遇到了土匪,逃進蘆葦叢中才僥幸躲過一劫。但船舵又壞了,無法繼續行駛,可憐的董小宛餓了三天三夜,才支撐着到了金陵。

“隻要我愛,就不惜一切”的董小宛

小宛曆盡艱險千裡尋夫的故事感動了參加科考的學子們,他們在秦淮河畔為小宛接風洗塵,并邀請佳麗歌舞作興。冒辟疆可能也被感動了,對小宛的愛更真誠了一些,想着跟小宛成婚。然而小宛的的歌妓身份還沒有解除,自然不能跟他完婚。想要贖身,就必須給老鸨支付一筆巨款,冒辟疆無力籌措、一籌莫展。萬般無奈之際,小宛曾經的好姐妹柳如是跟丈夫錢謙益路過南京,向她伸出了援手,花錢将小宛從煙花之地徹底解救出來。

“隻要我愛,就不惜一切”的董小宛

柳如是、錢謙益劇照

在做通冒辟疆家裡人工作以後,董小宛與冒辟疆喜結連理。雖說隻是個妾室的身份,但她心裡很滿足,她終于又有了一個家。董小宛賢淑聰慧,把家裡打理得井井有條。她孝敬公婆,與冒辟疆的正室夫人蘇元芳相處融洽,還悉心照料蘇氏所生的三個孩子,深得冒家人的信賴,把财政大權交給了她。她也不負所望,将賬目打理得清清楚楚,從未給自己添置過一件首飾,沒有存下一文私房錢。她還是個烹饪高手,禮部侍郎錢謙益将她制作的“董菜”稱作“詩菜”。她制作“董糖”,釀制的數十種花露漂浮在白瓷碗裡,暗香浮動,氤氲着溫潤的光。

“隻要我愛,就不惜一切”的董小宛

崇祯皇帝劇照

婚後,董小宛和冒辟疆住在水繪園裡,吟詩論畫,品茗論藝,過了9年潇灑快活的日子。可惜他們生活在明亡清興的曆史大變局中,好日子随着明朝的滅亡戛然而止。1644年,李自成率軍殺入北京,崇祯皇帝自缢身亡,朝野局勢一片混亂,冒家一家老小也踏上了逃亡之路。途徑馬鞍山一帶時,他們不幸與清兵相遇,董小宛、冒辟疆等8 人趴在地上裝死幸免于難,冒家其他20多口人都慘遭殺害,随身攜帶的财物、珍貴字畫都丢失了。

“隻要我愛,就不惜一切”的董小宛

戰亂過後,冒家輾轉回到劫後家園,家裡被洗劫一空,日子變得十分艱難,多虧董小宛精打細算,勉強維持着全家的生活。在這節骨眼上,冒辟疆卻得了瘧疾,身子一會冷一會熱,再加上腹瀉嚴重,他被折磨得奄奄一息。為了照顧他,董小宛把一張破草席鋪在床榻邊作為卧床,衣不解帶地照顧丈夫,有時整夜不能睡覺。她每天給冒辟疆端湯服藥,處理令人作嘔的排洩物,還要忍受病中丈夫的暴躁責罵。她始終默默承受,溫柔相待,堅持了5個月,丈夫轉危為安。可她自己卻累倒了,一病不起,直至香消玉損,年僅28歲。

“隻要我愛,就不惜一切”的董小宛

董小宛,堪稱青樓中的奇女子,是真正的“ 出淤泥而不染”。她火熱地愛着冒辟疆和他的一切,真正做到了張愛玲所說的 “隻要我愛,就不惜一切”。

聲明:本文是原創,圖檔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謝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