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那些渐行渐远的美食记忆

作者:古韵棱光
那些渐行渐远的美食记忆

单位食堂做“茄汁鱼”,每次都会多盛几块,不因味道,只为记忆。

80年代,正上中学时最爱“茄汁鱼”罐头,“丹东国营厂”出得最好,我一人蘸着馒头能报销一整桶。那时家里条件虽好,父母整天变着花样做各种“大菜”、青菜、面点等,生怕长身体的我缺了营养。可即便不缺嘴,也还是馋火腿、罐头这样新鲜的奢侈品。

每个阶段我都有难忘的美食记忆。比如在保定上学期间,学校附近的“朝鲜小菜”和“四川担担面”最具诱惑。每到周末,与同宿舍的两个姐妹就相约出门,有负责买大饼、朝鲜小菜的;又买瓜子、水果的;剩下的一个出钱请吃面。我们把买的东西集中在饭桌上,三个人所花费用基本相等。这种aa制的吃法,吃得花样多,既解馋又省钱。

那些渐行渐远的美食记忆

一个人在外,用钱地方多,需精打细算,有了节余,会在放假时花光。给爸爸买个健身球,给妈妈买个发卡,或是给哥哥买支钢笔。亲人不在身边的日子,学会了感恩,每当念起父母的好,都会泪流满面。带回去的礼物,父母高兴之余,会在临走时多塞上几块钱。

为了节省生活费,开学时会从家里带上一周的干粮。还记得肉丁炸酱给宿舍人带来的惊喜。每天晚自习下课,吃着馒头抹炸酱,除了吃得开心,还能吃出嘴甜。为了吃到她人的好吃食,我妈成了咱妈,她爸成了咱爸。当电话里讲给父母听时,放假回来带的东西便更丰盛了。

那些渐行渐远的美食记忆

因为吃了妈妈“揽的”的大柿子,毕业那年,同学大山楞要先跟我回家,说去看“咱爸咱妈”,可见,当时的馋丫头之多。物质的匮乏,使对美食的渴求变得直截了当,即便到现在,再见那些食品时,还是忍不住地亲昵,尽管已食之无味。

一位同事的美食记忆与我不同,当年让他印象深刻的食物,现在他看都不看一眼。小时候,他家孩子多,又只父亲一人赚钱,伙食以玉米、红薯、白菜、萝卜为主。尽管这些过去的粗粮已转运成为当今的营养美食,可他连看都不看一眼,专捡大鱼大肉吃个够。而我小时候天天吃着青菜炒肉不说,每周还有鱼、肉解馋,所以没吃过粗粮的我,现在最爱的就是萝卜、白菜、红薯、玉米这些粗粮。每次我俩同桌吃饭,就吃出年代感,吃出话题,吃出回忆。

那些渐行渐远的美食记忆

民以食为天。对于美食,每个人,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记忆。不管好坏,经历了就放不下,任凭怎么寻找,都没有当初的感觉和味道了。吃下的虽然是美食,可反馈的却是那个年代的特征和当时所拥有的心情。

文字丨张弘

图片丨张弘

排版丨张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