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董必武第二次回故乡红安,为什么要反复这样叮嘱

作者:秦楚刊号
董必武第二次回故乡红安,为什么要反复这样叮嘱

1958年3月10日,董老和夫人何莲芝随湖北省委农业检査团到红安检査工作,第二次回到红安。

从武汉动身的时候,董老不肯坐小卧车,坚持要与省里的同志一道坐大交通车,张体学同志再三说服,他才答应坐体学同志的车子。

车到高桥区,董老就先到马鞍山水库工地视察。这一天,数千民工正冒着春寒修马鞍山水库,当民工们发现董老来到工地时,一下子沸腾起来,掌声、欢呼声经久不息。董老向民工们挥手致意,高声说:“乡亲们好啊!我向你们表示慰问,祝你们早日修好水库!”董老的关怀给了民工们以极大地鼓舞,纷纷表示一定要提前完成任务。

离开马鞍山水库,董老一行来到八里湾,他看到八里湾机关安了电灯,笑着说:“你们这里还不错,安了电灯。”接着问:“电是从哪里来的?八里乡党总支书记潘知同志回答说:“前年,在离这里12华里远的伊河墩建了一个小水电站。”董老还关心地问了“能发多少电?水有多大流量、多大落差?”等问题。并叮嘱潘知同志:“你是在农村工作的干部,是以搞农业为主的,要懂得水电与农业的密切关系,与群众的密切关系,要当内行干部。”他后来在给潘知同志的题词中,特别强调指出:“在成为农业内行的基础上研究一门工业技术。”

董老还看了八里乡的中心集市和生产资料门市部,详细询问了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食油、碘盐和农具等方面的情况。

董老在八里湾视察了三个小时。吃中饭时,他看到桌上摆满了菜,不高兴地说:“当干部要带头勤俭节约,不能脱离群众搞特殊化。”张体学同志连忙解释说:“今天这桌饭菜是我叫办的。”董老说:“是你叫办的,超过了伙食标准也不好。”并再次叮嘱干部不要搞特殊化。后来给董老办的伙食,总是四菜一汤。

11日上午,董老到县委书记程鹏和技术员祝翼鸿种的试验田视察。在杏花乡东门畈下车,董老走到石拱桥头问:“这就是‘问有桥’吧?”“是的。”杏花乡党总支书记郭继太回答。董老看见田野里草籽葱绿茂密,油菜一片金黄,社员们有的在积肥送肥,有的在平田整田,春风拂拂,笑语阵阵,好一派繁忙景象,联想到县委汇报的生产规划,即兴赋诗:

红安群众事先行,规划详明首动心。次要生根深到底,开花结果变黄金。

董老见路边一块田里麦苗长得特别肥壮,便蹲下身看了看麦苗问:“这块为什么长得格外好?”“因为冬天这里堆过牛栏粪。”郭继太答。“嗯!”董老点点头说:“这就是证明,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董老一口气登上了河坎村后的小山坡,鼓励大家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看到河坎村边的田冲,有四五个社员在扬鞭吒牛,,便问:“河坎这条河,历来泥脚深,又冷浸,过去产量很低,现在还是那样子?”“不!”郭继太回答,“水稻已经连续三年达到五六百斤,比解放前翻了一番。”“你们是怎么翻起来的呀?”董老很感兴趣地问。郭继太答:“一是精耕细种;二是改良土壤。”董老问:“这些田怎么改?”“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冲上是沙田,就来个“沙田掺土肥肉炖藕’;冲下是烂泥田,就来个泥田掺沙,白糖粘粑’。”郭继太说完得意地笑了,“好,好!”董老赞不绝口。

再往前走,董老看到有个老农在地里翻耕,他高兴地走上前,从老农手里拿过牛鞭,稳稳地扶着犁尾,“呵哧”一声,犁起田来了,老农秦必传连忙说:“哎呀,董老你快歇着!”董老问:七寸步犁好不好用?能耕多深?比旧式犁有哪些优点?老秦都作了回答。随后,董老视察五丰岗。称赞说:“五荒’变成了五丰",山变水变人也变,粮丰油丰草也丰。”

下午,在万胜乡叶家畈村,董老参观了全国社会主义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代表、县劳动模范徐正修大妈种的试验田,并与她促膝交谈。同志们告诉董老,徐大妈在民主革命时期是送子参军的模范,现已年逾七旬,仍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被县妇联授予“五好之家”的光荣称号。董老高兴地称赞徐大妈“人老心红"。当即赋诗:

举世闻名徐大妈,一心革命世堪夸。妇联以彼为旗帜,试验田兼五好家。

在农场乡魏家湾村,董老看了农民大面积改良土壤,很有兴趣地看到两个十二三岁的小孩子,用自制的小车推土,称赞说:“做得好,做得好”,并即兴吟诗一首。

董老对家乡的水利建设十分重视,每到一个水利工地,都要题字、题词,或写诗祝贺,鼓舞群众的干劲。12日上午,董老视察了火连畈,说:“红安是个山区,地势高涸,历史上的荒年、干旱占十之八 九,红安人世代都愁苦在缺水缺粮上。"陪同的副县长肖林山插话说:“县委已打算在这里修一座水库,等烟宝地水库有个眉目后,我们考虑整个东片的水利兴修问题。”接着,肖林山同志把全县以倒水河为界划定的东西两大水系的修建设想,向董老作了简要的汇报。董老说:“这就好,我希望见到火连畈能自流灌溉。”。

在董老的鼓励和敦促下,火连畈水库于1959年全部竣工。消息传到北京,董老很高兴,亲笔题书“火连畈水库”五个大字,随信寄到了红安县委。

12日下午,董老在省长张体学、黄冈地委书记姜一的陪同下视察七里坪,向七里坪烈军属代表,区、乡干部,劳动模范和湖北省下放到天台林场的干部七百多人作了重要指示,号召“人人动脑筋,把苏区建设得更好。”听说72岁的老赤卫队员王启亲,多年来一直不要政府供养,自己喂猪养鸡,开荒种菜,还坚持参加生产,不到三个月时间,做了两百多个工分,董老连声称赞:“不简单,不简单!”并赋诗相赠。

在七里坪,董老走遍每条街巷,凭吊烈士,瞻仰革命遗址遗迹,视察解放后新建的医院、学校、车站、百货、书店…抚今追昔,多少往事涌上心头。13日清晨,写下了题为《红安七里坪》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句:

残垒犹存旧战痕,义军根据地传名。而今建设能跃进,不愧当年七里坪。

13日上午,董老来到大礼堂,在全县二千多人的干部会上作报告,全体干部起立热烈鼓掌,掌声中董老脱帽向同志们问好、致意!董老在讲话中,赞扬红安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山乡、创建自己的新生活”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接着,阐述了国内外形势,希望大家珍惜和平环境,与党同心同德,再接再厉,作出贡献。勉励大家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会后,董老一行视察了正在兴建的烈士祠。

下午,董老和夫人何莲芝在县长马友才的陪同下,步行到云台山脚下的朱格看望父老乡亲。在朱格,董老还品尝了乡亲们为他们做的绿豆粑。

在红安期间,董老还参观了文化馆举办的“红安革命文物展览”,他参观后很有感慨地说:“内容丰富有余,陈列气魄不足。”并问到博物馆的筹建问题,县委书记程鹏说:“我们已请中南设计院进行了设计,正在备料、准备动工。”

14日,董老离开红安去武汉。临行前,老人家再三叮嘱送行的县委干部:要发扬红安的革命传统,把工农生产搞上去,让群众的日子好起来。

参考资料《湖北文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