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董必武第三次回到故乡红安,特别到了这里

作者:秦楚刊号
董必武第三次回到故乡红安,特别到了这里

1962年5月11日,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的董必武与夫人何连芝,第三次回到了故乡。

董老到红安时,正赶上红安县委在开会,议题是纠正前几年工作中的失误,安排今后的工作。董老告诫县委领导:“你们在纠正偏差、吸取教训方面开始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一个共产党员在任何时候都要实事求是,不能说假话,不能随风倒。”

5月13日,董老视察了红安县第一中学,受到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他把拐杖挂在左手手腕上,右手不停地挥动着帽子,向欢呼的师生致意。董老勉励广大师生要发扬黄安中学的光荣传统,努力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

董必武第三次回到故乡红安,特别到了这里

董必武纪念馆

随后,董老偕夫人何连芝一行参观了红安县博物馆。董老肯定陈列内容很有地方特色,强调红安博物馆要突出“革命“二字。

回到县委,董老就如何迅速恢复元气、节约度荒、检查核实全县口粮安排问题,与县委分管同志进行了认真摸底和反复研究,并针对各区不同的“家底”,提出了看法和建议。

董老还就改建南门河桥和安装自来水等事情提出了要求。在南门河边,董老说:“过去,这里河床低下,常走竹排,现在这座木桥一到发洪水的时候,两边就隔断了。最好是不是改建个钢筋混凝土的?”又说:“红安县城有史以来都吃井水,井太深了,很不方便,加上矿物质多,味道咸苦。你们在考虑改桥时,可不可以把自来水的问题也一起解决?”县委的同志当即表示,等情况好转后就按董老说的去办。

14日上午,董老离开家乡。他步行出城,依依不舍地与乡亲们挥手告别。

途中,董老一直牵挂着红安县灾情比较严重的觅儿区。在觅儿区三叉路口,董老一定要下车看看,他握住区委书记彭毓南的手,第一句话就问:“听说你们区的灾情很重,春荒度得过去吗?”彭毓南说:“觅儿的灾情是很重,但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了。”看到大金周围的山上光秃秃的,董老关切地问:“这里连草都不长,可以栽树吗?”彭毓南回答:“可以,我争取今年育苗,明年栽树。”董老说:“可以叫县委从内蒙古搞些榛子回来栽,榛子容易栽活,嫩苗可以作饲料喂牲口,结的籽可以打油,老了可以当柴烧。”董老接着说:“绿化重要哇!是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大事,不可轻视。”

董必武第三次回到故乡红安,特别到了这里

董必武题字的红安博物馆

上车前,董老再次握住彭毓南的手说:“在困难时,越是要到群众中去,了解情况,关心群众。与群众同甘共苦,把群众的冷暖、疾苦装在心里,群众就会与干部一条心,也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董老饱含深情的话语,令在场的干部群众深受感动。人们目送董老的车渐渐远去,久久不愿离开。

返京途中,他在东湖宾馆亲笔为红安县革命博物馆题写了馆名。参考资料:《湖北文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