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大禹文化」大禹生平事迹述略

作者:大河州

来源:董克义 临夏文艺

「大禹文化」大禹生平事迹述略
「大禹文化」大禹生平事迹述略

大禹生平事迹述略

董克义

大禹,生活在公元前21世纪,由于缺乏必要的史籍,他的生卒年、生平事迹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依据相关传说、史料、考古成果和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公布的《夏商周年表》,一些人推断了大禹的生平。这里简述沈建中先生的推算陈述[ 沈建中.大禹陵志[M].北京:研究出版社,2005.],对大禹的生平事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大禹生于公元前2127年,23岁被舜任命为司空,分管平治水土事宜,开始治水。30岁时娶涂山氏女娇为妻。治水13年,36岁治水成功,改任司徒。37岁舜帝“荐禹于天”,成为帝位继承人,代行舜帝摄政17年,巡视考察九州之长,统兵平服苗乱。53岁时舜帝逝世。“三年丧毕”时禹56岁。丧毕 “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禹在位第十年,向东巡视,登茅山,朝见群臣,四方诸侯齐齐来会,“执玉帛者万国”。在朝群臣、会诸侯之后未久,病亡于会稽,享年65岁,葬于会稽山。

「大禹文化」大禹生平事迹述略

夏朝国家结构示意图

大禹一生的事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治理洪水。

这是后人称道的大禹一生最大的事迹,因此他成了华夏先民中的治水英雄。治理了当时的大洪水,解除了水患,不仅开创了“地平天成”的新局面,使天下安定,人民安居乐业,四海之内向京都的进贡源源而来,顺风畅通,天下呈现一派太平大治景象,这为华夏民族的生存、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使疆土东濒大海,西及沙漠,南北贯通,声教远播外族,各部落、各民族的凝聚力空前增强。

二、平三苗。

这是大禹的又一重要事迹。三苗,又称苗民、有苗,是上古一强大部族,居地在长江、淮河、荆州一带,屡屡作乱。自黄帝至尧舜,三苗一直是侵扰华夏部落联盟的大敌,不断滋事骚乱。大禹治水时,苗民不服从调配,矛盾激化,战事相续。《史记·夏本纪》曰:三苗“数为乱。”《淮南子》曰:舜“南征三苗,道死苍悟。”禹在代舜摄政的初期就说:“苗顽不功,帝其念哉。”(《史记·五帝本纪》)禹知道舜帝因未能降服三苗而心里不安,于是决心率师征苗。

关于当时华夏部落联盟与三苗的冲突与争斗,以及禹最后征服苗乱之举,在先秦文献《诸子集成》中多有记载。《墨子·非攻》曰:“昔者三苗大乱,天命殛之……禹亲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墨子·兼爱》载:“济济有众咸听朕言,非惟小子,敢行称乱。蠢兹有苗,用天之罚。若予既率尔群对诸群,以征有苗。”这些“禹誓”堪称其出师宣言书和动员令。《国语·周语下》也载禹征服了三苗:“夷其宗庙,而火焚其彝器,子孙为隶,下夷为民。”

但也有史料和研究观点称三苗是被禹感化而臣服的。《韩非子·五蠹》曰:“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荀子· 成相篇》亦曰:“禹劳心力尧有德,干戈不用三苗服。”禹或用武力,或用文韬,或文、武两手并用,终于收服三苗,不仅消除了外患,使华夏族的势力直达长江流域,扩大了疆域,又融合了三苗的百姓,大大增强了部落联盟内部的团结和实力,壮大了华夏族的族群,而且使大禹本身的声望更高,盟主的地位日益显露和确立。大禹平苗得胜和治水成功一样,在王权政治方面来说,都为夏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启皇极之图畴。

这是大禹的宏图大略和伟大的历史贡献。清康熙帝说:“大禹精一传心,启皇极之图畴;功在民生,定中邦之井牧。”“皇极”意思为帝王统治天下的准则,即所谓打中至正之道;也指皇帝、帝位。“井牧”意思为按土质划分田地,或为井田耕作,或为牧地畜牧,二牧而当一井,以便于授田、贡赋。这句话的意思是大禹通过一系列措施和行动奠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基础。这些措施和行动包括:

「大禹文化」大禹生平事迹述略

禹贡九州图

一是治洪水定九州、平三苗,统一了疆土。

二是切实进行了加强统一的制度建设。给各诸侯赏赐土地,并在每五个诸侯国中立贤者一人为方伯,谓之五长,以相统治,实行层次领导,促进统一局面。将疆域划分为九个州,又以王畿为中心,每外伸五百里为一服,共划定五服,并按各服的远近、地情、物产,确定了贡赋物品和标准,于是“各以其职来贡,不失厥宜”,“贡赋备矣”。这种纳税制度,具备了王权的经济实力。又鼓励耕稼,进行了调权衡,平斗斛,统一度量衡等措施。

三是较强实力的王权军队形成。这点可以从军事化的治水大军和征三苗的大军可以看出。还有在启即天子位时,有扈氏起兵反叛,启“乃召六卿”(《尚书·甘誓》)与之战于甘。六卿即六军主将。由此可证,禹时天子六军已备。

四是刑法已立。《史记·夏本纪》曰:皋陶“敬禹之德,令民皆则禹,不如言,刑从之。”这是王权制度产生或行将产生的标识。

五是大禹具备了成熟的治国治政的能力。如坚持善政厚生、政在养民、知人善任、尚贤使能、纳言听谏、聚集立国人才、清廉自律、克勤于邦等,禹的言行、风范和人格魅力在民众中树立了很高的威信,给民众以极好的影响。

这些制度的确立,刑法的产生,军事机构的建立,为建立王权国家创造了成熟的条件,再加上大禹自身成熟的治国治政的能力的具备,从主观和客观条件方面奠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基础。

「大禹文化」大禹生平事迹述略

禹铸九鼎形制图

六是茅山(会稽)大会诸侯的一系列举措,促成奴隶制的王权国家的正式产生,中国古史正式演进到君临天下的王权国家时代。首先是召万国诸侯执玉帛来会,“观示中州(即中国)诸侯”,用今天的话说即考察全国的高级干部。又《汉书·郊祀志》载:“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禹铸九鼎,标志着他在九州的最高权威已经树立,统一国家局面已经形成,王权的地位和王者的权威已经固定。其次是以休养万民为宗旨,“会计治国之道,因传国政”,即综合并研究国情,制定国政,颁布政令,确定统一国家的行政措施。其三是“封有功,爵有德,恶无细而不诛,功无微而不赏。”以此选拔人才,凝聚人心,消除反叛势力,达到政通人和、巩固并加强王权的目的。如这次大会上地处浙江西北的防风氏部落酋长防风氏迟到,便被“斩以示众,示天下悉属禹也。”至此,万国诸侯悉听大禹号令。其四是禅会稽。其五是正式宣布“国号曰夏后”。这一宣布,标志部落联盟时代正式了结,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正式产生,完成了中华大地从原始的部落社会进入奴隶社会的飞跃。自禹开始,中华民族由部落联盟形成国家,并有明确的国号(夏后)和行政区域(九州)。

四、开帝制之世袭。

大禹首创“父传子,家天下”的帝位世袭制度。在禹以前,帝位传贤不传子,实行“禅让”制度。禹即天子位创立夏朝后,改变了“禅让”传统,实行了帝位世袭制度。

禹是一个从“禅让”制过渡到世袭制的关键人物,在帝位传承这件大事上有“两重性”。一是他表示了“禅让”姿态,先举年龄比自己还大的皋陶为继承人,皋陶死后又荐其子伯益为接班人,但皋陶死于禹前,伯益资历资格不够,不被为各部落的诸侯所认同拥戴。二是精心培植子启自身具备继位的条件和优势,因势利导又名正言顺地让子启承袭了帝位。

关于大禹创立世袭王朝的历史意义,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作了很好的评述:“由于夏朝实行帝位世袭制度,自禹至桀十七帝(十四世)世系分明,制度益趋巩固,形成了一个高出众小邦之上的原始政治机构,也就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世袭制度的创始,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划时代的大进步。”这一划时代的大进步,也是大禹对华夏民族发展的大贡献。

——选自董克义编著《大禹导河积石》

「大禹文化」大禹生平事迹述略

作者简介:董克义,知名文化学者和“花儿”学者。原积石山县志编辑部总编辑。系中国民协会员、中国民协“花儿”文化委员会副主任、省民协理事、省民俗学会理事、甘肃省保安族文化研究会理事和学术顾问、甘肃广播电视大学河陇文化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前任临夏州民协主席。

「大禹文化」大禹生平事迹述略
「大禹文化」大禹生平事迹述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