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942年,毛主席给刘少奇发去绝密电报,随后刘少奇化名前往山东

作者:地缘历史档案馆

1942年4月,一个名叫胡服的人,在百余名便衣新四军战士的掩护下,从苏北阜宁单家港出发,一路上昼伏夜行,朝着山东方向而去,在4月初抵达山东根据地临沭县朱樊村,在一群警卫的护送下住进王氏旧宅。

胡服进来后,生活上并没有什么要求,房间里只有换洗衣物和枕头,旁边则住着一名警卫员。“胡服”来了之后,或者在这个院子里面见当地不同的干部,跟他们谈到深夜,或者在警卫的保护下,经常跑到村里和年长老人促膝长谈,了解底层民众的真实想法。

经过几个月的紧张忙碌,胡服在警卫员的保护下返回延安,他们这才从别人口中得知胡服的真实身份,原来他就是中央领导刘少奇,此次接到毛主席密令主持山东工作。那么为何毛主席专门派刘少奇来山东?刘少奇在山东又有哪些举措?最后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1942年,毛主席给刘少奇发去绝密电报,随后刘少奇化名前往山东

刘少奇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寇对华北地区集结重兵,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国共双方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携手抗击日寇侵略。山东是连接华北和华中的战略要点,日军占领平津后,剑锋直指山东。

1937年12月23日,日军南下渡过黄河攻打济南,驻守济南的为国民党山东省主席兼第三集团军司令韩复榘,为了保存实力,丝毫没有抗战决心,面对日军的进攻不战而退,望风而逃。仅仅在不足一个月的时间里,山东大多数地区沦入敌手。

1942年,毛主席给刘少奇发去绝密电报,随后刘少奇化名前往山东

韩复渠

山东的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对于抗战全局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在抗战爆发之际,我党已经开始在山东呼吁民众抗战,建立武装力量,开辟抗日根据地。1938年年底,我党已在山东北部开辟了以乐陵、宁津、庆云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山东地区的抗战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1939年,为了增强我党山东抗战力量,粉碎日本侵略对根据地的进攻,115师进入山东。115师师长林彪已前往苏联养伤,现在的师长、政委为陈光和罗荣桓。115师进入山东后同山东纵队联合下,拔掉大量日伪军的据点,扩大了抗日根据地的范围,巩固着根据地建设成果。

军事上的胜利,自然离不开政治、经济的作用。进入山东之初罗荣桓和朱瑞(中共山东分局领导)积极推行“二五减租、分半减息、五一增资”的政策,得到了底层民众的衷心拥护,鲁西北的抗日根据地得到了迅速发展,大大巩固了抗日民主政权。

然而罗荣桓和朱瑞不久之后发生了分歧。抗日战争进入1941年后,山东根据地进入最艰难的时刻。当时日军为了配合德军进攻苏联,同时为太平洋战争做准备,企图肃清山东境内的抗日武装,以达到打通南北交通要道的目的,对山东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

1942年,日军在山东集中的兵力已达到4.7万人,加11万的伪军,总兵力达到将近16万之巨。当时关于如何进一步增强根据地抗战斗争,扩大根据地抗日武装力量,罗荣桓和朱瑞两人出现了分歧。罗荣桓认为应当推行轰轰烈烈的“减租减息”政策,以争取底层农民的支持,朱瑞则反对罗荣桓的意见,表示现阶段先把妇女和青年发动起来,农民运动和减租减息就搞好了。由于朱瑞和罗荣桓意见出现分歧,导致“减租减息”运动难以开展。

关于如何发展抗日武装,粉碎日军对根据地的清剿战斗,罗荣桓和朱瑞两人出现了不同的意见。双方领导层有分歧,特别是当时处于山东抗战最艰难的时刻,稍有不慎可能演变为颠覆性灾难。面对山东领导层意见不一的问题,中共中央派遣了时任129师副师长、原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前往主持山东工作。

徐向前马不停蹄赶到山东,为了增强山东领导层的向心力,徐向前将115师和山东纵队进行整编为山东第一纵队,让115师和山东纵队的领导干部经常呆在一起,增强彼此之间的默契度。然而他们的分歧没有被解决,双方依旧“各自为政”,山东根据地的形势反而更加恶化。徐向前不得已,只好将115师和山东纵队重新划开,一切维持原状。随后,徐向前被中央调离山东,可是山东的问题依旧严峻。

1942年,毛主席给刘少奇发去绝密电报,随后刘少奇化名前往山东

徐向前

日军对山东根据地的“扫荡”依旧进行着,其中千人以上的扫荡次数多达70余次,万人以上的多达9次,使得山东根据地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截止到1942年年底,山东根据地的人口由1200万锐减至730万,根据地面积由3.6万平方公里减至2.5万平方公里。

中共中央看到山东所处的危局,深知派一名主持大局的干部极为紧要。当时的刘少奇正在苏北指导新四军工作,毛主席便致电刘少奇:“发生争论为时已久……你经山东时请加以考察予以解决”。

正是在如此紧张的背景下,刘少奇于1942年4月来到了山东。那么刘少奇面对山东的紧张形势,他将如何调解山东领导干部的分歧,稳定山东抗战大局呢?

1942年4月10日,结束华中工作的刘少奇,辗转抵达山东115师临沭县朱樊村。刘少奇抵达山东后立即开始着手解决问题。第一步,刘少奇先与山东分局、115师“减租减息”政策推行人员开会讨论,总结几年来山东“减租减息”工作开展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第二步,刘少奇不辞劳苦深入底层民众调查,了解底层民众的真实需求。第三步,刘少奇组织身边的秘书将山东近年来党政军资料送来,进行半个月的认真分析。

在刘少奇的努力下,终于找到了山东“减租减息”运动推行的症结所在,山东根据地党组织没有发动底层人民群众的力量,群众工作是各项工作中最薄弱的一环。对山东根据地的状况经过认真细致地调查了解后,4月16日,刘少奇在山东分局召开会议,会议由朱瑞主持,刘少奇做了报告。

刘少奇对山东根据地取得成果进行肯定,随后指出了山东领导工作中的不足之处,主要问题是“减租减息”运动没能开展起来,底层民众没有完全动员起来。刘少奇通过此次会议,将山东领导干部“减租减息”运动推行上达成共识,确定了放手发动群众,全面实行“减租减息”运动作为解决山东问题的第一步。

1942年,毛主席给刘少奇发去绝密电报,随后刘少奇化名前往山东

在刘少奇的努力之下,山东的危机局面逐渐得到了缓解。5月初,山东分局开始全面推行“减租减息”运动。减租减息运动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使得抗日根据地取得空前发展,为今后对日作战的胜利发挥了巨大作用。

1942年6月,毛主席致电刘少奇,任命他全权代表中央处理山东事务。7月,毛主席再次向刘少奇致电,明确将来在山东可能遇见的问题。这份电报是毛主席单独发给刘少奇的,不允许向任何人透露的绝密电报,电报的内容可分为三部分:

其一,当下方针是维系国共合作,朝着战后和平建国努力。日本战败后,新四军的部队需向华北集结,以此作为国共合作的条件,如此山东就是新四军转移的必经之路。

其二,抗战结束后,如果蒋介石以重兵对新四军下手,那么山东就是新四军北上的要道,对于山东部队的建设同样是重中之重。

其三,在山东这一段时间里,华中、山东以及北方局的事情,你可以全权指挥。

毛主席的这封电报,对今后的局势发展做出了判断,更是给了刘少奇极大的自主权,对于今后的山东工作展开,新四军的未来发展,抗战胜利后国共和谈,都进行了深远的考虑,毛主席的高瞻远瞩对于山东党组织,无疑是拨云见日的作用。

在毛主席的指导下,刘少奇的指挥下,山东分局轰轰烈烈开展“减租减息”运动,截止到1942年底,山东民兵已经达到17万人,自卫团更是达到82万人。山东八路军在地方武装的配合之下,一年内粉碎了多次日伪军的“扫荡”,击退了顽固派的进攻袭击,山东地区的敌我双方态势开始发生转变。

1942年,毛主席给刘少奇发去绝密电报,随后刘少奇化名前往山东

毛主席

在山东的这一段时间里,刘少奇不负党中央的重托,深入根据地底层调查分析,成功解决了山东根据地的问题,使山东根据地得到了发展。后来山东根据地成为我党最为强大的抗日根据地,正规军人数更是达到我军的三分之一,历史证明,刘少奇对于山东根据地的发展居功至伟。

当年7月下旬,看着一切工作已经步入正轨,刘少奇向中央请示返回延安。于是在十几名警卫的保护下,刘少奇一行人扮成老百姓开始北上。刘少奇从南山湖出发前往湖西根据地,这一段路不好走,要穿过两百多公里的敌占区,而且一路上一行人背着十二个包的文件。

一行人在铁道大队的护送下,经蒋集来到微山湖东岸。当时日军突然增加据点兵力,周边形势变得紧张起来,为了刘少奇的安全,铁道大队决定改变行进路线,乘船先到芦苇丛中休息一天。

第二天晚上,正当铁道大队队员准备将护送任务移交微湖大队之时,日军对湖西地区展开了“扫荡”,在日军的密集封锁下,鲁南军区指示护送部队暂不过湖。于是刘少奇和铁道大队队员在微山湖度过了难熬的五天五夜。

在几天的时间里,刘少奇和随行人员住在了渔船上,铁道大队为了照顾刘少奇的身体,给他安排了饭菜,刘少奇谢绝了铁道大队的好意,和随行人员一起,饿了就吃湖中的莲藕、鱼虾,渴了就喝清澈的湖水。晚上的刘少奇多半时间是批改文件、撰写文章,累了就站起来伸伸腰,透透气。晚上睡觉前,刘少奇不忘记睡在甲板上的战士,将自己的大衣和一条毯子盖在他们身上。

1942年,毛主席给刘少奇发去绝密电报,随后刘少奇化名前往山东

几天之后形势好转,鲁南军区命令微湖大队继续执行护送任务,铁道大队完成任务返回津浦路东部。刘少奇一行人驾船前往微山湖西岸行驶,几个小时后抵达湖山王楼。上岸后刘少奇告别了微湖大队,骑上战马走上新的征程。

8月下旬刘少奇一行人进入河北,经过平汉铁路之时,在当地党组织的安排之下,刘少奇化身为商人,乘坐着伪军汽车顺利通过平汉铁路。9月上旬抵达129师师部之后,毛主席致电让他短暂休息下,并考察下华北的工作。

惦念着中央北方局工作的刘少奇,急匆匆赶到了左权县,见到了当时八路军副总指挥彭德怀,研究如何应对冀中“扫荡”,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关于地道战的报告,引起了刘少奇的注意,刘少奇肯定了地道战的实际价值,提出要将地道战同地上武装活动结合起来,地道战不限于防御方式。

刘少奇的意见使得冀中军区领导人得到启发,大大促进了冀中地道战的推广。随后,刘少奇一行人冒着寒冬烈风,冲破日伪军的层层封锁,经过晋东南、太岳、晋西北、绥德等几个地区,终于在1942年12月底抵达延安。

毛主席的一封电报,构建了山东根据地的发展战略,对今后时局作出了应对之策,显示出了毛主席的高瞻远瞩。刘少奇在山东辛苦跋涉,最终不负党中央所托,为今后山东根据地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