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汉文帝如何获得皇位,他付出了什么代价,隐藏了什么秘密?

汉文帝如何获得皇位,他付出了什么代价,隐藏了什么秘密?

公元前180年,当汉文帝刘恒坐在长安未央宫的座椅上,他仰天长叹:这是在做梦吗?我怎么会坐在这里?这还要从16年前说起。

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刘邦亲自平定了代地陈豨的叛乱。为了稳定当地的局势,汉高祖派自己的四子刘恒去代地当代王。但刘邦的这个举动,也充分暴露了他不怎么看得上这个老四。如果是自己的喜欢的儿子,怎么会派遣到外地呢,更何况当时刘恒才八岁。放在现在,八岁的小孩也就小学三年级,可能连独自连远门都没出过。当然,有人会说这也不能说明什么,刘邦最喜欢的老三刘如意,七岁的时候就去做了赵王。那么,刘恒被封在代地,就显得有些被歧视了。代地当时可是相当不太平,韩王信、陈豨的叛乱都在代地,而他们都是勾结了匈奴,那是因为代地就是抵抗匈奴的最前线。八岁的孩子别说防御边疆打仗了,恐怕连和小孩打架都不一定敢下狠手。

汉文帝如何获得皇位,他付出了什么代价,隐藏了什么秘密?

虽然贵为皇子,但他却很没存在感。不是长子,前面有大哥刘肥,二哥刘盈,三哥刘如意。也不是嫡子,母亲既不是皇后吕雉,也不是受父亲宠爱的戚夫人,只是被父亲怜悯而只临幸过一次的薄夫人,母亲连父亲的面都没见过几次。自己也不受父亲待见,长得不帅,也不会讨父亲欢心,不像三哥那样受父亲喜欢。不论怎么看,刘恒都认为自己命中注定就是一个代王,能把代王做好就是很好的结局了,怎么还敢奢望那个最高的权力?虽然最著名的预言家许负说薄姬的儿子可以做天子,但魏王豹不正是信了这句话才丢了性命吗?刘恒可不能那么傻,权力是毒药呀,就应该安心做他的代王,能够善始善终就阿弥陀佛,从来没有觊觎过那高高在上的皇位。

可是天不遂人愿,一年以后也就是公元前195年,刘邦就去世了,老二刘盈即位,就是汉惠帝,而吕后开始专权。开始吕后还没怎么显露出自己的手段,日子也还算安稳。不过慢慢的,这个女人就开始下手了,首先就是对付老三赵王刘如意,他是刘邦宠爱的戚夫人的儿子,做事又很像刘邦,所以深得父亲的喜爱,甚至一度想废掉刘盈而立刘如意为太子,幸亏吕后找了张良先生,使了一个小计策,才让刘盈保住了太子之位,现在正是复仇的好时机。吕后先是毒死了刘如意,又把戚夫人砍断手脚,挖去眼睛,熏聋耳朵,灌了哑药,扔到猪圈里,叫她“人彘”,这也太残忍了,难怪刘盈看到了会吓得精神失常,他身体本来就不好,这样一弄彻底没救了,只活了七年就仙逝了,也没留下子嗣,当然这事后话。吕后杀了刘如意之后,就开始其他的兄弟们动手了,从此“赵王”就成了刘氏的诅咒。

第二个被搞的就是老大齐王刘肥,他年长其他弟弟很多,也跟随了刘邦很多年,虽然是个私生子,不怎么招刘邦和吕后待见,但他对其他兄弟都非常好,人也很老实,是个宅心仁厚的人。吕后请他吃饭,也请他喝毒酒,幸亏刘肥吉人自有天相,并没有喝,躲过了一劫。后来还是献上了城阳郡,并把他的妹妹鲁元公主认了干妈,才没有被吕后灭掉,真是可怜。

不过刘恒另外的两个弟弟可比这位大哥还惨。刘如意死后,吕后封六弟刘友为赵王,但还是不放心,活活饿死了他,他临死前写了一首歌来控诉吕后的专权和对刘氏的迫害,歌是这么写的:“诸吕用事兮刘氏危,迫胁王侯兮强受我妃。我妃既妒兮诬我以恶,谗女乱国兮上曾不寤。我无忠臣兮何故弃国?自决中野兮苍天举直!于嗟不可悔兮宁蚤自财。为王而饿死兮谁者怜之!吕氏绝理兮讬天报仇。”接下来就是五弟刘恢,他也被封为了赵王,结果生不如死,没有自由,连自己的爱妾都被毒死了。结果他得了抑郁症,最后自杀而死。

看到兄弟被整得这么惨,怎么能不伤心呢,好歹也是英勇且狡诈的刘邦的儿子,怎么不论死的还是活的,都这么窝囊?但即使窝囊地活着,也许都是奢望,该来的总会来的。那一天早晨,刘恒右眼皮老是跳呀跳,还没吃早饭,就收到了京城长安的快报,吕后请刘恒到去赵国做赵王。这无疑于晴天霹雳,听到这个消息刘恒的脑子嗡嗡作响,如果真的去了,无异于羊入虎口,刘友和刘恢就是前车之鉴。不能去,绝不能去,打死也不去,这样一个信念在刘恒心里不断地滋生。

汉文帝如何获得皇位,他付出了什么代价,隐藏了什么秘密?

吕后除了使用肉体消灭的手段来遏制刘氏子弟,还使用一种比较传统的方式,就是“和亲”,她把自己的侄女嫁给皇子,用来监督和控制他们。比如刘友和刘恢,都是娶了吕氏的女子为王后,但他们都不喜欢自己的王后,这也导致了他们的悲剧人生。刘恒当然也没逃脱这个命运,他的王后也姓吕。但不同的是,刘恒与他的吕王后在一起已经多年,他们夫妻恩爱,还生了四个男孩。吕王后也不像其他那几位王后一样骄横跋扈,而是维护着自己的丈夫那仅存的一点王的尊严。

听到丈夫被封为赵王的消息,吕王后也知道这是一个不祥的征兆。于是她与丈夫商议:“我去与姑姑求情,我们夫妻恩爱,生活幸福,我们对现在的生活也很知足,没有对姑姑有任何不满,不论姑姑找谁当皇帝,我们都坚决支持。我想姑姑听了我的话,一定会网开一面的。”果不其然,吕后还是很喜欢这个侄女,也很给她面子,并没有太为难刘恒。就这样,代王刘恒躲过了吕氏专权和诛诸吕的各种腥风血雨,得以在这样严酷的环境下保持了王位,可以说他的妻子吕后功不可没。

等到吕后去世,周勃和陈平迅速平定了吕氏。那么最棘手的问题就是谁来继承皇位。周勃和陈平是老臣,可他们也不是一个利益集团的,并且外面还有其他刘氏王,拥立一个自己能控制的小皇帝,不仅刘氏不会同意大臣掌权,周勃和陈平也无法达成一致。那么就只能拥立一个有权势的真正能掌控国家的刘氏宗亲。在“诛诸吕”的过程中,齐王刘襄及其兄弟(都是刘肥的儿子)立有大功,但周勃和陈平觉得他的势力太大了,真的当了皇帝,这些平叛功臣难免不会被冷落,甚至清算,而刘襄也没有强大到可以直捣黄龙,进京当皇帝的程度。因此,两个老狐狸就想,刘邦的儿子只有刘恒和刘长,刘恒为人老实,久居代地,而且年长,是个不错的选择。选择了他,既能平息刘氏的口舌,也不至于对自己不利,可以说最大地保护了自己的利益。但仍然有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需要解决。

周勃和陈平的使者见到了代王刘恒,向他表达了朝中老臣的想法。“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刘恒不知道这是个陷阱还是馅饼,于是召大臣来商议,很多人都是这是个圈套,恐怕是朝中要消灭代王,但中尉宋昌却说这是个好机会,理由有三:“一是高祖得了天下,现在除了刘氏不再有人想当皇帝;二是刘氏势力还是很大的,而且互相制约,外人都还是信服刘氏的力量的;三是汉朝的制度安抚百姓,有益人民,难以动摇。并且从吕氏迅速被消灭也可以看出大家的拥护。另外,汉高祖的孩子只有您和淮南王刘长了,您又年长,不立您立谁呢?”刘恒听了他的话,便不再犹豫,决定进京继承皇位。

但此时,使者又对刘恒说了一句话:“大王,您进京继承皇位没有问题,但周太尉和陈丞相心里还有一个顾虑,前期在消灭吕氏叛乱的时候,太尉与丞相和吕家结下了不共戴天的血海深仇,可是您如果继承了皇位,皇后又是吕氏,而且四个皇子还有吕氏的血统,这让太尉和丞相寝室难安啊。”刘恒听到这句话,默默地低下了头。一面是自己挚爱的妻子和儿子,一面是所有人向往的皇位,这该如何取舍?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满朝大臣立刻知道了这个消息,他们都用期盼甚至是恶毒的眼光看着刘恒,因为刘恒当了皇帝,自己也可以飞黄腾达,甚至鸡犬升天。可以说当皇帝这件事不是刘恒自己的事情,而是整个利益集团的事情。事已至此,其实刘恒已经骑虎难下。

此时,王宫里面也是消息满天飞了,吕王后承担了巨大的心里压力。面对这丈夫的事业,大臣的前途,自己还有孩子只有死路一条,甚至还需要保存丈夫的颜面,不能让他背负杀妻去子的恶名。再见了,我的丈夫,甚至我都不能再见你一面,倾诉衷肠;再见了,我的儿子,甚至我都不能再带你们出去走走,看一看美好的景色。生在帝王之家,很多事情自己都无法左右,就算我是个棋子,也是一枚连名字都不配存在的棋子。于是她把四个孩子叫到身边,一一喂下毒药,最后自己一饮而尽。

当刘恒得到这个消息,跑到后宫,五具尸体已经被盖上白色的绸缎,整齐地摆放在门口。刘恒伏在尸体上痛哭,他想到了霸王项羽和虞姬,可那是段人人皆知的凄美故事,流传到了后世,而他的爱人和孩子牺牲更多,却没有留下任何东西,甚至是名字。从此,史书上仅留下如此冰冷的几个字“孝文在代时,前后有三(四)男,及窦太后得幸,前后死,及三(四)子更死,故孝景得立”(摘自《史记——孝景本纪》。

版权声明:以上图片和文字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在后台留言,我们将立即删除。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