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皇帝狩猎,大臣却偷偷将马全部换成瘦马,皇帝得知后大悦:重赏!

前几天笔者讲到张良用计劝说刘邦善待自己的下属,因而成为一桩美谈。今天笔者给大家讲述明代作家冯梦龙《智囊全集》中的一篇智慧故事,看完后让人受益匪浅。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tao】是北魏王朝的第三位皇帝,他自幼聪慧大度十分有才能。而这样的君主往往也能吸引很多谏臣,时刻提醒其过错。古弼就是其中一位非常善于劝诫皇帝的大臣,并且他的方式也都非常新颖,每次都能达到非常有效的目的。

皇帝狩猎,大臣却偷偷将马全部换成瘦马,皇帝得知后大悦:重赏!

北魏王朝是鲜卑族建立的王朝,他们本是游牧民族,非常重视骑射技术骑射技术,即便是离开草原建立王朝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后,也丝毫没有松懈。为了时刻鞭策自身,北魏王朝经常举办小型赛马比赛以及定期举办大型狩猎活动。

有一次,拓跋焘举办狩猎活动,号令文武百官以及宫内侍者、士兵等一起参加。由于仪式盛大,需要的马匹数量众多,拓跋焘就让大臣古弼进行活动的筹办。古弼办事细心,为人正直,因此,拓跋焘还是比较放心的。

然而等到狩猎仪式开始的之前,古弼却偷偷将用作狩猎的膘壮战马全部换成瘦马。等到狩猎开始,拓跋焘一看这架势就傻脸了:站在他眼前的都是一匹匹弱不禁风的瘦马。

皇帝狩猎,大臣却偷偷将马全部换成瘦马,皇帝得知后大悦:重赏!

《智囊全集》记载,当拓跋焘看到这番场景后,拓跋焘大怒,想到这件事的主要负责人是古弼,于是就大骂道:“尖头奴,敢裁量我!还台(回去)先斩此奴!”(这句话中的“尖头奴”指的就是古弼,因为古弼的脑袋像一支毛笔,比较尖,有人骂他的时候就喜欢用这个方式骂他。古人很喜欢从外貌上辱骂对方,比较著名的例子就是三国时期的刘备,经常被人骂曰“大耳贼”。)

显然此刻的拓跋焘是气急了,不然也不会如此口不择言。而见到皇帝如此生气,其他人也纷纷附和,嚷嚷着要让皇帝将此人杀掉。

面对这个阵仗,古弼的下人率先慌了神,然而作为当事人的古弼却一点也不慌,《智囊全集》记载,古弼他给人们解释道:

“吾以为事君使畋猎不适盘游,其罪小也。不备不虞,使戎寇恣逸,其罪大也。今北狄孔炽,南虏未灭,狡焉之志,窥伺边境,是吾忧也。故选肥马备军实,为不虞之远虑。苟使国家有利,吾何避死乎!明主可以理干,此自吾罪,非卿等之咎。”

皇帝狩猎,大臣却偷偷将马全部换成瘦马,皇帝得知后大悦:重赏!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古弼的认知中,罪恶分为小罪以及大罪,小罪为没有侍奉好君主的游玩,而大罪则为没有照顾好国家的安危。如今不管是北面还是南面都有敌人窥窃,我们应该小心应对,因此就将肥壮的马匹用作军备,而不是用于游乐。

《智囊全集》记载:当拓跋焘气势汹汹的准备给古弼治罪的时候,听到这句话之后不仅火气全消,反而心情大好,非常高兴的说道:“有笔公(ps:生气的时候叫人家“尖头奴”,高兴的时候又叫人家“笔公”)如此,国之宝也”,随后重赏了古弼。

在这件事中,古弼居安思危的想法,以及为了劝诫皇帝不惜采用得罪皇帝的方式,也着实值得称赞。不过在品味一下这件事,古弼的行为其实也是非常蕴含智慧的,而不是傻乎乎的用性命换取。他故意将自己的想法如此详细地说给下人听,然后安排人将此话传入皇帝耳中。并且他在这番话中刻意加入“明主可以理干”这几个字,意思就是指明君自然会明白我所做的道理,如果不理解的话,那就不是明君了。

后人读过这则故事后,往往都会夸赞古弼是一个忠心且善于谏言的臣子。

皇帝狩猎,大臣却偷偷将马全部换成瘦马,皇帝得知后大悦:重赏!

不过再仔细品味其中韵味,发现在这个故事中智慧最高的并非古弼,而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狩猎活动真的就如同古弼口中所说的“盘游”吗?非也!古代皇室对于狩猎非常热衷。王室狩猎习俗起源非常久远,毕竟人类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少不了与野兽搏斗,狩猎可以说是一种天性、本能。《周礼》一书中记载,自周朝时期,天子就经常举办狩猎活动,这种习俗亦被历代帝王所继承,每年都会举办一次甚至多次。

在以冷兵器为主的古代战争中,狩猎活动能很好的锻炼军队的作战配合、战斗本领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展现军事实力,振奋士气。正因如此,狩猎仪式才会举办得异常盛大。

前面提到,北魏王朝拓跋氏出自鲜卑族,游牧民族出身的他们对于狩猎活动自然更加重视。然而古弼的将壮马都换成瘦马,这对于士气而言无疑是一种打击,真因如此拓跋焘在看到瘦马的第一时间才会不顾形象地破口大骂,然后扬言要立刻要将其处死。

皇帝狩猎,大臣却偷偷将马全部换成瘦马,皇帝得知后大悦:重赏!

然而当得知古弼的“苦心”时,拓跋焘又立刻转怒为喜,然后对古弼进行夸奖,无外乎两种原因:

第一:拓跋焘知道古弼乃是一位忠心的谏臣,他的出发点是好的,奖赏古弼也是为了向世人证明,自己是一个大度的帝王。

第二:借助对古弼的赏赐,向世人表示,这次狩猎活动上的“乌龙事件”,乃是古弼故意为之,我大魏王朝依旧兵强马壮。

古弼的初衷确实是好的,而拓跋焘的智慧以及心胸更值得称道,他明白此事已成定局,即便杀死古弼也无法挽回,不如做个顺水人情成就古弼的谏臣之名。

显然冯梦龙先生也是明白这一点,于是在《智囊全集·古弼为君选瘦马》中写出这么一段话:

拓跋焘死后,拓跋晃即位,是为景穆帝。面对新帝,古弼已经行使谏臣职责。然而景穆帝可不吃这一套,古弼最终因为与皇帝的意见不合而被降职,最终遭到诬陷而被杀。很显然,是拓跋焘成就的古弼,而不是古弼成就了拓跋焘。

皇帝狩猎,大臣却偷偷将马全部换成瘦马,皇帝得知后大悦:重赏!

历史就是如此,其背后有很深的智慧,我们仔细阅读的话就能从中学习到很多权谋以及阅历,成为自己人生的财富。这也是为何很多人读史会一遍又一遍的去读,因为每读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收获。从《智囊全集·古弼为君选瘦马》中,我们可以学到:若作为下属,我们就可以学习古弼劝诫领导的智慧部分,然后将古弼的不足之处引为教训;若作为领导,我们则可以学习拓跋焘转不利为有利,弥补损失的智慧。

这篇故事出自《智囊全集》中的第34篇,作者冯梦龙先生从先秦到明代,记录了1238则“帝王将相、士子儒生、女子平民”的智慧故事,然后加以分析,方成此书。是一部启发智慧,授人道理的著作。

古人云:人人皆可为君子,人人皆可雄如龙,而其中关键就是——智慧。曾国藩以中人之资,而成一代“圣贤”,就在于日夜勤学苦读。在他的书桌上,就常年摆着这本奇书——《智囊全集》。

皇帝狩猎,大臣却偷偷将马全部换成瘦马,皇帝得知后大悦:重赏!

曾国藩曾经说过:“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曾国藩日夜捧读,纪晓岚倒背如流,康熙只允许内部流传,王健林推荐给万达高层等等等等,都是为了传承《智囊全集》中智慧。因为,唯有智慧,才是“英雄不问出处”的立身之本。

皇帝狩猎,大臣却偷偷将马全部换成瘦马,皇帝得知后大悦:重赏!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