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走遍中国”河北·涉县

涉县位于河北省西南部、清漳河下游,是邯郸市下辖的一个县,邻接山西、河南两省。

“走遍中国”河北·涉县

涉县处于太行山东侧,有“秦晋之要冲、燕赵之名邑”之称,当地出产的核桃、花椒和柿子享誉海内外,号称涉县“三珍”。该县始置于汉朝,是传说中女娲造人、补天之处,故被誉为“华夏祖庙”、“中国女娲文化之乡”

“走遍中国”河北·涉县

“然则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娲氏,练五色石,以补其阙”。这是先秦典籍《列子》中的一段文字,说的是中国上古神话传说女娲补天的故事。相传女娲是一位美丽的女神,她抟土造人,炼石补天,被尊为大地之母。女娲是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也是河北涉县人世代信仰的娲皇圣母,她的形象已经根植于这片土地的灵魂深处。

“走遍中国”河北·涉县

涉县立县两千多年来,涉县人在艰苦环境中以勤劳朴实之风,遵循古先贤之教化,坚韧自强,人心向善,如山之厚,如水之纯。

历史

目前发现最早版本的涉县县志是明代嘉靖年间的《涉县志》。涉县虽然西汉时已经置县,但在当时的史书中并没有明确的记载。根据考证,涉县最早有文字可靠的记载是东汉年间的一场大火。

东汉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亲率大军进攻袁绍的统治中心邺城。此时袁绍已经去世,曹操一面围攻邺城,一面带领军队绕过邺城向西进攻涉县境内的毛城。毛城是袁氏集团的屯粮重地,曹操一把大火将毛城囤积的粮草付之一炬,毛城也随之被焚毁。

《三国志》记载曹操断了粮道攻破邺城后,涉县地方长官梁岐献城投降,被封关内侯。这是史书中明确使用“涉”字称呼此地,至今已有近1800年。

“走遍中国”河北·涉县

涉县地处太行山深处,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倾斜,发源于山西的清漳河、浊漳河在涉县合漳村汇合形成漳河。正常时漳河水量不大,卵石外露,但一到汛期,洪流汹涌,罹患两岸。也正是因为涉县天灾贫乏,补天救世的女娲成为当地人信仰的天地全神,直到今天女娲祭祀依旧是当地最重要的民俗活动。

“走遍中国”河北·涉县

在贫瘠少雨的太行山区,涉县最终因境内漳河流经而战火烽烟岁月,只有潺潺的漳河水伴随着涉县的名字,见证着这里千年的沧桑巨变。

名胜

“走遍中国”河北·涉县

女娲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一位创世女神,她慈祥的创造了生命,又在大地危难之时炼石补天,勇敢的照顾生灵免受天灾。在涉县西北十几公里的中皇山,有一座纪念女娲的庙宇名为娲皇宫。

“走遍中国”河北·涉县
“走遍中国”河北·涉县

它不仅是中国规模最大、保留最为完好的纪念女娲的庙宇,也是全国范围内建造时间最早、影响地域最广的奉祀女娲的历史文化遗存,被誉为“华夏祖庙”。

“走遍中国”河北·涉县
“走遍中国”河北·涉县

中皇山上娲皇宫古建筑群背靠悬崖,飞檐翘角,气势恢宏,主体建筑娲皇阁通高23米,共有四层。

“走遍中国”河北·涉县

第一层依山崖上的石窟而建,上面三层楼阁则如积木一样搭建在一层的石窟之上,远看娲皇阁似乎紧贴悬崖。实际上娲皇阁与后面的山体并没有相连,而是依靠9根铁索与山体相连。

“走遍中国”河北·涉县

中国著名的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先生曾专门研究过娲皇阁的建筑原理,根据罗哲文先生的考证,整个楼体运用了高层建筑中重心偏离安全率的原理。当楼梯遇到外力前倾,只要在重心偏离的安全系数内,娲皇阁上的九根铁索即起到稳定楼体的作用。

如今娲皇阁已经重新加固,九根铁索失去了原有的作用。但在加固之前的数百年时间里凭借这九根铁索,娲皇阁经历了十多次地震而安然无恙。罗哲文先生也不禁感慨娲皇阁以铁锁挂阁于峭壁的构造方式,在中国是个独有的建筑奇迹。

由于年代久远,缺少相关的考古发现,娲皇宫究竟建造于何时已难以考证。今天看到的主体建筑多是明清遗存。

“走遍中国”河北·涉县

娲皇阁第一层为拜殿。娲皇圣像安放在山体开凿的石窟内。在拜殿旁另有3座石窟和4处露天岩壁,洞内洞外刻有佛经,六部经文超过13万字。

“走遍中国”河北·涉县

这些摩崖刻经散发着佛家思想的清净之气。娲皇宫的刻经内容多与佛法有关,不仅对书法研究和镌刻演变便极具参考价值,而且对研究佛教文化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历史标本,被誉为“天下第一壁经群”。

娲皇宫的摩崖刻经大部分镌刻于北齐年间,这些清净圆融的石刻经文虽历经一千多年的岁月磨洗,依旧沉淀着历史的沧桑。无论娲皇宫源于何时,但作为道教宫观却与佛家文化融合共生,又让这座古建筑群更加卓然于世。

也正是有了这样一座纪念女娲的庙宇,才让华夏文明的一段根脉得以留存。跨越千年,这片古建筑的魅力和价值愈加彰显,这是涉县人永恒的心灵归属,也是华夏文明的寄托与延续。

民俗

在涉县,当地人相信圣母女娲便是福佑苍生的大地之母,也正因为此涉县民间女娲祭祀不仅年代久远,而且各类礼仪流程也保留了下来。

“走遍中国”河北·涉县

涉县的民间女娲祭祀又称摆社或上社,各村以结社的形式自发组织乡民祭祀女娲。以娲皇宫为核心的周边七个村子组成了七道社。涉县的摆社活动源于何时已经无法考证,这个由来已久的习俗因日军入侵而被迫中断。

“走遍中国”河北·涉县

直到2003年,涉县当地文化部门为筹办女娲公祭大典,在娲皇宫周边村落调研时发现各村仍有民众自发祭祀女娲。在文化部门的组织下中断六十多年的摆社活动得以恢复。

“走遍中国”河北·涉县

信仰构成了老百姓去表达他们美好生活愿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所以摆社作为女娲的祭祀文化也成为涉县的一个标志性的地方文化。

“走遍中国”河北·涉县

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一起,娲皇宫将举办半个多月的庙会,各社还将在本村内举行各类活动祭祀娲皇。这不仅是一场盛大的祭祀活动,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走遍中国”河北·涉县

2006年,以娲皇宫为主要载体的女娲祭典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每一个涉县人都将因为这样共同的文化信仰而找到心灵的归属,华夏文明也终将通过这样的传承延续后世。

赛戏

在涉县有一种古老的戏曲名为赛戏,是流传于山西、河北等地的古老剧种。赛戏的演出内容主要为战场征伐,剧情多拼杀,场面不求精致,但要威武粗犷,在中国戏曲界有“活化石”之称。

“走遍中国”河北·涉县

赛戏作为一项重要的民俗文化在涉县被继承流传下来,每年的娲皇祭祀或是民俗节庆,都有赛戏演出。

“走遍中国”河北·涉县

赛戏表演语言丰富,动作夸张,赛戏没有唱腔,只有嚎腔和道白。伴奏乐器没有管弦,多是打击乐,保留了最原始的形态。

赛戏之所以称为赛戏,是从祭祀的礼仪中演变而来。虽然赛戏没有唱腔可循,但这却是当地人最喜爱的民间戏曲。也正是因为民间信仰的力量,才让赛戏流传和保留至今。

如今赛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赛戏的传承记录了一个地方的历史沿革,也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的根脉。从对女娲的祭祀演出到文化血脉的代代相传,是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文化印记。

红色记忆

“走遍中国”河北·涉县

在涉县赤岸村旁有一道不起眼的山岭,名为将军岭。1986年刘伯承元帅去世后,遵照他生前的遗嘱,他的骨灰就被埋在了这里并立碑纪念。此后,徐向前、李达等一大批将领都选择这里作为自己的安息之地。这不仅是为了纪念曾经的战争岁月,还有与当地老百姓之间深厚的情谊。

“走遍中国”河北·涉县

他们都曾经是八路军第129师的将领,他们与涉县的老百姓一起,共同谱写了一曲传奇。1938年3月,八路军第129师在副师长徐向前的率领下在涉县响堂铺伏击日军。涉县四面环山地形隐蔽,八路军充分利用地形优势出其不意,打的日军措手不及,取得了抗战中的又一场胜利。刘伯承把这次战斗称为伏击战的典型战例。

1940年,129师司令部进驻涉县赤岸村,依托于太行山独特的地理优势,以涉县为中心创建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不仅如此,八路军与当地百姓之间也建立了深厚的情感。

“走遍中国”河北·涉县

1941年,涉县闹灾荒,涉县庄子岭村的村民李才清家里已经难以维持,就在这时八路军总司令朱德恰巧路过,他专门派人送来了半袋小米。就是靠着这半袋小米李才清一家度过了灾荒。也是从那时起,李才清14岁的大儿子郭喜参加了八路军。

“走遍中国”河北·涉县

1942年5月,日军发动了对太行山规模最大的扫荡,八路军大量伤员和边区钱币物资难以转移。危急之中李才清站了出来,她带着家人把八路军的军需物资分批藏进了山洞,又将八路军伤员用绳子送到悬崖上的山洞里隐蔽,夜里再顺着绳子下到洞中给伤员送水送饭,冒着生命危险李才清在庄子岭周边18个山洞中共隐蔽保护八路军伤病员五十多人。

当部队转移时李才清保管的物资一样没少,伤员也陆续返回部队。她还谨记部队首长的嘱托,一直没有对外宣扬。四十多年后当《人民日报》的记者为纪念抗战胜利40周年来涉县采访时,这段抗战传奇才为世人所知。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伟大的八路军母亲,才有129师9000将士进涉县,30万大军出太行的传奇。据统计抗战时期涉县人民共交公粮超过1亿斤,全县青壮年积极参军,涉县家家有八路,户户是亲人。在整个抗战中,涉县没有汉奸,群众基础好,老百姓以自己的牺牲换了部队的生存。

刘帅讲了一句话“如果没有涉县人吃糠咽菜,我们就要吃石头了”。怀着对涉县人深深的情感,刘伯承等许多129师将帅去世后骨灰就被埋在赤岸村旁的山岭之上。

“走遍中国”河北·涉县
“走遍中国”河北·涉县

如今涉县重新修整了129师司令部的旧址,并新建了129师陈列馆。涉县的青山绿水,一村一户见证着那一段红色的传奇,也延续着这段红色记忆。而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勇于担当、勇于胜利的太行精神,也融入到涉县的血脉之中,代代相传。

当代

“两山夹一沟,没土光石头。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由于干旱少雨,山多水少,涉县王金庄村建村七百多年,一直都为吃饭发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自然灾害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王金庄人口也逐年增长。上世纪60年代,全村人口增长到3700多人,土地成为能否有更多人吃饱饭的关键问题。

1964年的冬天,王金庄村的村党支部书记王全友组织全村村民开建了祖祖辈辈从未开垦过的荒山,开始修建梯田。他们要向大山要地,从石头中刨粮。

“走遍中国”河北·涉县

当年开荒种田的人里,最小的不过七八岁,最大的已年过古稀。不过不管男女老幼,大家的目的只有一个,向荒山要粮。王金庄村民凭借太行山人特有的韧劲儿,在57条深壑峻岭之上,垒起2500多公里的双层石堰,造出四千多块高标准梯田。有了土地就有了生存的根基。王金庄人靠自己的努力解决了粮食的问题。

“走遍中国”河北·涉县

梯田修好后,为了增加农民收入,王全友又带领全村人在梯田上种下了30万株花椒树。

“走遍中国”河北·涉县

王金庄出产的大红袍花椒以皮厚味香、油性大而闻名,素有十里香的美誉。花椒收获的季节漫山遍野,椒香四溢。当年王全友带领大家种下的花椒树,如今已发展成万亩花椒园。

不仅如此,王金庄人巧妙利用梯田资源在山顶种植松柏,在田边种植花椒,田内种植小杂粮。在少雨的太行山区梯田既保证了耐寒作物的生长,又避免了水土流失。

“走遍中国”河北·涉县

2014年,以王金庄为核心的旱作梯田系统被中国农业部评定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如乐谱般雕刻在山谷之上的层层梯田,见证了涉县人坚韧不屈的品格,也见证了太行人千百年来勤劳致富本色。

“走遍中国”河北·涉县

女娲文化不仅是涉县人共同的文化信仰,也是华夏文明的传承,同时也是涉县的一张独特的文化名片。从2003年开始,涉县的女娲公祭大典已经连续举行了16届来自全国各地和海外的中国人纷纷来此祭祖寻根。涉县的娲皇宫已经成为中国的祭祖圣地之一。

在此基础上,依托于娲皇宫为核心,涉县在着力打造女娲生态文化圈中,娲皇山上新建的补天园、补天谷等核心景区集人文研究和休闲旅游为一体,已成为涉县对外的一张名片。中皇山下美丽的清漳河自北向南,纵贯涉县全境,在狭长的谷地中蜿蜒流淌。太行红河谷以清漳河为纽带,协领两岸高山将百里清漳变成百里画廊。

“走遍中国”河北·涉县

女娲生态文化圈不断扩展,又带动了整个涉县的生态领域。今天的涉县城乡森林覆盖率达到51%,被誉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2016年,涉县成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

“走遍中国”河北·涉县

涉县人不仅用坚韧和勤劳开荒种田,雕刻出大地的乐谱,又在这片饱含温情与希望的土地上创造出丰富的民俗文化,造化自然,造福人民,博爱仁慈、自强不息。这是涉县人信奉的女娲精神,也是涉县现代化建设中的精神动力。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