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鸦片战争开打和输掉的原因

鸦片战争之前,有个共识,就是中国的高层认知出现了问题。

清朝一直觉得自己就是天朝上国,天下无敌,最后导致被英国暴打。但是纵观整个鸦片战争在认知上出现问题的不光是中国这边,英国方面同样也以自己的思维逻辑出发的认知偏差,对那时的中国经济模式没有正确的认知,导致总体上对华战略的错误。

鸦片战争开打和输掉的原因

林则徐

鸦片战争一开始,在看到大量英国军舰出现在珠江入海口的时候,林则徐也做好了充分的战争准备,四处调兵与广州,并且演练了炮阵与火攻攻船的战法。结果林则徐惊讶地发现英国军舰刚刚进犯听到清军火炮开炮就匆匆撤退,退到外海,然后就一直在外海游弋,随即林则徐连忙上报自己打退了英国人的进犯。接下来厦门,福州均传来了捷报,均声称自己打退了英国人的进犯。道光皇帝大喜过望,下旨嘉奖。但是实际情况是英国主力舰队此时正在沿着海岸线扑向舟山定海,意图在于尽可能威胁到距离清朝中心近的地方,定海之后的下个目标就是天津,对广州福建没什么兴趣,那么在广州福建出海口的军舰在干什么?现在看到的是英国关于鸦片战争的档案,他们在封锁清朝的对外经济。英国认为只要封锁出海口,阻止清朝船只外出通商,就能对清朝实施经济制裁。读了这些我是哭笑不得,清朝此时因为鸦片,海禁政策已经开始实施,自己都已经关门禁止通商了,哪里还需要你英国来封锁。所以这样的封锁让清军以为是英国人不敢进犯。天朝上国的威名让这帮英国人不敢造次,然后一路都是捷报,道光皇帝安心了。

鸦片战争开打和输掉的原因

鸦片战争

没高兴两天,定海失守,战斗中英国的军舰可以在所有清军火炮射程之外精确打击清军阵地,定海的守军根本就没有见过这么凶狠的火力,基本上没有怎么战斗就溃散了。但是在道光皇帝的眼中,现在全国都在传捷报,只有定海失守,那么肯定是官员的问题各种革职查办,然后英国军舰攻下大沽口威胁天津,道光害怕了。现在剿匪失利,那就安抚吧。派钦差大臣琦善去和英国人谈判,这个谈判过程是各种牛头不对马嘴,琦善怕皇帝生气,就把英国开战的目的说成了是来北京伸冤告御状的,状告林则徐欺负英国人。道光皇帝为了大局下旨将林则徐革职查办。就在琦善发愁如何将英国人真实要求向皇帝说明时,定海的英国出现了瘟疫,不得已英国人撤退了。这下子救了琦善和跑去收复定海的伊里布将军。

这位伊里布将军去的时候信心满满,但是几次和英国人接战后就绝望了,这根本打不过啊,但是又不敢告诉皇帝英国人比我们强,这场瘟疫让伊里布将军迅速报捷,说自己苦战英军,收复定海。

鸦片战争开打和输掉的原因

伊里布

接下来,退到广州的英军和清朝,在广州是边谈边打,直到英军攻入广州。原本清朝方面从上到下都认为林则徐布置的广州内河防御体系固若金汤,英国军舰根本打不进来,而如果英国军队展开陆上进攻,那正是清朝方面期望的。因为英国使者不愿意下跪的现象,被包括林则徐在内的所有人都认为是膝盖不能打弯,英军在陆战时只要被清军打翻在地就无法站立起来了。结果是英国军舰直接冲到广州内河进攻清军的炮台,战舰在清军的射程之外吸引清军火力,同时也正面轰击炮台,陆军则从清军炮台的侧后方登陆,架起野战炮从清军炮台的侧后方轰击,清军的炮台侧后方没有任何防御,更要命的是清军的火炮无法大幅度转向,清军的炮台基本上就是这样被英军一个一个攻占,这个期间英军几乎没有伤亡。这种战舰正面抗住战线,步兵迂回侧后的登陆的战法几乎贯穿整个第一次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开打和输掉的原因

现在问题来了,为什么清军不能总结一下经验教训防御一下侧后方?因为战争过程中前线根本就没有经验传过来,那么本该总结经验教训的清军大臣将领在干什么?

首先接替林则徐的琦善因为直言英军强大被道光认为是怯战革职,接下来接替琦善的杨芳和奕山只能向道光撒谎,这时英军已经包围广州城,逼迫这两位钦差开放广州通商并且容许鸦片贸易。杨芳没有办法只得答应,但是杨芳写给皇帝的奏折是:英国人已经归降并祈求皇帝恩赐恢复通商。道光皇帝火了,我要是答应通商买卖鸦片了还在这里打什么?杨芳被革职,就剩下奕山了。奕山论起撒谎,是整个鸦片战争中最高的,他面对这种局面,他和英国人谈判,我们在广州城外来一场做样子的演习,向皇帝展现我奕山在拼命作战,然后私自盘剥广州十三行的财富作为给英国的战争赔款。

英国人同意之后,奕山在演习结束后,奕山给道光皇帝上书,英军在广州城下大败,英军使者跪在大雨中的广州城下三跪九叩表示臣服,请准皇帝恩赐通商。道光皇帝相信了,看英国人可怜,就答应部分通山吧。随后天气也来帮奕山的忙,虎门外出现了台风,英军不得不撤退。

这时清朝认为事情已经结束了,但是英国那边却感到事情办得太利索了,把英军的前线总指挥义律换掉,其实义律一直不敢下死手,是因为怕打击面过大,把广州做生意的外国人都吓跑了。接替义律的是强硬派的璞鼎查,这个人可不管通商的问题,他的策略就是彻底打服清朝。

鸦片战争开打和输掉的原因

因为前面奕山那个惊天谎言,此时的清军对英军还没有真实的认知,认为英军就是蛮夷而已,最多会用一些奇技淫巧的把戏,只要对上我天朝的堂堂之阵必然抱头鼠窜。

接下来就是熟悉的剧情,每次和英军交战前,清朝的将领都是信心满满,然后真打起来就傻眼了,要么逃跑要么自杀,几个月内清朝的沿海重镇全部失守,直到璞鼎查要攻打南京时,大臣的谎言再也掩盖不了什么了。很多关于鸦片战争的影视剧中都有清军和英军战斗互有伤亡的场景,但是现实很残酷,现在能查到的数据,除了最后一站镇江攻防战英军轻敌没有先期做火炮准备造成英军39人阵亡之外,其他的虎门战役,厦门战役等战役英军的伤亡都在个位数,超过5人的都不多。

现在到了战争尾声,道光皇帝才知道,原来英军是可以陆战的,英国人的腿也是可以正常打弯的,在这之前道光皇帝最大的担心,是如何防止英国人见到清军后从战场乘船逃跑的,这样不能将英军的首领擒获就可能边衅不断,他就要一直这样花大量的时间,银子来整顿防务,其实道光皇帝自己也在奇怪英国人明明一败再败,为什么我花的钱越来越多了。

鸦片战争开打和输掉的原因

此时的清朝为了和英国打仗,几乎是要在整个长达一万九千公里的漫长海岸线上布防,要从全国各地调兵,这是个令人无奈的数据,清军从中西部调兵到沿海是速度比英军从本国调兵都慢,花费的钱都比英军多得多。不算最后赔给英国的银子,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政府一共花了2500万两白银,再加上从广州富商手里的盘剥,总花费起码再3000万两白银之上。而英国为了这场几乎跨越半个地球的战争,花费只有900万两,打仗被人打成这样,花的钱比人家的三倍还多,所以在英军兵临南京城下之后,清朝面对英国要求的2100万两白银的赔偿想都没有想就答应了,因为在道光来看,现在为了战争花的钱还不到他的父亲嘉庆皇帝剿灭白莲教的五分之一,用这些钱就能把英国人送走太划算了。

后世有些人说,道光皇帝能够重用林则徐以及关天培等忠义将领用清朝80万兵力肯定能战胜英国,但是现在看清朝这种军纪涣散,财政不济,武器装备更是落后英国一个时代的情况下,根本没有任何赢得可能。

觉得文章不错的朋友,不妨点个免费的关注,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