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让文物“活”起来——菏泽市博物馆创新发展侧记

冬至时节,市博物馆内全新的展陈提升、文保工程完成,场馆面貌焕然一新,精美绝伦的展区,数字化技术让人流连忘返,感受到文物的“温暖”。观众可以360度无死角感受镇馆之宝元青花龙纹梅瓶的工艺、纹饰;视频场景,带你走进古沉船的年代,近距离感悟历史文化。

这是市博物馆一年多来实施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给我们带来的最直观感受。

让文物“活”起来——菏泽市博物馆创新发展侧记

技术创新让文物“活”起来

一年多来,市博物馆大力实施技术创新工程。

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充分利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倾斜摄影测量技术、VR虚拟全景漫游、新媒体开发建设等多种技术手段,对馆藏珍贵文物信息进行全面采集加工,最终转化为公共文化产品。元青花龙纹梅瓶“活”了、均瓷盏托“活”了、犀角杯“活”了,所有的稀世文物珍品都“鲜活”了。观众可以与这些数百年前、数千年前的文物交流对话了。

通过复原陈列场景艺术创作,就有了古沉船的年代场景,元青花龙纹梅瓶无死角的工艺、纹饰展示,观众可直观接受历史文化信息。

文物保护是博物馆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提升博物馆专业展柜及恒温恒湿预防性设施,对柜内文物及库房文物进行温湿度监控。这项技术让文物时刻感受到文物工作者的“温度”,新技术让文物在最“舒适”的温度里永恒。

市博物馆目前有馆藏文物近两万件,为更好地记录、保护馆藏文物,他们对馆藏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工作反复调研,确定了以藏品为中心,以业务流程为主线,以业务资料采集、积累、整合、统计、查询为手段,满足文物保护、管理、科研、展览、宣传教育等业务的需要为开发目标的建设方案,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他们采集每件藏品数据信息,对现有数据进行整理与入库,建立藏品信息数据库,全面支撑藏品管理工作。编号为01的国宝之饕餮纹宰甫卣为商代的青铜器,它的编号、名称、保护信息、展示信息、专家评估状况等信息十分详细,数据系统记录了它的“一生”,使藏品拥有了自己的“电子身份证”。

藏品“电子身份证”,不仅提高了文物工作者的工作效率,也成了普通观众近距离了解文物的金钥匙。

让文物“活”起来——菏泽市博物馆创新发展侧记

服务创新讲好菏泽文化故事

读懂一座城市,就要先从博物馆开始。市博物馆干部职工把弘扬菏泽文化当作自己的使命。

他们开发利用数字博物馆新媒体作品展示,讲好菏泽文化故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完善并实施导览系统,并通过导览系统更有效服务观众参观展览;进行VR数字展馆的建设工作。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展厅变为“永不落幕”的展览,将观众的观赏时间、地点无限扩大和延伸;利用跨平台、超链接、多融合等手段将单一图片展转化成具有全景VR互动漫游的融媒体展览,不仅增添了实用性、互动性和趣味性,增强了其影响力,满足公众足不出户也能逛博物馆的需求,还可以利用多平台,吸引更多网友的注意力,使宣传工作更有张力,宣传内容更易入脑入心,引发共鸣。

技术创新、服务创新顺应了移动互联时代。多样态、多渠道开发建设的新媒体展示作品,内容丰富,使文物从历史长河中“复活”,再次变得鲜活,以亲切、温暖的方式走进公众心中,达到了展示文物价值、受众广泛、传播效果好的目的。

一年多创新努力,已经硕果呈现。他们将部分馆藏珍贵文物打造线上 “云展览”,成功实现了“云欣赏”。特别是打造的《元青花龙纹梅瓶》微视频不仅吸引了线下观众;而且在电视栏目《赏古天地》推出的“建党百年文物礼赞全国百座国家级博物馆展播”节目中进行了专题展播,人民视频、网易视频、搜狐视频等网络视频媒体进行了转播,在社会上引起了良好反响,受到了观众和专家的一致好评。

创新的人永远在路上

市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品牌“5+n”即将开启, 5大主题:“探物菏博”“我们的节日”“廿四节气·博物志”“文博大讲堂”“流动博物馆”;n即紧扣菏泽相关的重大节庆、传统工艺等策划的活动。这是他们利用馆藏资源、人才优势,拓宽宣传途径,充分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和文化传播功能,倾力打造的以体验、互动、亲子、博雅、传承为内容特色的宣教活动。

“移动”的博物馆将推出“博物馆进校园”“博物馆下基层”“博物馆进社区”等活动,将博物馆送到大众面前,让更多人看得见、摸得着。

“市博物馆将从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展陈、教育服务,搭建更多更优质的综合文化服务空间出发来建设、完善。充分利用人才优势和技术创新,致力于让文物‘活’起来,让博物馆‘动’起来,让历史文化更鲜活,更加真实有趣,走到公众面前,走进公众视野和心中”。 市博物馆党支部书记、馆长李悦耕坚定地说。(菏泽日报记者 杨 飞)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