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老谋深算的慈禧太后,为什么会选3岁娃娃继承皇位呢?

清光绪三十四年,光绪帝载湉病得越来越重,而慈禧太后也已是到了即将油尽灯枯的时候,但是光绪帝膝下没有子嗣,皇位到底由谁来继承,成为了一个问题。

最终,慈禧太后做主,让醇亲王载沣的儿子,当时只有三岁的溥仪为嗣皇帝。

古话说,国有长君社稷之福,何况当时的清王朝风雨飘摇朝不保夕,这种情况下慈禧太后为何要让一个才三岁的小娃娃作为继承人呢?看着似乎非常奇怪。

老谋深算的慈禧太后,为什么会选3岁娃娃继承皇位呢?

按照古代的规矩,皇位的传承自然是子承父业,清朝也是如此,不过在晚清时期,事情出现了差错,慈禧太后亲生的同治帝膝下没有孩子,直接就驾崩了。

因为同治帝无子,自然就应该从宗室当中过继一个孩子给同治帝为嗣子,但是慈禧太后并没有这么做,而是抱养了与同治帝同辈的,醇贤亲王奕譞的儿子载湉为继承人。

因为载湉并非同治帝的子侄,而是他的堂弟,所以这就算是兄终弟及的继承,如此一来同治帝也就没有了后嗣,很多人觉得,这就是因为慈禧太后想要继续掌权,不肯为亲儿子立嗣。

老谋深算的慈禧太后,为什么会选3岁娃娃继承皇位呢?

实际上还真未必如此,因为按照当时清朝宗室的情况,慈禧太后也无法为亲儿子立嗣。

清代的爱新觉罗人口有远近之分,在当时的近支宗室中,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的后裔属于远支,只有嘉庆帝与道光帝的后裔,才算是近支。

同治帝殡天,咸丰帝这一脉就算是断绝了,如果要选择继承人,那就只能从道光帝与嘉庆帝后裔之中选择合适的人继承,不可以跨越近支宗族关系。

老谋深算的慈禧太后,为什么会选3岁娃娃继承皇位呢?

同治帝驾崩时和,嘉庆帝后裔还有三支也就是惇王、瑞王与惠王三支,道光帝还有隐王、恭王、醇王、钟王、孚王五支,不过惇王与瑞王两支曾因绝嗣,后人实际上都是道光帝后嗣。

如此一来,除了惠王之外,其他几支近支宗亲都是道光帝的血脉。

当年的咸丰帝属于次长,而同治帝也是同辈中比较年长的。

同治帝驾崩的时候,溥字辈只有隐王后裔的溥伦在世,而且只有三个月,那时候这么小的孩子很容易夭折,如此一来根本就没有其他人可以给同治帝立嗣。

老谋深算的慈禧太后,为什么会选3岁娃娃继承皇位呢?

因为根本找不到合适的人选给同治帝立嗣,所以最终慈禧太后让醇亲王的儿子载湉成为了新皇帝,其实,载湉的生母刚好也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载湉就是后来的光绪帝。

载湉继位使得同治帝绝嗣,慈禧太后当时承诺,将来光绪帝如果有了皇子,就过继给同治帝作为嗣子,继承宗祧,只可惜,光绪帝也因为各种原因,没有留下孩子。

同治帝与光绪帝两位皇帝都没有孩子,也就意味着他俩都已绝嗣,到了慈禧太后临终,这个事情就不能够再不处理了,在古代,绝嗣断了香火,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老谋深算的慈禧太后,为什么会选3岁娃娃继承皇位呢?

如果慈禧太后让年长的载沣作为继承人,那么也就意味着同治帝与光绪帝,都断绝了祭祀宗祧香火,绝了咸丰帝的脉,这可不是慈禧太后愿意见到的。

所以,必须要找个溥字辈的过继过来,作为嗣皇帝,不仅继承皇位,也要继承先帝宗祧。

正如张之洞所言:皇帝(光绪帝)临御三十余载,不可使无后。

权衡再三,慈禧太后挑中了载沣的儿子溥仪为嗣皇帝,继承同治帝与光绪帝的宗祧,一人兼祧两房,这也算是慈禧太后出于私情做出的一个必须的选择。

老谋深算的慈禧太后,为什么会选3岁娃娃继承皇位呢?

不仅如此,还有其他的考虑,隆裕太后是慈禧太后的亲侄女,也是光绪皇帝的皇后,如果溥仪只是继承同治帝的宗祧,礼法上,作为光绪帝皇后的隆裕太后,就成了婶母。

按照规矩,隆裕太后的身份就会变得非常尴尬,只有让溥仪作为同治帝与光绪帝的嗣子,这样一来隆裕太后才能够以母后的身份,作为皇太后,继续垂帘听政。

溥仪的父亲载沣与慈禧太后亲厚,而其生母苏完瓜尔佳幼兰,乃是慈禧太后心腹宠臣荣禄的女儿,因此溥仪算得上是“自己人”,比起其他的宗室子嗣,溥仪当然合适。

老谋深算的慈禧太后,为什么会选3岁娃娃继承皇位呢?

慈禧太后的确能够让载沣作为新君,但这么一来的话,就等于断掉了同治帝与光绪帝这两位先帝的后嗣宗祧,而且也让大统从咸丰帝这一支转移去了奕譞那一支。

载沣是个成年人,他若登基,作为叶赫那拉氏的隆裕太后当然也就十分尴尬,成了摆设,自然也只能交出大权,叶赫那拉氏家族从此也就退出了朝堂。

只有让溥仪登基,让隆裕太后垂帘、载沣摄政,这才是对于前朝、私情最好的选择,慈禧太后掌握清朝数十年岁月,自然考虑的问题非常多,也是当时最合适的。

老谋深算的慈禧太后,为什么会选3岁娃娃继承皇位呢?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