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开源性能测试工具JMeter快速入门(一)

目录

一、JMeter简介

二、JMeter功能介绍

三、JMeter脚本

四、关于JMeter小提示

1.定义

JMeter是Apache组织开发的基于Java的压力测试工具。用于对软件做压力测试,它最初被设计用于Web应用测试,但后来扩展到其他测试领域。

    1)它可以用于测试静态和动态资源,例如静态文件、Java 小服务程序、CGI 脚本、Java 对象、DB、FTP 服务器, 等等。

    2)JMeter 可以用于对服务器、网络或对象模拟巨大的负载,来自不同压力类别下测试它们的强度和分析整体性能。

    3)JMeter能够对应用程序做功能/回归测试,通过创建带有断言的脚本来验证程序是否返回了预期结果。为了最大限度的灵活性,JMeter允许使用正则表达式创建断言。

    4)JMeter支持的协议有:Web(Http、Https)、SOAP、FTPd、JDBC、邮件、MongoDB、TCP、原生命令或Shell脚本

2.JMeter的优势

    1)可对任何DB进行压力测试(通过JDBC)

    2)纯Java,可移植性强

    3)轻量组件支持包(预编译的JAR使用javax.swing.*)

    4)多线程(多个线程并发或通过单独的线程组对不同功能同时操作)

    5)计时精确

    6)缓存和离线分析,回放测试结果

    7)完全开源,可对JMeter进行二次开发,增加业务对应所需的插件

3.JMeter不足

    1)录制功能操作不方便。需要第三方工具Badboy或使用Browser代理录制

    2)入门困难,同时网上学习资源较少

    3)报表类型少,场景设计比LR复杂

    4)不支持进程模式

    5)大并发时的结果不准确。

开源性能测试工具JMeter快速入门(一)

1.测试计划

    启动JMeter后,默认打开了一个测试计划,一个完整的测试计划划包含一个或多个线程组、逻辑控制、取样发生控制、监听器、定时器、断言和配置元件。

2.线程

    相当于LR中的VUser,每个JMeter测试计划的第一步就是添加线程组。在线程组里设置并发用户量、并发时间或并发次数、线程的启动频率。

    JMeter的线程组有三种类型:

        setup thread group: setup ,进行测试前的准备初始化工作,即init

        teardown thread group:teardown,测试结束后的垃圾回收等清理工作,即end

        thread group:最常用的线程组,相当于Action .一个线程相当于一个LR中的Vuser,这些线程在脚本运行过程中无法改变。

3.测试片段(Test Fragment)

    测试片段元素像是控制器上的一种特殊的线程组,在测试树上与线程组同级。但它不被执行,除非引用 。

4.取样器Sampler

    性能测试中向服务器发送请求并等待响应时间的最小单元,每个取样器有不同的属性可以编辑。

5.逻辑控制器

    可自定义JMeter发送请求的行为逻辑 ,与Sampler结合使用可以模拟复杂的请求序列。常用的逻辑控制器有:IF Controller、While Controller、Runtime Controller、事务控制器、随     机控制器、交替控制器、吞吐量控制器、模块控制器等。

6.监听器

    对JMeter测试结果进行收集处理并进行可视化展现出的一系列元件,包括发送的请求数据、返回的结果数据、响应时间的统计、吞吐量、错误率、返回结果状态等。常见的监听器有:图       形结果、查看结果树、用表格查看结果、聚合报告等。

7.配置元件

    维护Sampler需要的配置信息,并根据实际需要修改请求内容 。一般配置元件放在请求开始前。

8.定时器

    即思考时间。一来为了真实地模拟用户并发行为,二来控制每个线程间的请求间隔时间以减少服务器压力。

9.断言

    即检查点。压力测试前提是功能正确。常用的断言有:响应断言、XML断言、HTML断言、XPath断言。

10.前置处理器

    用来修改请求的设置。eg.Http URL重写修复符可实现URL重写,当RUL中有sessionID一类的session信息时,可通过该处理器填充发出请求的实际sessionID

11.后置处理器

    即关联。用于对Sampler发出请求后得到的服务器响应数据进行处理。一般用于提取响应中的特定数据,如用后置处理器中的正则表达式提取器对服务器返回的特定数据进行关联操作。

本文转自 honzhang 51CTO博客,原文链接:http://blog.51cto.com/hongz/2065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