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父母修行的方向和内容

最近的文章,一直在讲家庭教育的底层逻辑,就是父母能从心里上、根本上意识到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意识到之后,就需要父母在跟孩子每日的互动过程中,时时刻刻能区分自己和孩子是两个独立的人,不一样的人。

李雪曾经说过一句话:皮肤以外,都是他人。

皮肤以内是我,皮肤以外就不是我;

我的身体,我做主,别人的身体,别人做主。

对家人、朋友、同事如此,对孩子更要如此。

因为孩子,相比成人,能量更弱,对大人的依赖更强,拥有的权利更少,一旦遭受控制和侵犯,孩子便很难再形成独立的自我。

这会在孩子日后的成长中,为他带来各种问题和麻烦,比如学习上、人际交往上,心理上。

常常有父母说,现在的孩子,打不得骂不得,心理还这么脆弱,动不动就抑郁,或是走极端。

我们小时候,父母都不管,还经常被打被骂,不照样长大,也没听说有人有心理问题。

现在孩子的心理健康程度,确实是一个突出的问题,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青少年抑郁的检出率是24.6%。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学校设置了心理健康课程,配备了心理老师。

可孩子出现这些问题,根源并不在孩子自己身上,一大部分问题来源于家庭,另一部分问题来源于当前的社会环境。

父母修行的方向和内容

现在的孩子,与我们小时相比,学习的压力大了不知多少倍:

我们小时候,课程只有几科,小学阶段,也就语、数两个主科,其他都是随便上的,可上可不上,兴趣班更是寥寥无几。

这样,就拥有了一整段属于自己的时间,而且这段时间还特别长,除了平日放学后的时间,还有周末的时间,都属于自己。

这个时间段,做自己的事儿,与小伙伴玩,偶尔帮家里干点活。

这样的环境下,孩子是自由的,轻松的,张弛有度的。

心里有不愉快的事情,跟同学说说,跟小伙伴玩着,可能就消散了。

而现在的孩子,小学阶段,主科就有三科,其他科目设置得也不少,兴趣班更是多到数不胜数。

孩子的周末,比大人还忙,赶场一般地辗转于各个兴趣班。

这样的安排,让孩子没有时间休息,没有属于自己的一整段时间。

人和机器不一样,机器运转的时间久了,还得停工检修,何况人呢?

这么高强度地连轴转,孩子没有喘息的时间,一直处于忙忙碌碌的状态。

我们都知道月满则亏的道理,时间安排得太满,就容易产生焦虑、烦躁、抑郁。

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出现在家庭教育中。

父母修行的方向和内容

现在的父母,比以往的父母,更关注孩子,更重视孩子的教育。

也正因为,太关注孩子,太重视孩子,就越希望孩子成才,希望孩子好。

自然的,父母就会将自己的手伸向孩子,拿着放大镜,在孩子身上搜寻各种缺点,劣势,并动用自己的能力,给孩子把这些缺点、劣势纠正过来,这样孩子就会变得更好,成才的几率就会更大。

控制就产生了,界限侵犯也产生了。

哪里有控制,哪里就有反抗。

父母越想控制孩子,让孩子往自己希望的“好”方向去走,孩子为了做自己,反抗得越激烈,导致亲子关系恶化、亲子矛盾爆发。

很多孩子承受不了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双重压力,就会产生心理问题,有的就会走向极端。

所以,为人父母,学习再多的教育方法,教育技巧,都不如从一开始就认识到孩子的压力,并能够遵守底层逻辑,区分孩子和自己是两个独立的人。

做到了这两点,家庭中的大部分的亲子矛盾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从而消失。

与此同时,亲子关系变得亲密、顺畅,孩子的身体、心理和能力也都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因而练习底层逻辑,区分自己与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就是父母修行的方向和内容。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