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皇帝听从他的建议,从此开启了三国军阀割据的序幕

◎欢迎读者转载分享到朋友圈。

皇帝暗弱、宦官弄权、外戚干政是后人总结东汉灭亡的重要原因。不得不说皇帝、宦官与外戚三者之间的暧昧关系,确实给东汉带来不可逆地国力损伤。可是有个人别有用心地向皇帝献言,开启了三国军阀割据的序幕,此人是刘焉。

众说周知蜀汉的缔造者是刘备,至少大多数也是这样认为。但史学家陈寿却没有这样做,在他的著作《三国志》中刘焉、刘璋父子占据《蜀书》的头篇。大家都知道刘璋力排“众意”,引得刘备大军入川,结果被刘备反客为主,成为后世笑柄。那么刘焉又是何须人呢?

皇帝听从他的建议,从此开启了三国军阀割据的序幕

刘焉字君郎,江夏竟陵人,是鲁恭王的后裔。史书记载这位鲁恭王的一生并没有什么可圈可点之处,相反纨绔弟子的习气一样没少,他有个亲兄弟是中山靖王刘胜,也就是被刘备常常挂在嘴上的祖先。西汉灭亡,鲁国也被王莽取消,而鲁恭王的后人在东汉章帝时期迁徙到竟陵地区居住。

刘璋年轻时便出仕州郡,后来以宗室的名义授予中郎之职。在两汉时期,中郎侍从皇帝身边,也是帝国储备人才的官职。好景不长,他的老师祝恬去世,祝恬曾任过大汉的司徒一职。按照当时的制度,老师去世,门生故吏都要辞官守孝。所以刘璋也无奈地离开自己的大好仕途。

皇帝听从他的建议,从此开启了三国军阀割据的序幕

虽然刘璋暂时离开了仕途,但他也没有闲着,居住在阳城山上招收学生。守孝期满后,刘璋被举荐为贤良方正。当然此次出仕,刘璋仕途可谓是一路风顺,从司徒府小吏到洛阳令、冀州刺史、南阳太守,再到中央九卿的宗正、太常。

尽管他的官职一路高升,但当时的皇帝是东汉赫赫有名地荒唐皇帝汉灵帝,而天下早已被搅得民怨沸腾,各地起义不断。眼看着大汉江山将倾,刘焉认为中央的九卿高官,不如地方的势力派。当方的行政最大的单位也只是郡,面对四起地狼烟也显得相当单薄,而刺史可以管理一定数量的郡,但也只是监察官职,更何况刺史的官职比郡守要低,根本无法调动这些有实力地郡守。

皇帝听从他的建议,从此开启了三国军阀割据的序幕

于是刘焉向汉灵帝进言,改刺史为牧伯,选择清名重臣充任。有人认为古代人喜欢文字游戏,事实上刺史改为牧伯,相当于原本的监察区变成了郡之上的行政单位。当然被各地搞得焦头烂额地汉灵帝爽快地接受了此建言。

刘焉最初选择的地区是最贫穷的交阯牧,估计是想效仿秦末的尉佗。此议尚为商定下来,侍中董扶私自找到刘焉并告诉他,“京师将乱,益州分野有天子气”(《三国志》)。“天子气”是什么东西,后人无法考证,但当时人十分相信此说,譬如秦始皇听说东南有天子气,便出巡东南,希望用自己王者之气压一下天子气。

皇帝听从他的建议,从此开启了三国军阀割据的序幕

刘焉听罢立即改变主意,目光盯向了益州。碰巧益州刺史横征暴敛、鱼肉百姓,蜀地社会不太稳定,刘焉就这样被往益州。在他被派遣的同时,刘虞、刘表等清流也被派往各地当牧伯。《后汉书》评价此事是这样说的,“州任之重,自此而始”。

此后,东汉爆发了著名的“黄巾军起义”,中央政府一败涂地,而地方政府趁此机遇招兵买马而坐大。至于后来即使没有董卓入京,东汉政府的政令也不能像之前畅通。不幸地是董卓入京私自废立皇帝,给予地方实力派以口实,三国乱局至此开始。而刘焉固守蜀地,嫣然一国,如果不是痛失爱子,或许蜀地的历史要改写一下。

(本文参考《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

皇帝听从他的建议,从此开启了三国军阀割据的序幕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