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浙江抗战基本是以游击战为主导

浙江抗战基本是以游击战为主导

在八年抗战中,虽然浙江省大型会战也有,比如浙赣会战。但是游击战,仍然是第3战区的重要特点之一。日军主要占据战略要点或交通要点,而其他广大地区为中国军队的游击队所控制,他们不断在后方扰袭日军,破坏交通,予日军极大威胁,往往逼迫日军困守点 线,打破了日军“以华制华”、“以战养战”的阴谋,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浙江抗战基本是以游击战为主导

浙江的游击战,是由正规军和地方游击队共同进行的。1940年秋,国军游击队组织了6个突击队,夜袭马当,消灭日军150多人,并将要塞内的大炮掉过头来,对准江中的日军舰船开火,击沉击伤敌舰船多艘,并焚毁了弹药库。此次夜袭战,游击队员没有一人伤亡,成为抗战史上一大奇迹。在敌后抗日战场上,还有很多将军血染疆场。

浙江抗战基本是以游击战为主导

1941年7月1日,国军鲁苏皖边区游击第四纵队少将司令陈中柱,身中数弹壮烈殉国,凶残的日军割下将军的头颅,陈中柱的妻子含悲忍痛,找到日军要回了丈夫的头颅。如山东省府委员范筑先、第98军军长武士敏、陆军第3军军长唐淮源、沂水游击司令刘震东、第24师师长寸性奇、东北游击司令唐聚五等,都在游击战中壮烈殉国。这些英烈,在敌后的抗战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浙江抗战基本是以游击战为主导

地方游击队主要由省会警察队、内河水警及绍兴、余姚等地方部队改编。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1932年就存在的皖浙赣边红军和游击队,同国民党地方当局谈判,达成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协议。1938年1月,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1支队第2团第3营,奔赴抗日前线。至1941年,发展为2万余人。

浙江抗战基本是以游击战为主导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原先被捕入狱的大批共产党员、革命群众获释出狱。原临安支部书记沈子球出狱后,联络了一些同在监狱坐过牢的狱友共50余人,成立了边区游击队,队伍逐步扩大到200余人。1938年3月,日军侵犯临安山川乡,到处杀人放火。边区游击队进行了反击,击毙日军9名,缴获一批战利品。

浙江抗战基本是以游击战为主导

在浙西有一支活跃的游击队,是国民自卫第5支队。1938年支队司令郑器光率队从绍兴渡过钱塘江,开展敌后游击战,一年时间与日军接战20余次,毙伤敌军300余名。在第5支队渡过钱塘江后,徐志余司令率领第6支队,黄权司令率领第3支队,也先后进入浙西。第5支队乘海盐日军调防之机,收复海盐县城,歼敌百余人。1938年10月第5支队收复吴兴县新丰镇,击退日军400余名,毙伤百余名。由于有了这些支队,7县的县政府,得以顺利地推行县工作。

浙江抗战基本是以游击战为主导

浙西各县于1937年12月至1938年2月先后建立的游击队,共有54支。其名称有“游击队”、“保安队”、“抗日义勇军”、“忠义救国军”等,每支队伍人数从数千到几十人不等,控制着广大乡村。浙西游击队活跃于杭嘉湖、沪杭铁路、京杭国道、天目山南北,袭击日军据点,打击伪组织。仅1938年一年,浙西的各种游击队就参加战斗200余次,歼敌万人。

浙江抗战基本是以游击战为主导

1941年春,在上海浦东的一支800余人武装来到浙东,华中局又派来一批骨干,一起开辟浙东抗日根据地。数年发展,根据地达两万余平方公里,新四军武装队伍达15000余人,包括所属第1旅、第2旅、海防大队,是全国19个抗日根据地之一。浙南由红军游击队400余人整编为41个分队,分属3个支队进行游击活动。成为打进沦陷区的棋子,支持了长期抗战。

浙江抗战基本是以游击战为主导

浙北大大小小的战斗达200多起,实力最强的游击队是国民党陆军十三师77团二营营长朱西收容200多名散兵组建而成,一年内扩编到4000多人,下辖五个团9个大队。1938年11月11日,也就是双11,日军调集万人强攻乌镇,游击队撤退后。日军层层堵截,在钟家墩再次血战,除了少量战士突围,大部分壮烈殉国。负伤的朱西被村民救走,39年后朱西再次来到乌镇组织游击队抗战。

浙江抗战基本是以游击战为主导

在艰苦的条件下,面对日军的铁壁合围,浙江各路敌后游击队,拉扯住了大量的日军主力。这些游击区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形成敌后游击战场,为正面战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