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抗战时日本人究竟是不是1米5?

历史是什么: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雨果

战而祥和,黩武而好美,傲慢而尚礼,呆板而善变,驯服而倔强,忠贞而叛逆,勇敢而懦弱,保守而喜新。这也是日本文化“菊”与“刀”基本核心。

抗战时日本人究竟是不是1米5?

《菊与刀》的创作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作者鲁思·本尼迪克特从日本儿童的养育习俗深度解析日本人的性格,在传统观念上,日本人认为自己是“负债者”,这种债务既有父母的“恩”,也是天皇赐予了“皇恩”,在不知不觉中,这种意识,促成了杀戮武士道精神。

对于日本文化,文明我们了解的少,对日本文化感兴趣的可以读一读《菊与刀》,对日本人的身高问题,我们了解的更加少,在我们的观念下,日本人都特别矮,古代的中国甚至给日本取了一个“倭奴国”。

抗战时日本人究竟是不是1米5?

《汉书·地理志》载有:乐浪海中有矮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这里说的矮人就是住在日本列岛的日本人,他们仰慕汉朝的文明,就出使汉朝,汉光武帝还特赐了“汉倭奴国王”之印。

日本人位居海岛,食物匮乏,这也造成了身高生长障碍,被称为“战国三杰”之一的丰臣秀吉,几乎同一的全日本,而他的身高只有1.40米,另外一位德川家康,身高达到了1.56米,他被称为“威猛男”,织田信长,身高1.69米,因此得到了“参天巨汉”的美称。

抗战时日本人究竟是不是1米5?

看到这里,不少的人都觉得不太可能,电视剧里面的日军都挺高的啊!电视剧毕竟是电视剧,看日本战国时代留下了德川家康盔甲也能够推测出他到底有多高。

虽然矮小,但日本人作战确实非常可怕,日本人设计的长弓,比人都要高,但被射中,非死即伤,明朝大将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记载:矢皆重,弓皆劲,发皆不远。不轻发,发必中人,中者必毙,故人畏之。

抗战时日本人究竟是不是1米5?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只有一米五的日本人,单兵作战能力却非常强,中国军队的大刀在日本人手中吃了不少的亏,从这些老照片也可以看出,日本人个子都非常矮小,虽然看上去不那么凶神恶煞,但他们却在中国犯下了累累罪行。

不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人的身高“突飞猛进”的增长,2017年华中师范就收集了2016年中国、日本儿童、青少年的整体身高,两国的身高已经相差不大了,那么日本是如何缩短这种差距的呢?

自从二战之后,日本度过了10多年的经济大萧条时期,1955年日本经济开始复苏,1968年日本GDP超过了西德,成为了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经济体,为了培养人才,日本非常重视教育,学习压力减负、提供营养早餐。

日本还颁布了《学校给食法》,他们的早餐十分丰富,牛奶,鸡蛋、面食样样俱全,不仅如此,日本人的饮食也相对特殊,他们一顿吃得并不是特别多,不过营养都跟得上,饭团算是吃得最多的,还有手卷、天妇罗、肉饼、拉面、寿司、鱼类……在种种因素下的促成下,日本孩子的身高自然而然就上去了。

抗战时日本人究竟是不是1米5?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千万不要让孩子长成’“食人花”,战前的日本,对男性儿童的教育就存在两面性,一方面他们可以随意发泄自己的调皮心,六七岁以后,就会加以管教,并训练,所以日本人就产生了一种极为矛盾的性格。

《菊与刀》中“菊”是日本皇室的象征,“刀”是日本武士道精神的体现,他们即能爱好的欣赏樱花,又能持刀进行残酷的杀戮或者自杀,1990年中国也出版了这本书,没想到的意外的登上了畅销榜,对于生活在和平时代的我们来说,这本书是能让我们了解那段历史。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