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对讲机的那点事】450MHz模拟无线列调的工作原理(连载二)

在前文中我们谈到了450MHz模拟

无线列调

的工作原理,接下来我们来聊聊B制式模拟无线列调:

【对讲机的那点事】450MHz模拟无线列调的工作原理(连载二)
B制式模拟车站台的功能框图:
【对讲机的那点事】450MHz模拟无线列调的工作原理(连载二)
B制式工作原理:

车站对讲机应根据系统功能、设备制式的不同和线路条件,采用交替配置或单一配置方式。机车电台、便携电台接收频率具有自动扫描和人工设置方式。列车无线调度通信系统450M Hz频段的工作频率应符合《铁标》 TB/P 3052- 2002中表3规定。如下图:

【对讲机的那点事】450MHz模拟无线列调的工作原理(连载二)
车站台的频率配置
【对讲机的那点事】450MHz模拟无线列调的工作原理(连载二)
调度员与司机之间的通信(大三角)。

调度员与司机、车站值班员与司机采用双工通信方式时,车站电台发射频率按f1,f2,f3交替配置。即,一条线的车站台站号连续编号,发射频点分别为f1(站号:01)→f2(站号:02)→f3(站号:03)→f1(站号:04)→…(如上图B制式所示),接收频点全为f4。

调度员与司机、车站值班员与司机采用半双工、同异频通信方式时,车站电台发射频率按f2(异频)或F4(同频)。

●司机与车站值班员之间的双工通信。

车站电台发射频率采用交替配置时,车站电台发射频率为fl,f2,f3;

采用单一配置时,车站电台发射频率为f2。

司机与车站值班员之间的单工通信。 

车站电台发射频率应采用单一配置方式,车站电台发射频率为f2(异频)或f4(同频)。

机车、便携电台的频率和频组

应根据机车运用交路进行配置,一般不得少于4个工作频组。发射频率为f4,频组内接收扫描频率为f1、f2、f3(f4)和f2、f4。

司机、车站值班员之间的

异频

单工通信,机车电台呼叫后应自动锁定接收频率。

亚音频(见下面两表)
【对讲机的那点事】450MHz模拟无线列调的工作原理(连载二)
【对讲机的那点事】450MHz模拟无线列调的工作原理(连载二)

调度员向司机发布通告和选站呼叫,调度总机发送数字编码指令,车站台收到指令后发送1960 Hz呼叫信号。

调度员按下选站按键,调度总机发送选站呼叫司机指令,此时如所选车站台空闲,车站台发送1960 Hz呼叫信号,执行调度的呼叫司机程序。

在紧急情况下,调度员按键,控制所选车站台退出当前工作状态,发送1960 Hz呼叫信号,执行调度呼叫司机程序。

司机呼叫车站值班员时,机车台应同时发131.8 Hz +107.2 Hz呼叫信令;由车站台亚音频解码电路解出不同的呼叫信令,确认车站台的工作方式:131.8Hz(异频单工),107.2 Hz(异频双工);

机车台发射时,追踪导频:

f1——151.4 Hz;

f2——162.2 Hz;

f3——173.8 Hz。

司机呼叫调度,1520 Hz。

车站值班员呼叫司机或车长,发114.8 Hz,呼叫车长时也可能直接喊话。 

车站台呼叫车站台:123.0 Hz;

转信(即机车呼叫机车,车站台接收到转信时直接转发。一般不用):114.8 Hz +186.2 Hz。

异频时,机车随话186.2Hz,连续10秒钟接收不到186.2Hz,车站台就退出转信。

呼叫控制过程(时长、时序)

按下呼叫按键,发送呼叫信号。在发送呼叫信号时间内,相应按键指示灯闪亮。呼叫信号发送完 毕 ,相 应 按 键 指 示灯常亮,进人相应状态。

接收到呼叫音,相应的呼人指示灯闪亮;呼叫音结束开始发回铃音,同时打开音声门。接收呼叫音最长时间为5s,5s后开始发回铃音(0.5s),打开音声门,7s-9s内摘机建立通话链路,指示灯常亮,7 s- 9s内不摘机,回到守候状态。

机车台或便携台呼叫另一机车台或便携台由车站台或区间中继台转信时,应同时发送114 .8 H z和 18 6. 2H z呼叫信号,车站台或区间中继台收到该信号应同时发送114.8H z和186 .2 H z呼 叫 信 号 。为保持车站台或区间中继台转信状态,主呼和被呼的机车台或便携台应随话发186 .2 H z 转信控制信号。

司机与调度建立通信后需越区跟踪切换时,机车台发射导频信号F1、F2、F3,车站台收到与本台双工发射频率相对应的导频信号时,启动该车站台发射机建立无线通道,同时接通 有 线 通 道 。

选用预启动方式时,车站台收到预启动控制信号,启动发射机建立无线通道;再收到与本台 双工发射频率相对应的导频信号时,接通有线、无线通道。

通话完毕,无载频和PTT信号,30s后电台设备应向用户发出挂机提示或自动挂机。

信道扫描时长为0.1s。
【对讲机的那点事】450MHz模拟无线列调的工作原理(连载二)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