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00多年前,詹天佑设计修“人字形”铁路斥资693万,如今还好么?

前言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作为道路运输的主要方式之一,铁路运输可谓在现代化事业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时至今日,中国的铁路发展已经经历了144年。在150年前的清朝人看来,铁路这种东西,这是洋人的雕虫小技,还一度被清朝人当做洋人侵蚀中国的一种糟粕。

150年以后不成想火车也成了中国的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中国高铁甚至走出国门,受到了全世界人的认可。而中国铁路建设事业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惊人的成就,跟一个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100年前有这样一位伟大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通过修建人字铁路,斥资693万白银。百年后,这条铁路如今如何了?

100多年前,詹天佑设计修“人字形”铁路斥资693万,如今还好么?

01

1861年,詹天佑出生于广州。19世纪60年代的中国社会正处于半殖半封的社会意识中。在当时,由于洋人的入侵,朝廷的腐朽,导致官场腐败,百姓苦不堪言。而张天佑的父亲詹兴红,当时则依靠代笔写信,作为谋生的手段。虽然日子过得很清苦,但是一家人也其乐融融。幸运的是,虽然父亲的现状并不乐观。但是早先也曾见识过繁华的世界,深知教育的重要性的他,力排众议也要送詹天佑读书,如此才能在以后过上更好的生活。

因此,在很小的时候,詹天佑就远离家里前往书院读书。奇怪的是,当时的他对孔文一道并不感兴趣,反而更喜欢摆弄一些机械零件。1872年,清政府资助并选取了120名幼童,到其他国家深造。詹天佑的父亲在好友的劝说下,也将儿子送到了招考的。幸运的是詹天佑通过了筛选,成为了120名出国留学的幼童之一。

100多年前,詹天佑设计修“人字形”铁路斥资693万,如今还好么?

02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出国留学也并非没有风险。身在异国他乡,能依靠的也只有自己。加上当时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加上清朝独有的长辫子极具辨识度,导致华人在世界上备受排挤与欺负。也因此有很多幼童甚至没能见到父母的最后一面。

似乎知道自己出国并不容易,也因此詹天佑一门心思的投入到了学习之中。在耶鲁大学学习时还拿到了全额奖学金。面对洋人的侮辱,他也从不在意。满心想的都是,学成文武艺报与帝王家。完成学业后,詹天佑便被清政府召回国内从地方支援成了铁路工程的大佬。

100多年前,詹天佑设计修“人字形”铁路斥资693万,如今还好么?

03

1905年,清朝预备在北京到张家口之间修筑一条铁路。由于清朝积弱,许多列强都想横插一手。扩大对清朝的影响。在他们看来,即便自己不插手,清朝也根本没有够完成这项浩瀚的工程的能力。为了民族大义,詹天佑决定勇敢的站出来,也因此他力排众议,承接了建造京张铁路的责任。要知道在山间修筑铁路对于那个年代的技术而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也有不少势力也都等着看他的笑话,根本不会给他提供任何援助。虽然在建造的过程中极其小心,但是从丰台到南口的第一段铁路还是出现了脱轨事故。而詹天佑要面临的不仅是列强的嘲笑,甚至连清政府也开始对他的能力提出了质疑。最后,詹天佑通过自创“詹式挂钩”的方法解决了车钩容易折断的问题。而他也用自己的真才实学,向世界证明了中国人不缺才能。

100多年前,詹天佑设计修“人字形”铁路斥资693万,如今还好么?

04

在修筑的过程中,他还遭遇了许多其他的危机。不过都是凭借着他的才思敏捷得以解决。并且还发明了人字形轨道解决了火车爬坡能力不足的问题。1909年,京张铁路全面贯通,历时4年。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人字形的轨道。正因为有了它的出现,才极大地保证了列车通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在这场列强与清朝的较量,被詹天佑轻松化解。

京张铁路当时在修建的过程中遭遇的危机其实并不算少。要最麻烦的问题就是因为由于地势险峻,坡度较大。虽然在建设过程中,詹天佑已经极力保证,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减少花费。但是,由于清朝官员腐败,官场黑暗,最后花费的600多万两白银,而这个数目也相当于国库总量的1/10。幸运的是,京张铁路运营后,这些花费很快就被收回了。

100多年前,詹天佑设计修“人字形”铁路斥资693万,如今还好么?

05

在运行在运营长达百年的时间内,京张铁路为各地的交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而这条堵上了民族尊严与国家气节的铁路,也受到了后世的保护。凡从北京经过张家口的列车上的乘客都会对詹天佑心怀感激,甚至为中国有这样骄傲的工程师感到自豪。在修建京张铁路的时期,詹天佑制定了详细的铁路建造的条例,并且上书朝廷,制定了相应的标准。此后也培育了不少杰出的铁路工程师。直到1919年4月24日前,詹天佑因病去世,享年58岁。

100多年前,詹天佑设计修“人字形”铁路斥资693万,如今还好么?

结语

在青龙桥车站还能看到詹天佑的塑像,不远处还有他的纪念馆,而他的存在也在向世人展示着在当时那个年代,詹天佑是如何顶住压力,创造奇迹,维护民族气节,粉碎列强的阴谋的。而他的事迹也影响了无数铁路工程师。而他的那种而他身上表现出的那种,不怕苦不怕累的优秀品质,也值得每个人去学习。

引用文献

《扬子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