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鸡叫城的发现

近年来,鸡叫城遗址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成果:大型木构建筑、巨量稻壳谷糠堆积、超大规模聚落集群、三重环壕及水渠体系、稻田片区的相继发现与被证实,为认识鸡叫城提供了生动材料,为研究长江中游史前文明化进程提供了重要考古证据。鸡叫城遗址如何被发现?其性质又是如何被认识?梳理、还原鸡叫城遗址的发现和认识过程,有助于将来更好地开展工作。为此,我们特请原澧县文化馆文物专干,后来长期担任澧县博物馆馆长的曹传松研究员撰写了关于鸡叫城遗址发现的始末,并授权湖南考古网发表。

1974年,我作为澧县文化馆的第一批文物专干走上了文物考古的道路,当时人们对“考古”二字完全陌生,一切工作都要从零开始。我首先立足于湘北地区的文物调查,主要通过查阅极为有限的方志史料和深入田间地头进行田野调查,以期摸清县域文物分布的家底。

打听到澧县档案馆有《澧州志》一书后,我持文化馆介绍信在档案馆查阅到了清同治《直隶澧州志》,在要求借阅时,其管理员瞧了瞧我这个穿着不起眼的年轻人,说:“馆内制度规定只能查阅,不能外借”。我只好自我介绍并和他攀谈起马王堆出土二千年的女尸等考古工作,很奏效,管理员同意借阅10天。仔细阅读后我很快发现了“鸡叫城、申鸣城、宋玉城”等相关记载。在《直隶澧州志·古迹》中载:“鸡叫城,州二十里,平原中突起土阜,周遭如环,约四百余丈,中间甚平衍,四门相向,不类生成者。俗传仙人夜筑此,值鸡鸣而止,故名。”此后鸡叫城这个名字一直萦绕在我脑海中。

1975年5月,单位安排我为《澧县教育革命成果展览》拍摄一些反映农村学校变化的照片,并将单位唯一一部“永久”牌自行车和“海鸥135”相机给我进行拍摄工作。一日,文教局的同志带我到涔南公社拍摄,主要是想拍东田堰和紫南小学少儿武术班相关照片。进入涔南后,我心中就一直念叨着鸡叫城,带队的同志听了我的介绍后也对鸡叫城十分感兴趣,又打听到鸡叫城位于文家大队,去紫南小学正好要经过,于是决定先到鸡叫城看一看。这个地名在当地家喻户晓,但其历史沿革知之者不多,访到了一位年长的老农说:“相传有媳妇、公公两个神仙打赌夜间修城,因鸡叫而止,所以城墙没修完,在城墙上留下了几个缺口。”老农又指着城外东、西各一土堆说,那就两个神仙修的城墙。由于当时没有采集到陶片,无法确定城址年代,但老百姓反映曾经在上面挖出过铜剑,初步判断为东周城址。

当天到东田堰小学拍摄时我还在学校围墙周边的沟渠中又发现了很多陶片和墓葬,初步判断为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和东周墓群。当时万万没想到,若干年后鸡叫城和丁家岗两个点都成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79年春,接湖南省博物馆通知,拟定冬天在澧县试掘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我建议定在涔南公社东田堰大队丁家岗遗址,得到同意后立即前往遗址开展前期调查准备工作,在途经鸡叫城时发现遗址已经大变样(鸡叫城与丁家岗遗址直线距离约2公里),一条宽达10米的干渠由东往西破坏了遗址北部,遗址南部烟囱高耸,砖厂的推土机将南城垣吞噬殆尽,陶片等散落一地,令人扼腕。我立即找到公社领导进行交涉,但奏效不大。我又向湖南省博物馆反映,考古部负责人何介钧同志火速来到澧县,提出解决方案:一是确定冬季发掘方案;二是处理鸡叫城砖场生产取土一事。经过我们对文物工作的宣传,公社党委有所认识,停止了在城墙上的取土,后又经多次交涉,公社终于同意砖厂转址,使得鸡叫城东、西城垣原貌得以保留,直到1981年砖窑废弃,鸡叫城遗址再无破坏。

1986年全国开展第二次文物普查,4月2日鸡叫城遗址普查登记,编号313。1991年,鸡叫城遗址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澧县人民政府发文《关于做好八十垱、鸡叫城两处遗址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加强保护。

1997年元月,城头山遗址第六次考古发掘结束,进一步明晰了城头山城墙先后四次筑造的地层叠压关系,还在第一期城墙下面发现了汤家岗文化时期的水稻田遗迹,这让湖南省考古工作者对澧水流域史前城址有了新的认识,大家都在思索一个问题,该区域内是否还有同时期的城址呢?何介钧先生征求我的意见,我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鸡叫城,于是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决定对鸡叫城遗址进行试掘,希望能够解决城址建造年代的问题。1997年3月19日——4月8日县文物事业管理处曹毅对鸡叫城进行了试掘,在遗址西城墙外坡开挖了一条2米宽,10米长的探沟。4月9日张忠培、严文明、何介钧先生冒雨考察了鸡叫城试掘工地,初步判断为屈家岭、石家河时期城址。1998年冬,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再次对其进行小规模发掘,确定了鸡叫城遗址属屈家岭、石家河文化时期古城。

鸡叫城的发现

张忠培、严文明先生在鸡叫城

鸡叫城的发现

张忠培、严文明先生在考古现场

鸡叫城的发现

张忠培、严文明先生现场听取汇报

转载自 湖南考古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