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为啥清朝几十万军队,打不过八国联军一万人?装备差不是主要原因

公元1900年春,八国联军以镇压义和团为借口,肆意发动了侵华战争,企图瓜分和掠夺大清帝国。同年8月3日,从天津出发,进攻北京的八国联军人数最多的是日军,为8000人;其次是俄国军队,为4800人;

第三是英军,为3000人;第四是美军,为2100人;第五是法军,为800人;第六是奥地利军,为58人;第七是意大利军队,为53人;此外,还有大约7000名德军在海上,尚未来得及登陆。

所以这样算来的话,当时真正参与作战的只有18811人之多。而京畿之地作为皇权的中枢之地,当时的清军守军有多少呢?答案是16万左右!除此之外,还有三四十万的义和团团民。

为啥清朝几十万军队,打不过八国联军一万人?装备差不是主要原因

所以仅从兵力上来看的话,清军和义和团的人数加起来大约是八国联军的30倍之多。简单来说,平均每30个人在家门口堵一个人。

然而尽管兵力如此悬殊,八国联军还是在短短的10天时间里,就攻陷了北京城。这也就是说,八国联军仅用了1.8万人,就打下了这座有几十万人驻守的北京城。

看到这里我们不禁会问:“为何会如此?清军为何会如此无能,几十万人竟然抵挡不住这区区的一万多人?”

为啥清朝几十万军队,打不过八国联军一万人?装备差不是主要原因

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想必大多数人都能够列举一二,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武器装备的落后。

在晚清时期,清军虽然装备的有热武器,但其性能差,且装备面很窄,基本上还是依靠大刀长矛这样的冷兵器作战。而相比之下的外国军队,则基本上都是热武器,性能好,威力大!

在武器装备严重不对等的条件之下,清军和义和团的人数再多,充其量也只是活靶子而已。所以失败是必然的。

为啥清朝几十万军队,打不过八国联军一万人?装备差不是主要原因

除此之外,也有人将失败的原因归结到了“主昏臣庸”上面。但在一些学者看来,

大清朝没有昏君,也无奸臣。

当然,也许在你看来,说清朝没有昏君和奸臣简直就是无稽之谈,比如那个无能的咸丰皇帝,在强盗打进来的时候,竟全然不顾皇帝之尊严,一路逃到热河避难。还有那个提倡“多磕头,少说话”的三朝老臣曹振镛,难道不是个奸臣吗?

但其实,当你仔细去看清朝这一段历史,就会发现,

清朝从道光皇帝开始,一直到后面的光绪,没有一个皇帝不想励精图治,没有一个不想保住大清江山。

至于说朝中的大臣,无论是主战派,还是主和派,没有一个不是从维护朝廷利益的角度出发,他们更是没有理通外国,成为外国之傀儡。

为啥清朝几十万军队,打不过八国联军一万人?装备差不是主要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到了清朝后期的时候,根本没有明确的主战派和主和派。

比如在甲午战争之前,翁同龢就是典型的主和派,而李鸿章为主战派,当李鸿章提出要加强海军军费投入时,翁同龢就曾全力反对。但当战争开始之后,翁同龢就成了主战派,还有那些在战前主张削减军费的人,也都纷纷成了主战派。

而主和派,竟然是李鸿章、丁汝昌等这些在战前主张大力加强军备的人。

我们知道,早在1873年的时候,李鸿章就上报朝廷,想要组建一支强大的海军(北洋水师),以此来威慑亚洲诸国,尤其针对日本。然而结果呢?在甲午战争中,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八”的北洋水师竟然全军覆没。

为啥清朝几十万军队,打不过八国联军一万人?装备差不是主要原因

所以这就像一个历史作者说的那样:

当时的中华民族陷于一种矛盾中,不是统治者毫无顾忌地出卖民族利益,而是在尽力维护,他们万般无奈,没有办法。

1841年,道光皇帝对英国宣战;1860年,咸丰对英法宣战;1894年,光绪对日本宣战;1900年,慈禧对13国宣战;然而这一次次宣战,一次败得比一次惨,一次损失得比一次大。

你又能说,这都是清朝当政者的无能、腐朽所造成的吗?当然不能如此武断!

清朝的失败,原因是多重的,既有国家体制的腐朽,也有当权者的无能,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历史潮流的影响。

为啥清朝几十万军队,打不过八国联军一万人?装备差不是主要原因

所以这样说来,我们前面所提到问题的答案也就很清楚了!

几十万的清军打不过一万多人的八国联军,除了武器装备太差之外,还有体制上的差异,历史潮流等一系列因素!

当然,这也只是笔者的一家之言而已,寥寥数笔,仅供参考。也欢迎在评论区说出你的看法,我们共同讨论!喜欢我的文章,还可以关注我哦!

参考文献:《中国近代史·危机与变革》、《历史上八国联军究竟有多少人?》、《义和团抵抗列强瓜分史》、百科资料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