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八路军挺进豫西,皮定钧回忆:老百姓连村都不让进,只能野外宿营

皮定钧在回忆录《中岳狂飙》中写道:“豫西大部分村庄都是用黄土夯起来的土寨……当天晚上,我们到达伊川县的白沙镇,这里的群众不让我们进寨,我们只好露宿在树林里。”

豫西地区

,顾名思义那就是河南西部地区,大致也就是如今的洛阳、三门峡一带。

八路军挺进豫西,皮定钧回忆:老百姓连村都不让进,只能野外宿营

豫西,西接关中平原,东临华北平原,向南则为南阳盆地 ,往北则是太行山脉,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抗日战争时期,归属于国民政府划定的第一战区,因为重要的战略位置,所以常年驻扎有国民党军的重兵。

豫西乱成一锅粥

1944年4月日军发起

豫湘桂战役

,在河南一带,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

冈村宁次

发起

豫中会战,

指挥5个师团又三个旅团约15万人,对第一战区的

蒋鼎文、汤恩伯

部发起进攻。

八路军挺进豫西,皮定钧回忆:老百姓连村都不让进,只能野外宿营

第一战区当时驻扎有国民党军

8个集团军约40万人

,但是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第一战区司令部所在地洛阳沦陷,国民党全线溃败,豫西、豫中乱成一锅粥。

1944年7月,中央给八路军129师下达了向豫西挺进的命令,决定抽调太行、太岳军区的精干人员挺进豫西,建立新的抗日根据地。

八路军挺进豫西,皮定钧回忆:老百姓连村都不让进,只能野外宿营

此时的豫西虽然被日军占领,但是日军的兵力毕竟有限,日伪军只能控制重要的城镇,所以豫西广大的乡村出现权力真空,这是八路军建立根据地的好机会。

而且在豫西建立根据地后,可以对日军控制的平汉铁路、陇海铁路造成极大的威胁,豫西根据地的建立,可以沟通晋冀鲁豫根据地与新四军鄂豫皖根据地的联系。

邓小平选将皮定钧

在接到挺进豫西的命令后,时任129师政委的

邓小平

思考着这个艰巨的任务该交给谁,他思来想去,最终想到了骁勇善战的

皮定钧

同志。

八路军挺进豫西,皮定钧回忆:老百姓连村都不让进,只能野外宿营

7月3日,皮定钧与徐子荣骑着骡子来到了八路军前线总部——左权县麻田村,在总部会议室里,总参谋长滕代远同志正式宣布,成立

豫西抗日独立支队

,由皮定钧担任司令员,徐子荣任政委。

豫西抗日独立支队的任务就是像一把钢刀一样,插入敌人的心脏腹地。总部希望皮定钧要尽快准备渡黄河南下,越快越好。

7月25日,由八路军太岳军区、太行军区分别抽调一个团组成豫西独立支队(第3团与15团),总人数1502人。

巧渡黄河

9月5日,部队马上就要开拔了,皮定钧多次到黄河边勘察地形,最终选定了济源的河清口渡口。

八路军挺进豫西,皮定钧回忆:老百姓连村都不让进,只能野外宿营

河清口的位置

河清口渡口水流平缓,河道也不是太宽,最重要的是这里没有日军驻扎。这个渡口驻防的是一个连的伪军。

而且皮定钧已经派人与伪军取得联系,伪军连长答应

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八路军渡河时,他们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故意放八路军过去。

临出发前,豫西独立支队副司令员方普升特意请来一位摄影师,给豫西独立支队团以上干部拍了一张照片,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

八路军挺进豫西,皮定钧回忆:老百姓连村都不让进,只能野外宿营

豫西独立支队干部合影

由此一去,生死未卜,远离大部队,义无反顾地扎进日军控制的沦陷区腹地。连数40万国民党军都没能挡住的日军,八路军这一千多人,面临的处境可以想象是非常凶险的。

1944年9月6日,豫西抗日独立支队从林县出发,沿太行山,绕道晋城、阳城,于9月21日夜,到达黄河岸边的河清口。

八路军挺进豫西,皮定钧回忆:老百姓连村都不让进,只能野外宿营

可是有一个难题摆在大家面前,那就是没有渡船。日军为了阻止八路军南下,早就把黄河上的船烧地烧抢地抢,一艘渡船都找不到了。

虽然在途中皮定钧让战士们收集了很多大葫芦,想依靠大葫芦过河,但是这样比渡船的效率慢多了。

就在这时,附近的村民闻讯赶来,他们在沙堆中挖出了四艘小船,并且自愿为八路军摆渡,这可为八路军解决了一个大麻烦。

八路军挺进豫西,皮定钧回忆:老百姓连村都不让进,只能野外宿营

21日晚上10点开始,到第二天凌晨4点左右结束,豫西挺进支队全部渡河完毕。

上岸后,皮定钧见到了伪军头头。皮定钧对伪军连长说,我们走后,你们就打一阵枪,这样你们也好交代。

就这样,豫西抗日独立支队有惊无险地渡过黄河,进入豫西地区。

为何老百姓连村都不让进

一进入豫西,皮定钧就率领部队迅速向西穿插,在到达洛阳以西的新安一带,之后越过了陇海铁路,向南继续穿过洛水、伊水

八路军挺进豫西,皮定钧回忆:老百姓连村都不让进,只能野外宿营

豫西抗日独立支队选定的目的地是嵩山一带,那儿是山区,适合游击作战。

渡过伊水后,部队转向东边,在到达伊川县白沙镇时,天色已晚,皮定钧决定在白沙镇宿营,可是当八路军上前交涉时,当地老百姓却拒绝八路军进村。

不止是白沙镇这一个地方是这样,周围的村镇皆如此,每个村寨都修筑寨墙,还留有枪眼,村民都对八路军非常防备。

八路军挺进豫西,皮定钧回忆:老百姓连村都不让进,只能野外宿营

豫西古村寨

皮定钧与战士们都想不通,为啥老百姓像防日本人一样来防八路军?按道理沦陷区的老百姓看到我们中国自己的部队来了应该高兴呀,为啥每个村像防贼一样呢?

无奈,皮定钧只能让部队在野外树林里宿营。

皮定钧下令绝对不能扰民,慢慢地,老百姓也发现这支军队与以前驻扎的军队不太一样,发现八路军既不偷也不抢,需要粮食时,还主动用银元来买,给的价格还比市面上高。

皮定钧告诉老百姓,他们是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是咱老百姓自己的部队。老百姓也在了解了情况后,主动打开寨门让八路军进来,并且说明了不让八路军进村的原因。

八路军挺进豫西,皮定钧回忆:老百姓连村都不让进,只能野外宿营

皮定钧将军在豫西

原来是此前驻扎在河南的国民党军部分部队军纪实在是太差了,跟土匪没什么两样,老百姓误以为八路军也和此前驻扎的国民党军一样,所以豫西各村镇只能修筑寨墙自保,阻止当兵的人进村。

这其中军纪最差的要数汤恩伯部的第13军、第85军,以至于在豫中会战溃败阶段,13军从登封撤退时都不敢挂13军军旗,因为河南老百姓见到13军的部队,就像看见过街老鼠一般,人人喊打。(13军当年也是参加过长城抗战、南口血战、台儿庄血战的抗日劲旅啊,如今沦落到人人喊打的地步,可悲呀)

由此可见,丢了民心的部队是不会有好的结果的。

所以皮定钧到达豫西的第一步就是强调部队纪律,第一时间颁布了“八路军豫西抗日独立支队布告。”

老百姓看到布告后,纷纷议论:“从来没见过这么好的军队”

没过多久,皮司令这一名头就在豫西十几个县变得家喻户晓,更有老百姓亲切地称之为“老皮”,豫西抗日独立支队也由最初的1500余人发展到了一万余人。

八路军挺进豫西,皮定钧回忆:老百姓连村都不让进,只能野外宿营

皮定钧将军雕像

皮定钧将军在豫西深得民心,在1976年,皮定钧将军逝世后,豫西的老百姓强烈要求皮定钧能够安葬在豫西地区的登封,可见豫西老百姓对皮定均将军的感情之深。

最终,皮定钧的妻子张烽,同意将一部分骨灰安葬在登封,永远守护着豫西的老百姓。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