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这"拉贝之门"曾经是"生命之门"

作者:光明网
这"拉贝之门"曾经是"生命之门"

公众正在参观展览"命运与共和国- 约翰·拉贝及其家人与中国的友谊"。崔小征,南方新闻记者

在第七届全国纪念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公益日当天,"命运与联邦——约翰·拉贝及其家人与中国的友谊"展览在侵华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纪念馆举行。展览复制了位于广州路小火桥1号拉贝楼的"拉贝门"作为展览的入口。83年前,正是在这里,拉贝戴着头盔,听着电话,冒着生命危险收留了许多前来寻求庇护的中国难民,留下了他著名的拉贝日记。这扇门就这样变成了希望之门,灾难中的生命之门。

拉贝从德国到中国旅程的完整故事

进入"拉贝门"是展览的前言,三个主要部分分别是"汉堡之子,中国的边缘","留在南京,伸出援手"和"不要忘记拉贝大爱永恒"。展览以70多幅图片和40多件展品讲述了约翰·拉贝的一生。

约翰·拉贝(John Rabe)68年生命中有近一半是在中国度过的,或者与中国有关。在"汉堡之子,中国的边缘"一节中,时间轴的呈现,穿插着具有代表性的图像,浓缩了从1882年拉贝出生在德国汉堡到1938年拉贝离开南京的56年,包括拉贝的出生家庭,他的青少年时代,他的非洲经历,以及他在北京的工作和生活, 中国天津和南京。这部分在以前的展览中较少被报道,许多照片首次在纪念馆展出,展示了从德国到中国的拉贝,从青年到中年拉贝的观众。

在"留在南京,帮助"部分,它展示了拉贝被任命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拉贝与难民之间的相互感激之情,以及拉贝日记的出版和出版,这是一份重要的历史文献。展览摘录了拉贝日记中的一段话:"难道我们不应该试着帮助他们吗?至少救了一些人,对吧?如果这些是我们自己的同胞呢?"这一系列的问题,表达了拉贝对南京人民的同情,在他心目中,在南京已经共同生活了6年多,作为他们的同胞,所以他决定留下来帮助南京人民度过难关。由于拉贝的德国身份,他被同事们一致推选为人道主义救援机构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

拉贝帮助了南京难民,南京人民对他心存感激

在"不要忘记拉贝大爱永恒"一节中,它介绍了拉贝战后返回德国的情况,拉贝家族与中国的友谊,以及拉贝精神的当代意义。其中,展览还介绍了南京对拉贝家族的援助。

战后,当拉贝家族的困境传到南京时,南京成立了一个捐赠委员会,当时富裕的南京人用捐款购买奶粉、香肠、咖啡、黄油和果酱,送到拉贝。展览展示了南京市档案馆当年提供的协助拉贝相关信件,这些档案生动地告诉南京市民不要忘记拉贝的感激之情。

在展览中,参观者还将看到许多拉贝与中国友谊的例子,例如拉贝家族将拉贝的墓碑捐赠给南京保存,南京市政府资助柏林拉贝公墓的翻新和更新,拉贝的故居成为拉贝纪念馆,拉贝后来的参观者参观了拉贝的故居和南京大屠杀侵华日军受害者的纪念碑, 根据歌剧《拉贝日记》在拉贝的家乡演出,每年11月在南京举行国际和平步行活动。人们以各种方式向拉贝所代表的国际朋友表示感谢和尊重。

此外,展览还以主题形式展示了拉贝日记的发现和出版。观众可以看到,拉贝的孙女莱因哈特1996年在纽约发布的拉贝日记照片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近年来,拉贝日记已被翻译成中文,英文,日文等版本。2017年,拉贝的孙子托马斯·拉贝将拉贝的《南京日记》赠予中央档案馆,并在南京出版影印本,成为人们了解和研究南京大屠杀历史的重要文献。

对"别忘民族耻辱,我这一代人自我完善"更是一种理解

在南京大屠杀期间,陈先生受约翰·马吉牧师的邀请,担任约翰·拉贝先生的助手,帮助拉贝了解难民收容所的实时情况,并与食品委员会副主任休伯特·索恩(Hubert Thorne)一起向安全地区运送食物。展览开幕当天,陈世轩的孙子陈世轩也来到了现场,他告诉记者,小时候听父母讲述南京大屠杀期间爷爷奶奶的故事,因此"别忘民族耻辱,我这一代人自我完善"更加理解。"我希望每个中国人都会记住在黑暗中帮助我们的国际朋友,每个中国人都会记住在大屠杀期间留在危险之城的同胞。他们是爱国的人,他们努力帮助他人。"

南京居民刘彤告诉记者,他对这次展览有很多感受,不仅要更多地了解拉贝先生在大屠杀期间对中国难民的无私帮助,还要再次深刻体会到战争的残酷和"落后必胜"的真相。"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应该努力工作,过上美好生活,珍惜和平,永不忘历史,为国家的繁荣和实力做出更大的贡献。"刘彤说。

来源:南京日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