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孩子太胖或太瘦,都可能是吃多了

中医书友会第3042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俗话说”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与寒”,儿科病病因,多为外感和饮食内伤,因此,更需注意孩子的饮食,勿令过饱,让孩子健康成长。(编辑/千诚)

小儿多病伤于饱

作者/库喜龙

我老家形容一个人傻的时候,有这么一句话,叫:吃饭不知饥饱,睡觉不知颠倒。但说实在话,每个人呱呱坠地之时,都是这个样子的,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食积的孩子,也不会有那么多“夜哭郎”了。

正因为孩子消化差,脾胃虚弱,所以,对于饮食,更应该注意,这就是俗话“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与寒”的意义所在。

当下时代,孩子因吃不饱饭而营养不良的情况,十不见一;反倒更多的是营养过剩,进食太多导致的疾病。

我曾经参加过一次信阳市平桥区小学的义诊,发现孩子们有几种情形越来越多,一种是近视的;一种是小胖墩;一种是干瘦的快成精了。而不胖不瘦体态适中的孩子跟我记忆中相比,要少了很多。(主观感觉,没有统计分析)

近视的原因可能和功课负担,手机电脑等因素有关。(其实也和饮食有关,有机会再细谈。)

而小胖墩和小瘦子,则更多的是和饮食有关。

比如,某一天,孩子过生日,家里中午做了烧鸡、猪蹄、红烧肉、奶油蛋糕,丰盛无比,也很合孩子的胃口,一下子吃了好多,到了晚上,孩子不想吃饭,这是正常现象!甚至到了第二天早上,孩子的胃口也不好,一打嗝嘴里还是一股烧鸡味,这也算正常现象。这时该如何处理呢?

给孩子做点清淡的饭菜,少吃一点,也可以吃点消食片、山楂丸之类消食的。同时注意,以后再做好吃的饭的时候,不要让孩子由着性子吃,得有节制。这样处理的话,很快,孩子吃饭就正常了。

可是,往往有的家长是这样做的:中午吃多了,晚上不想吃饭,乖乖,不吃饭怎么行,不吃饭怎么长个儿,这样,晚上还做好吃的,红烧鱼,然后哄着让孩子接着吃。

长此以往,脾胃功能相对较好的,食物勉强给消化掉,但摄入过多,毕竟利用不完啊,于是就累积成多余的脂肪,就成了小胖墩;脾胃功能相对比较差的,食物消化不了,形成了食积,积食于脾胃,气血生化无源,孩子就挑食,面黄肌瘦,营养不良,瘦成了小猴子,这不是饿的,这是吃饱了撑的。

另外一个还有零食,很多孩子三正餐不吃,为什么?中午前也不知道吃了多少的零食了:哇哈哈、营养快线、水果、糖果、火腿肠、方便面、冰激凌、辣条、加多宝、王老吉、小面包、牛奶、薯片、薯条还有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比如瓶子里面装的小糖豆,彩色的棉花糖和棒冰、以及大刀肉、海贼王等不知道里面是啥玩意儿的小食品,饭前吃了这么多东西,到正经吃饭的时候怎么可能吃得下!(这种情况,反倒现在在农村孩子中,比例更大。)

我的意见,零食不是不能吃,只是需要限量供应,不能按需分配,因为孩子对零食的需求是无度的,家长帮助孩子养成不吃,或者少吃零食的好习惯,不仅对于健康有益,也对孩子的成长有利(贪吃就是贪得,贪得容易无厌,没有自制力,容易被诱惑)

另外,进食过饱,脾胃负担重,调动全身气血来运化食物,容易引起表气不固,导致外感病的诱发。同时,食物积滞于胃肠,气机运行不畅,孩子容易出现盗汗、口臭、夜卧不安、夜啼、生长发育迟缓、注意力不集中等等表现。所以不可不慎。

孩子在感冒时,脾胃也比较虚弱,这时更应该注意饮食。

常带三分饥与寒的,并不是让孩子挨饿受冻,是避免太过的情况出现,孩子脏腑娇嫩,气血轻灵,本身就容易出汗,孩子生性好动,天冷时给穿的像个棉绒球似的,一旦奔跑打闹,则通身是汗,这时更容易感冒,所以需要适时增减衣物,而不是捂在火炉里面。

春节时正热播《女医明妃传》,吃早饭时我看了几眼,刚看到哪个女医生给王爷的孩子看病,孩子不吃饭,好多大夫都治不好,女医生看了之后,说孩子得的是相思病,众人大笑。医生说,孩子乳母何在?众人恍然大悟,原来孩子乳母归家探亲,孩子思念乳母,忧思伤脾,故而不吃饭,遂带回乳母,孩子就好了。

影视剧很多时候以夸张为噱头,不过也说明做医生应该细心全面。

其实,像刚才的例子,不过是影视剧的表现形式而已,实际中是很少的。

儿科病病因简单,多为外感和饮食内伤,因此,更需注意孩子的饮食,让孩子健康成长。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