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唐朝70吨“黄河铁牛”捞出,为何露天放置不保护?专家:不敢动

《黄河铁牛》曾言:“乌蹄拉直蒲津渡,黄水托高秦晋贤。”自古以来,黄河便为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流淌间,中华民族得以稳定发展,滚滚黄河中,亦有无数秘密存在。

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过去的几千年发展进程中,大陆曾创造出无数文明瑰宝。在现代社会历史研究事业推进的过程中,许多来自古代社会的文物,亦能为我们提供相应帮助,为世人展现更加真实的历史发展背景。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大陆考古专家便奔波各地,希望能够找到更多文物,对历史空白加以填补。曾经,一件重达70吨的唐朝黄河铁牛,被专家们顺利捞出,在捞出这一珍贵文物后,专家们却将其露天放置。当民众询问专家为何会露天放置文物,不对其加以保护时,专家则表示:不敢动。这一黄河铁牛究竟是何来历?为何专家会如此对待这一文物呢?

唐朝70吨“黄河铁牛”捞出,为何露天放置不保护?专家:不敢动

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进程中,黄河铁牛被称为开元铁牛。

。到了元朝末年时,各地战乱频发,黄河铁牛便被弃之不用。

随着黄河河床的不断抬高,黄河铁牛被逐渐掩埋于河岸之中

,淡出人们的视线范围。

上世纪40年代,曾有山西永济民众在下河玩耍时,意外摸到铁牛牛角,在往来船只行至此地时,亦会出现被牛角划伤船底的情况。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为治理黄河水患,大陆有关部门决定在当地修建用于蓄洪的水库,保障附近民众的安全。

受修建水库的影响,黄河铁牛所在之处的河床日益淤积,黄河铁牛则被深深地埋在黄河的淤泥当中。

唐朝70吨“黄河铁牛”捞出,为何露天放置不保护?专家:不敢动

上世纪80年代末期,永济地区的博物馆工作人员,在经过调查走访后,确定铁牛埋藏位置,而后,相关专家便决定将黄河铁牛挖掘出来,对其进行相应的历史研究。经过一段时间的筹谋规划,最终,

在1989年8月份时,四尊黄河铁牛重现于世人面前

,此次考古发掘活动结束后,除黄河铁牛外,还有着其他的铁质文物一同问世。

自黄河铁牛出土以来,便得到大陆人民的广泛关注。在对黄河铁牛进行了解后便可发现,

黄河铁牛是大陆建国以来首次发现的黄河古渡口遗址文物,

它的出现为大陆研究古代黄河水利及当地的地理环境,提供重要资料。

唐朝70吨“黄河铁牛”捞出,为何露天放置不保护?专家:不敢动

据相关专家测算,

每尊黄河铁牛均长约3米、宽约1.3米、高约1.9米,牛尾处有着直径约0.4米,长约2.3米的横轴

。据估计,

铁牛各自重约30吨左右,加上底部重达40吨的底盘和支柱,总共重达70吨。

即使是在现代社会当中,想要建造出如此规模的铁牛,亦是十分困难的事情,更不要提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的古代社会。

基于这一原因,专家们认为黄河铁牛集结着古代工匠的独特智慧,在对黄河铁牛进行观察后便可发现,黄河铁牛的造型较为生动完整,体现着古代社会中的最高铸造工艺水平。

唐朝70吨“黄河铁牛”捞出,为何露天放置不保护?专家:不敢动

虽四尊黄河铁牛被成功挖出,可对于黄河铁牛的保护工作,却令在场专家头痛不已。

若将黄河铁牛全部搬回博物馆,在运输过程中,很可能对黄河铁牛造成不可逆的损坏

。经过一番考量,

专家便决定将黄河铁牛等其他文物原地升至12.2米,在地表以上恢复其原本样貌,而后以露天的方式陈列两岸。

其实,在全球各国考古事业发展进程中,有关铁质文物的保护,始终是专家们所头痛的问题。与其他材质的文物不同,铁质文物在出土之后,所遭受的损伤难以复原。

唐朝70吨“黄河铁牛”捞出,为何露天放置不保护?专家:不敢动

为解决这一问题,相关专家便全身心的投入于黄河铁牛的保护活动中。

时至今日,黄河铁牛仍被露天放置于永济地区

。虽经风吹雨打的破坏,黄河铁牛表面出现一些锈迹,但经过专家们的一再努力,黄河铁牛所受到的损害,得以被降到最低程度。

唐朝70吨“黄河铁牛”捞出,为何露天放置不保护?专家:不敢动

结语

对于大陆文物专家来说,之所以他们会如此对待黄河铁牛,也是受技术的限制。或许在很多人看来,专家们露天放置黄河铁牛的做法并不正确,但权衡利弊后,专家们却不得不做出如此决定。

现如今,大陆各领域内发展水平均有所提升,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相关专家也能找到更好的方式安置黄河铁牛,并找到妥善保管黄河铁牛的方法。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都能认识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意义,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之下,大陆文物保护事业得以拥有显著成就。

参考资料:《千年“铁牛”之谜》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