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上篇】狂犬病的N多纠结

【上篇】狂犬病的N多纠结

这是达医晓护的第3623篇文章

1.外观健康的狗狗到底能不能携带狂犬病毒?

这里的健康有2层含义。一是长期健康,一是在某一个时间节点健康。

(1)在多地进行的外观健康犬的狂犬病病毒携带率调查显示,虽然阳性率通常不高(千分之一水平),但是外观健康的狗狗(调查通常来自于市场待售犬和流浪犬)中确实可以检出狂犬病病毒(采用安乐死后检测大脑组织的方法)。

(2)但是,狗狗不可能长期携带狂犬病病毒而不发病,研究显示狗狗中的潜伏期最长是半年时间,所以如果半年内没有和外界接触或者明确未被野狗野猫抓咬的狗狗,可以排除携带狂犬病病毒的可能。

EXPLANATION

解读

监测中发现的这些脑组织中检出狂犬病病毒的狗狗处于发病的潜伏期。但是需要注意,携带病毒不等于在所有时刻都具备传染性。这点狂犬病病毒和其他病毒(如肝炎病毒、水痘病毒等特性完全不同),这一点我们下面会继续讨论。

2.家养的狗狗到底有没有可能是狂犬病的传染源?

对大陆近几年报道的狂犬病病人的调查显示,90%以上致伤动物是犬类,且家养动物很常见,特别是在农村地区,被自家或邻居家狗咬之后发病的占了很大比例。

家养的狗狗可能被野狗野猫咬了,导致成为新的传染源,所以家养的狗狗≠不传播狂犬病。

3.所有被狗咬的人都会出现狂犬病症状,只是时间早晚吗?

首先,狂犬病是一种发病率很低、病死率极高的疾病。绝大多数情况下,咬人或抓伤人的狗狗体内并没有狂犬病病毒(咬人有很多情况,并不一定代表其得了狂犬病),所以这种情况下,本来就没有可能发病。

其次,即使是被得了狂犬病的动物咬了,也不一定中招。犬或猫感染狂犬病病毒后,一般认为可通过唾液腺间歇性排毒,即狂犬病病犬或病猫唾液中并非随时带有病毒。如果在咬人的时候正好唾液腺没有排毒,那么这种情况下即使没有经过规范的处置,也不会被感染。这就是为什么在同一次疯狗咬人事件中,并非所有受害人的结局都一样。

虽然如此,但是我们无法明确在被咬的那个时候,病毒到底有没有进入人体,由于狂犬病的病死率太高,所以不能心存侥幸,这个现象不能成为拒绝接种疫苗的依据。

【上篇】狂犬病的N多纠结

4.所有接触到疯狗唾液的是不是都可能传染狂犬病?

严格来讲,狂犬病的传播需要具备几个条件,并不容易实现。

一是这个时候狗狗的唾液腺正好处于排毒阶段,唾液中含有病毒.

二是唾液中的病毒要能够进入到人体。由于病毒不能穿透完整的皮肤,所以从病毒的角度,它需要患有狂犬病的动物通过撕咬、抓挠等方式,将唾液中的病毒注入到新的宿主体内。

这个问题的实质,是在重视狂犬病的同时,又不能过度恐慌,转为“恐狂症”的一员。尤其是皮肤完整的情况下,病毒不可能穿透进入人体。

5.有传染性的狗是不是一定会表现出明显的症状?

狂犬病有2种类型,一种是狂躁型,占大多数左右,还有一种是麻痹性,占比相对较低。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在出现明显症状的前几天,狂犬病动物的唾液腺中就可以检出病毒,在这个阶段被咬,也可能被感染。

光靠肇事(咬人等)时候的症状不能直接判断有没有传染性。

被猫狗等动物咬伤后,最靠谱的做法是规范的伤口处置、狂犬疫苗/蛋白的使用,而且需要尽早开始。请根据医生对暴露的风险评估配合处置。

6.得狂犬病是不是一定要通过动物抓和咬?

目前狂犬病传播的主要途径是咬伤,抓伤的比例比较小,其他常见的途径包括伤口被舔等。

其他更少见的路径包括:

(1)气溶胶传播:进行狂犬病病毒相关检测的实验室工作人员,进入大量蝙蝠聚居的洞穴有可能发生。

(2)器官移植。器官捐献者体内有病毒,移植后受捐者发病。

(3)对狂犬病动物解剖、宰杀、剥皮偶尔也会造成感染;而食用死于狂犬病的动物的生肉(肉里含有狂犬病病毒)而感染罕见。

不会传播的方式:

(1)彻底煮熟的动物肉和巴氏消毒过的奶,不会传播狂犬病。

(2)狂犬病不通过母婴垂直传播。新出生的奶狗不会带有病毒。

有些人纠结狂犬病动物的唾液沾到物体表面,然后无意中接触到自己的身体,然后再发现自己的手或脚上有伤口,从而怀疑自己可能感染了狂犬病。其实,这种恐慌和“恐艾症”很类似。这种间接传播途径感染仅存在理论上的可能,毕竟这是狂犬病病毒,而不是呼吸道或肠道病毒。正常感染的主要途径还是破皮见血的狗和猫的咬伤和抓伤。

总顾问:姜庆五教授 医学顾问:长宁区疾控中心 赵文穗主任医师 蔡恩茂主任医师

IT技术支持:上海悦米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医学内容:庄建林名医工作室 编辑:张展 高慧

资金项目支持: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普项目资助(项目编号:18dz2300700)

长宁区第四轮(2018-2020年)创新团队(后备)(基于人工智能和原创IP体系的传染病防控创新研发团队)

长宁区医学名专科:急性传染病防制科(学校急性传染病监测与防控)

长宁区疾控中心创新团队:视觉健康与健康科普团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