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退役老兵下河破窗救人“退役了也不能给军人抹黑”

作者:光明网

在部队他是“红旗车驾驶员” 回地方他是冲在前的“铁人”

“退役了也不能给军人抹黑”

退役老兵下河破窗救人“退役了也不能给军人抹黑”

石首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慰问吴理科(左)

退役老兵下河破窗救人“退役了也不能给军人抹黑”

挖口子村引进的光伏项目已经并网发电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黄志刚

连日来,退役军人、石首市应急管理局驻横沟市镇挖口子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吴理科跳河救人的壮举经极目新闻报道后,引发社会强烈反响。

2月9日,石首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派代表前往挖口子村,看望慰问了吴理科。

昨日,石首市应急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吴波号召该局干部职工向吴理科学习,将身边的正能量汇集到干事创业的大潮中。

挖口子村也召开了党员大会,村支部书记杨拥军号召全村党员群众对标先进,将吴理科的救人精神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动力。

极目新闻记者采访了吴理科的战友、同事和村民。大家眼中的吴理科,始终保持军人本色和优良作风,转业到地方后,遇事敢冲锋;下沉基层后,一心为群众办实事。

1

受“抗洪精神”感召投身军营

“吴理科退伍不褪色,在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时挺身而出,展现了革命军人的使命担当,为他点赞!他也为部队赢得了荣誉。”昨日,吴理科曾经服役的南部战区某部连队教导员接受极目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连日来,他们通过新闻报道得知吴理科的英勇事迹,正在组织连队官兵学习他的救人精神。

今年39岁的吴理科,参军16年,期间始终争先进、讲奉献、敢担当。

1998年,吴理科还在读初三,家乡石首遭遇长江特大洪水威胁。危急关头,人民子弟兵和广大干部群众挺身而出,用血肉之躯筑起了抗洪大堤。

“当时有个村庄的圩堤出现溃口,战士们手拉手构筑人墙阻挡洪水。”昨日,吴理科回忆。这一幕幕英雄画面,让他深受震撼,也在他心中埋下了参军入伍的种子。

2002年,吴理科高中毕业,投身军营。刚进部队时,高强度的严格训练,让他经受了巨大考验,但他咬牙坚持了下来。

新兵连结束后,吴理科被安排到司机班,参与后勤保障工作。因岗位特殊,参军服役16年间,他只回家探亲了5次。

“他有保家卫国的重任,我们从不埋怨他。”吴理科的父亲吴正明告诉记者。每年的团年宴,家人都会为吴理科准备座位和碗筷,但很少等来儿子回家团聚。

吴理科原连队的教导员介绍,服役期间,吴理科始终严格要求自己,执行艰巨任务时总是冲在第一线。因表现出色,他曾连续5年被评为优秀班长,获得集团军“红旗车驾驶员”荣誉称号,荣立三等功1次。

2

同事称他是勇挑重担的铁人

2019年4月,吴理科转业回到家乡,被安置到石首市应急管理局工作。从军人到机关工作人员,身份转变了,但吴理科肩上的责任和担子并没有转变。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当时,石首市应急管理局60多名职工,大多数因返乡过年,被封控在外地,仅有20多人赶回局机关,且多为女性。

作为应急救援的主体责任单位,该局迅速发动党员干部下沉一线,参与卡点值守、小区封控、物资保供等工作。

“夜间卡点值守,谁去?”“我参加。”

“隔离点外围环境消杀,谁去?”“我参加。”

“楚源花园小区保供,谁去?”“我参加。”

……

微信群中不断弹出的急难险重任务,吴理科总是带头报名。

“我是党员,又是退役军人,我先上!”吴理科常常说。

吴理科的同事刘伟告诉记者,当时楚源花园小区因发现确诊病例,一些先前参与防疫的志愿者不敢参加防控值守。得知情况后,吴理科和同为退役军人的同事谭纪佳主动请战。

为了照顾女同事,吴理科和谭纪佳商量,夜间的卡点值守全部由他们承担。白天忙着保供和环境消杀,晚上轮流熬夜值守卡点,这样的超负荷运转,吴理科和谭纪佳坚持了70多天。

2020年8月,长江中游地区遭遇严重汛情。身为石首市应急管理局综合协调股副股长的吴理科,再次发扬军人作风,扛起责任连续奋战。

每天实时监测水情信息并及时上报,针对汛情特点随时协调防汛指挥部成员单位……防汛的每一项工作,吴理科都第一时间响应和落实。

夜间,他还要和同事们一起上堤,巡查值班值守情况,经常忙到凌晨4时许,然后回指挥部打个盹,天亮后继续值班。

同事们都称吴理科是“铁人”,再重再难的任务都能扛住。吴理科说,打败仗是军人的耻辱,退役了也不能给军人抹黑。

3

带领村民发展产业项目致富

“这个事情我只找吴书记。”2月9日,记者在横沟市镇挖口子村党群服务中心采访时,偶遇60岁的村民姚翠娥,她要找驻村第一书记吴理科帮忙解决难题。

姚翠娥的外公是烈士,老伴是残疾人,儿子患有精神类疾病。按照政策,她的儿子可以享受2年的村公益岗位帮扶。如今2年期满,她儿子的岗位将被调整,脱贫摘帽不久的一家人经济压力陡增,姚翠娥为此急得止不住流下眼泪。

“您家的情况我们肯定要管。我们一起来想办法,不让您家掉队。”吴理科拉着姚翠娥的手说。他告诉老人,政策规定不能违反,但他可以为她申请别的帮扶政策。

吴理科以心交心的回答,让姚翠娥悬着的心有了着落。

跟群众打交道,吴理科始终不忘军民鱼水情的传统。“作为共产党员,更要为群众的事多操心。”他说。

去年8月,吴理科被石首市应急管理局派驻横沟市镇挖口子村,任驻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他发动全村群众积极发展村级集体产业,带领村民巩固脱贫成果致富奔小康。

目前,在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的通力协作下,挖口子村已经引进3个产业发展项目。其中,1500亩的“农光互补”光伏产业项目已经并网发电,总投资额达3.8亿元;投资1.5亿元兴建的饲料加工厂,也已投产运营。

占地600亩的西蓝花种植项目,目前完成了各项配套设施建设,今年将迎来采收。该项目预计全年带动12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户均增收1万余元。

“要让不断落地的产业发展项目,帮村民把腰包鼓起来。”吴理科对记者说。今年,驻村工作队将与村两委一道,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帮助解决村民急难愁盼的民生问题,为挖口子村争取更多产业发展项目,让外出务工的1200多名村民回乡创业就业。

来源: 荆楚网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