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从首钢园区到冬奥会场地,单霁翔出书详解“冰与火之歌”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北京冬奥会正如火如荼举行。有细心的观众会发现,在谷爱凌夺冠的自由式滑雪大跳台的直播镜头中,看到其背后有高高的烟囱。那正是位于北京首钢工业园区。首钢老厂区已转型为具有鲜明特色的多功能文化园区,并变身为北京 2022 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织委员会办公区及冬奥会举办场地之一。

位于首钢工业园区里的自由滑雪大跳台,是冬奥历史上第一座与工业遗产再利用直接结合的竞赛场馆,在北京冬奥会后将成为世界首例永久保留和使用的滑雪大跳台。从钢花四溅、钢水奔流的炼钢厂,到造冰制冷、寒气四溢的冬季训练中心,一度沉寂的“十里钢城”变身充满活力的首钢园,奏响了动人的“冰与火之歌”。

人们普遍有珍视文物古迹的素养,但对近在身旁的工业遗产,人们却容易忽视之。也许面对一块块冰冷生锈的钢板、破败废弃的厂房,有些人会觉得这代表着过时和落伍。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工业遗产承载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变革,记载着城市的历史。保护工业遗产,就是保护时代的记忆。而且,在一般人看来似乎不再具有价值的老工厂,在创意者眼中却是激发创作灵感、孕育创意产业的宝贵资源和难得空间。比如英国伦敦著名的泰德现代美术馆,由原本可能被拆除的火力发电厂改建而成,经过数年运营发展,不但成了全世界吸引观众最多的美术馆之一,同时带动了泰晤士河南岸地区从贫困衰退的旧工业区走向富裕的文化繁荣地区。

在中国,自19世纪后半叶洋务运动以来,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不同历史时期,都留下了宝贵的工业遗产。这些工业遗产集中分布在老工业城市,不仅见证了大陆近现代工业化不同寻常的发展历程,也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伴随着大陆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工业遗产的保护也面临不少困境。实践的碰撞中,也不乏将工业遗产保护性再利用与城市文化建设相结合的优秀案例。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以精确的规划定位,成功通过世博会的重大助力,引领了黄浦江滨江岸线传统重工业的产业转移,为该区域的城市更新进程提供了强大动力,也成了中国国内通过大型国际活动推动城市更新和保护工业遗产的最佳案例。

2019年,北京电视台邀请单霁翔参加一档名叫《我是规划师》的“城市复兴”题材节目创作,他欣然应允。在这个节目中,单霁翔和节目嘉宾以“探访人”的身份深入到首都一个个特定的街区,与当地居民互动,与 20余位规划师交流,深入体察、研究具体规划项目的前世今生,解析这些项目和案例对城市、城市人和城市生活所产生的深远影响。第一季12集播出完毕后,深得好评。 单霁翔说,因着这个节目,他在行走、交流和体验中,对熟悉的“旧事”产生了新的理解。因此,他将在节目创作过程中的回忆、思考和体会写成了系列书稿。

从首钢园区到冬奥会场地,单霁翔出书详解“冰与火之歌”

书中配图

2022年新春伊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了单霁翔的新书《人居北京:唤醒工业遗产》。在这本书中,单霁翔从城市规划视角重点讲述北京城市建设中,工业遗产保护性再利用的故事。上篇讲述了在首钢园区内建起“冰雪新世界”的“冰与火之歌”;下篇则讲述 751 工业遗产转型为城市东区文创聚集地的历程。

从首钢园区到冬奥会场地,单霁翔出书详解“冰与火之歌”

很多人知道单霁翔曾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但未必了解到他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是工学博士,高级建筑师、注册城市规划师。在北京生长的单霁翔,对北京很多建筑、街区怀有浓厚的感情。单霁翔在日本留学时的毕业论文题目就是关于历史街区保护和利用的研究。工作后数次在城市规划部门和文物保护部门之间调动。他也参与和见证了很多有意义的活动或者工程,比如在北京中轴线两侧设立胡同四合院的历史文化保护区;比如在故宫、天坛两侧规划出建设控制地带(也叫缓冲区),防止新建的高大建筑或大体量建筑群的不和谐侵入;比如发起“爱北京城,捐城墙砖”活动,呼吁大家把过去拿回家的城墙砖送回来,一起维修明城墙遗址……“我对北京城市规划的体会已不止于儿时的淡淡乡愁,更多的是在工作实践基础上的理性思考和深切体会。 ”他在书中写道。

从首钢园区到冬奥会场地,单霁翔出书详解“冰与火之歌”
从首钢园区到冬奥会场地,单霁翔出书详解“冰与火之歌”

在全书的结尾,单霁翔也分享他对于工业遗产保护方法的深刻思考,认为其“需要公众的关注和参与,工业遗产的主人不仅是政府,每个人都是主人,只有居民自觉守护,才能保卫工业遗产的尊严,有尊严的工业遗产才有强盛的生命力。只有把工业遗产保护与城市文化建设、特别是与公众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为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找到真正的根基,才能使工业遗产成为公众生活的组成部分,才能使工业遗产成为城市文化的内核与灵魂,也才能使城市成为工业遗产真正的家园。”

继续阅读